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老子》



有時週末不想出去,就在家裡一個人做飯,有人說做菜也是一種儒家哲學,人學會的是對各種外在因素篩選和選擇,對所有偶然和必然的把握和丟棄,還是對未知的等待和對入口結果的親自嘗試。所有後果自己負責,沒有人替你買單。



不同的感情,終究殊途同歸,只是物件不同,產生的化學反應也不相同,物件就是催化劑,滿足是最終的產物,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不管是欲望還是本能,都可以填充,但只有欲望才無法滿足。



或許有人會說感情也填不滿,那僅僅是你把欲望當成了感情。感情是一杯水,總有滿的時候。溢出時,就是它質變時。始亂終棄的是欲望,感情的質地本身柔軟具有張力,它會輕易改變它的形狀、氣味等等,讓你以為它已經為你改變,而其實它只是扭曲了表像,當你鬆手不再需要它的時候,它依然會回到之前最原始的狀態,那種狀態,就是大愛。



遇合之人,離散之人,同時是因,也是果。



之前研究易經和精通佛理的師父告訴我,人走走停停,大多是拾起和放下。你不放下,無法拾起。把拾在手中的種子播種,把彼此的陽光善良剪下幾尺放心上,然後收穫果實。或者走進黑暗之中,再放出那光,照亮前路,就是如此。



師父說,你脾性急躁,應該有一個信仰,這樣可以助你前行。我開玩笑說,師父是不是每個人找你,你都這麼告誡他?師父沒有否認,能真正做到的能有幾個,大多是拿著當幌子。以為所佛所理就在身邊,實則遠在天涯;以為所說所寫便是無為無性,實則包庇自己的醜惡;以為所展所望便是通達萬象,實則虎頭蛇尾鼠目寸光。



師父問我,你知道世間可憐之人是如何嗎?我搖頭,他說,這個世界上最可憐的人,就是一直以傲然之態俯視別人的那個人,從不知道自己如此可憐和卑賤。他說,遠小人,近緘默,每日三省,見賢思齊。



沉默,不是我們的本能,也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



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含有元精深厚的程度,應該比同平和無欲的嬰兒。「道德經」裡寫: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天於人為鼻。牝,地也,地於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



而此時,具有德才之人,往往是沉默之人。如何找回和認知自己,是幽暗被遮蔽道路上的指引,人內心都有禪意,只是自身挖掘到何種深度,並且如何反省自己,如果不是一味持有往內探尋的態度,便無法真正脫離這股外在的熱鬧。



我是在做這樣的努力,赤子之交,莫如一諾。



那些在這過程當中出現的地點、時間、事件,從而因著這些出現的誤解、攻擊、不滿、誣陷,都阻礙形態發展的映襯,會彼此對峙和挾持。這就意味著,在這些面前,需要有一方妥協。而智者的做法,是自己的讓步。天下的道路那麼多,何必執著一條。



沉默對人事,是一條漫漫長路,是修持,是耗費心力的功課,在進行的時候,會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會認為凡是熱鬧的、喧囂的,都是好的,都是正常的。但其實,我們要真正注意的,是那些不會感覺到疼痛,默默無語無聲無息的東西,那才是真正值得你去觀察和警示的。



把心當做一面湖水,不斷撩撥它的表面,看著它的漣漪,沉下去觸摸它的真實底色,解放你的禁錮,堵住你的肆意和翻滾,走到開闊的谷底,放下遺忘,重新開始。



老師說,不管是做人還是作文,喧囂終歸是我們的敵人。



確實如此。
我們要真正注意的,是那些不會感覺到疼痛,默默無語無聲無息的東西,那才是真正值得你去觀察和警示的。


把心當做一面湖水,不斷撩撥它的表面,看著它的漣漪,沉下去觸摸它的真實底色,解放你的禁錮,堵住你的肆意和翻滾,走到開闊的谷底,放下遺忘,重新開始。


沉默往往能得到最多的覺與悟
紛亂中
往往讓人遺忘最初的赤子之心

這篇文章
讓人重組了心念






/遇合之人,離散之人,同時是因,也是果。/

/不管是做人還是作文,喧囂終歸是我們的敵人。/


我相信這一番話,是經過覺悟之後內省的醒語,值得讀者反思;也適合分享世人...

麻吉 學習了.
J先生你好:

看了你這篇文章,我有一些個人的想法想表達出來,純粹僅供參考用,萬一文中有令你看了覺得不舒服的用語的話,完全是我拙於用詞之故,絕對沒有半點批判之意,還請你別介意。
我在想人為什麼會有虛偽呢?所謂的虛偽,應該就是口說一套,實際行為卻不是這樣吧?不過,我覺得大部分人的虛偽,應該不是出於有意的,而是因他沒把看到或聽到的道理,送進自己的心中去轉上幾圈,用心思考它的意思後,再成為自己的理解,以判斷那道理是否有理,所以就會變成只會照本宣科地把道理說出來,但自己的行為卻不懂如何去做到。簡單的說,師父所說的道理,如果沒把它丟進腦袋去思考的話,那就只是能被說出來的道理而已,可是自己的行為就不見得懂得如何去做到了,這樣代表虛偽嗎?應該不是吧,正確說法是他沒把看到或聽到的道理,送進自己的心中去轉上幾圈,用心思考它的意思所造成的結果。但當有去思考一番後,有可能就成為自己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東西,自然行為也就會與道理一致了。也有可能會產生了某些疑惑,會讓你想繼續與師父討論下去,直到解開疑惑為止。
從你的文章當中,我只看到你在敘述事件,卻完全看不到有你自己對這事件的看法或啟發,不管你是贊同或有所疑惑都好,就連贊同亦會有贊同的理由,如果你都只是在敘述事件而已,那對自己是無法起任何改變的,而道理在你心中也只是道理而已。就拿文中師父提到的沉默來說,我想它並非是行諸所有事項都是如此的,應該只是針對脾氣高傲的處方吧!說句老實話,文中師父所說的話,經我仔細思考後,並未全部都贊同,但這並不代表我的想法才正確,是必須經過雙方討論後,才能證明誰比較正確。不過,我絕不害怕別人說我敢反駁道理,因我是想追求到能讓自己所信服的道理。所以熱誠大膽地去回應那些來回響你文章的文友吧,那樣不僅能讓自己透過別人的想法,再次審視自己的文章一遍,也能在相互的對談中,讓你更有所獲的。

玟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