說起來有點難為情,每次造訪國外城市,總會對華人街感到出乎意料的喜愛。會說出乎意料,是因為,像許多身邊的朋友一樣,一旦出國,就要離華人文化越遠越好,如此才能在短暫的拜訪時間內,得到最純萃的國外經驗;也因此後來我在聽到有朋友覺得溫哥華華人太多,所以不想去的時候,就會一邊點頭,卻又欲言又止。
第一次跟朋友相約華人街的時候,我因為想念故鄉的食物而感到非常興奮。雖然後來我發現,那樣的期待並非單純來自於對食物的想念。跟我同遊多倫多華人街的朋友一個是華裔,另一個則是印度裔,但她們都來自新加坡,也都不會說中文。我們開心的選擇了一家港式飲茶店,瘋狂地點著各種能激起任何腸胃共鳴的食物:腸粉、牛河、燒賣、粉蒸排骨、煲湯、叉燒酥... 等;只是我們卻必須要用英文來溝通這些我們平日喜愛的食物,於是這個熱絡的興奮之情就不得不參雜著一些,努力找到適當措詞跟理解對方的空檔。場面於是變得十分有趣,大家一邊著急的想說出自己的滿足或其美中不足之處,卻又深怕對方不夠了解而感到焦慮,那種表情很常出現在小嬰兒臉上,是一種焦急的快樂。
後來幾次再到華人街,都是跟一個台灣朋友去的,我們最喜歡去逛華人超市,因為在我們讀書的地方,華人超市的東西種類並不足以餵飽我們的鄉愁。所以在我們看到豆漿的時候,竟毫不嫌麻煩的各背了一罐 1.5 公升的家庭號回滑鐵盧,另一次則是比較節制地買了家庭號的泡麵各兩大包。相對的,也有總是無法尋獲的物品,譬如說蚵仔,小豆苗... 等等,找不到東西多少有點失望,可令人生氣的是,當你看到了熟悉的中文寫著你要的東西,但拿起來細看之後,卻又發現這不是你要找的,嘗試跟商店的人解釋兩者的差異,卻發現他拒絕理解,甚而告訴我,我們這裡有的就是這個,你說的那個是什麼聽都沒聽過。而我天真的驕傲就輕易地被這句話給傷害了。這就像有人告訴你說你的記憶是假的,你其實不是華人,他們才是。
華人街就像兒童樂園的昨日世界一樣,是個具有實務功能的主題樂園,他們獨立於繼續為各種全球化問題所掙扎努力的華人地區,而成為一個不斷生產包子、麵點的工廠,一個被冰凍保存的城鎮,過著不會醒來的夢,卻是現在的華人們都回不去那個過去共有的夢土。
也因此我常覺得,生在華人街的人才是真正浪漫的一群。去年去新加坡參加研討會的時候,又去了華人街。其實我對於新加坡有華人街還挺意外的,我總以為他們本身的生活就這麼華人了,怎麼還需要這一條街呢?不過卻因為這樣,我才慢慢感覺到新加坡其實是一個很有原味的國家,不過這就扯遠了。這裡的華人街給我的感覺就是"舊"。舊舊的牆上掛著舊舊的白底紅字招牌,桌椅磁磚上有油膩的痕跡,屋簷垂掛著過年後還沒拆掉的紅春聯,攤販兜售著已經很難在台北找到的塑膠玩具,包子店的蒸籠冒出白煙,牆上卻是英文寫成的菜單。我選的餐廳樓上闢了一個小展覽館,展覽當年難民逃到新加坡重建生活的歷史,照片裡有一個逃難老人的照片,他皺褶的迷惑表情,我才突然了解,原來是我一直都誤會華人街了。
第一次跟朋友相約華人街的時候,我因為想念故鄉的食物而感到非常興奮。雖然後來我發現,那樣的期待並非單純來自於對食物的想念。跟我同遊多倫多華人街的朋友一個是華裔,另一個則是印度裔,但她們都來自新加坡,也都不會說中文。我們開心的選擇了一家港式飲茶店,瘋狂地點著各種能激起任何腸胃共鳴的食物:腸粉、牛河、燒賣、粉蒸排骨、煲湯、叉燒酥... 等;只是我們卻必須要用英文來溝通這些我們平日喜愛的食物,於是這個熱絡的興奮之情就不得不參雜著一些,努力找到適當措詞跟理解對方的空檔。場面於是變得十分有趣,大家一邊著急的想說出自己的滿足或其美中不足之處,卻又深怕對方不夠了解而感到焦慮,那種表情很常出現在小嬰兒臉上,是一種焦急的快樂。
後來幾次再到華人街,都是跟一個台灣朋友去的,我們最喜歡去逛華人超市,因為在我們讀書的地方,華人超市的東西種類並不足以餵飽我們的鄉愁。所以在我們看到豆漿的時候,竟毫不嫌麻煩的各背了一罐 1.5 公升的家庭號回滑鐵盧,另一次則是比較節制地買了家庭號的泡麵各兩大包。相對的,也有總是無法尋獲的物品,譬如說蚵仔,小豆苗... 等等,找不到東西多少有點失望,可令人生氣的是,當你看到了熟悉的中文寫著你要的東西,但拿起來細看之後,卻又發現這不是你要找的,嘗試跟商店的人解釋兩者的差異,卻發現他拒絕理解,甚而告訴我,我們這裡有的就是這個,你說的那個是什麼聽都沒聽過。而我天真的驕傲就輕易地被這句話給傷害了。這就像有人告訴你說你的記憶是假的,你其實不是華人,他們才是。
華人街就像兒童樂園的昨日世界一樣,是個具有實務功能的主題樂園,他們獨立於繼續為各種全球化問題所掙扎努力的華人地區,而成為一個不斷生產包子、麵點的工廠,一個被冰凍保存的城鎮,過著不會醒來的夢,卻是現在的華人們都回不去那個過去共有的夢土。
也因此我常覺得,生在華人街的人才是真正浪漫的一群。去年去新加坡參加研討會的時候,又去了華人街。其實我對於新加坡有華人街還挺意外的,我總以為他們本身的生活就這麼華人了,怎麼還需要這一條街呢?不過卻因為這樣,我才慢慢感覺到新加坡其實是一個很有原味的國家,不過這就扯遠了。這裡的華人街給我的感覺就是"舊"。舊舊的牆上掛著舊舊的白底紅字招牌,桌椅磁磚上有油膩的痕跡,屋簷垂掛著過年後還沒拆掉的紅春聯,攤販兜售著已經很難在台北找到的塑膠玩具,包子店的蒸籠冒出白煙,牆上卻是英文寫成的菜單。我選的餐廳樓上闢了一個小展覽館,展覽當年難民逃到新加坡重建生活的歷史,照片裡有一個逃難老人的照片,他皺褶的迷惑表情,我才突然了解,原來是我一直都誤會華人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