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的荒涼是更需要強悍的。」在邱妙津日記的<序>中,幫妙津整理日記出版的賴香吟寫道,「我曾相信她能以『寫』來渡過生命危機,她也想要這樣做。」但是,留下了千萬卷的日記創作,邱妙津仍難敵「生有何歡,死又何懼」的想法,甚至在最後選擇以身殉死。
「我太不快樂了,我不喜歡活著。」在1989年六月十八日,才二十歲的妙津這樣子寫著,實在是太令人震驚了,二十歲,多麼美好的花漾年紀,卻有人這樣子生不如死的,痛苦的活著。
妙津從大學時代開始,就渴望成為一位作家,能夠像三島由紀夫一樣一天創作六小時,她將寫日記當作從事藝術創作一樣的經營。
她在1989年七月八日她記下,「諸觀有成就的作家,有一個最大的條件,就是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創作』。」她也寫下了「把文字創作放在至高無上的第一生命意義。」這樣的宣言。
只是,在邱妙津日記這樣具有高度藝術美的創作中,身為旁觀第三者的眼光中看的是,妙津痛苦的生活著,不曉得是否為了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她耽溺於痛苦的漩渦之中。
「我相信我是能在這世界之前做淋漓盡致的演出,並且創造出獨特超越這世界之上的藝術生命,……剩下的能量和資源就全部投入餵養和發展藝術生命裡,甚至就將生死繫於此一點上,像個頂尖藝術家般為了藝術徹底孤絕於人類命運之外。」在1990年一月十九日她這樣寫著。
妙津做到了,她的確做到了!她在這世界之前做出了淋漓盡致的演出,但是為了殉道藝術,為了同性愛情,她同時也在最後,付出了生命的償價。
身為女同性戀,妙津生命中經歷了許多女人,每個女人都帶給她希望、愛與相當程度的傷害,我們能說是她自己傷害了她嗎?是她們傷害了她嗎?還是其實,是台灣整體社會的眼光傷害了妙津呢?
這也許就是妙津選擇去法國留學的原因吧!徹底遠離這個社會眼光的傷害。
「自從我十五歲以後自己長出來的這個我根本不適合生存,但他卻得像背負著甚麼使命一樣努力的活下去。」妙津經過青春期的自我摸索,終於了解到,身為同性戀者的這個自我,「根本不適合生存」,1990年一月三日回家過新年的妙津這樣子寫道。
「不要再折磨、傷害、虐待自己,好嗎?我已經讓自己受到太多傷害了……,好好愛護自己吧,我已經千瘡百孔、瘦弱生病得不像話了,而我才二十歲。」一月七日新年過後,她這樣寫下日記。
不懂得愛惜自己,是妙津的弱點,也是她的致命傷,她活得如此痛苦的原因,二十歲的她,像是穿戴著鱷魚皮的小女孩,飽受著社會眼光,躲在鱷魚皮下面對著外界的凌厲審視,記敘著大學時代的種種,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於是如此誕生了,她訴說著同性愛情的悲歌。
「感謝這個世界上有這些實在哀傷的作品,讓我活著感動。」在看過了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太宰治的<斜陽>和<人間失格>之後,一口氣讀完葉姿麟<都市的雲>的妙津在1990年四月八日的日記裡,這樣子說。
同時,除了愛情與創作之外,文學閱讀是妙津的生命中,另一個能夠暢快呼吸的窗口。
歷經感情創傷的妙津,在一次又一次的感情裡重生、死去,「我自然的深愛著他們,但分離又來了,我又回到從前分離的悲傷裡,悲傷如潮水般日夜在我心間耳際淚畔排湧來去。」妙津這樣的敘述著,這也許是佛家八苦諦中「愛別離」的最佳詮釋吧。
而在邱妙津日記當中,最最令我震驚的一幕是,她被周圍世界的目光所傷害,以致於仇視:「明天就是大學的畢業典禮了,所有的人都一起來敲我的門,齊聚到我眼前,我鐵著心一一點數他們又趕他們離去,眼淚一滴也流不出來……,我知道我很想哭,非常非常想哭,觸目所及的任何東西都是悲傷的。但是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眼前除了F外沒有任何一個人值得我向他流淚。」
1991年六月七日,在妙津的大學畢業典禮前她這樣寫下日記。妙津把所有的寄託都在愛情上,因此,最後,在法國面對著同性情人的背叛,她無路可退,選擇一死。
而她在六月三日她是這樣寫的,「今天是值得紀念的日子,奮鬥了七年,終於走到我要走的終點,獲得我日日夜夜渴望的東西,F竟然被我追到了……,非常激動,也非常疲乏,之於我遲來的幸福……,我要好好的用我全部的生命活力來疼愛她珍惜她,我如今有一個我的女人了,她就是我充注在我熱情和藝術的容器……,感謝上帝。」妙津以愛情為她的救贖,但是愛情的救贖,可靠嗎?
還是正值荳蔻年華的妙津,早有自己對愛情的體悟?
「我又開始不明瞭我與女人之間關聯的意義。」1991年三月十八日,她這樣寫:「這種愛戀她的現象,從某個角度看只是我心中一種『必須之欲』的投影幻覺罷了。我需要的是與內在一個人對話、被內在一個人愛戀,而這個人根本不需要是個實體的人,甚至不需要是個特定的人,我就只是需要,她只是剛好比較適合被捕捉這種需求。」
日記寫作,使得邱妙津的生活有所平衡,支撐她活下去的力量,邱妙津日記,同時也是她精神痛苦昇華所誕生的傑作,傑作誕生了,妙津卻沉淪了,她耽溺在痛苦中無法自拔。
綜觀邱妙津日記,使妙津淪落到痛苦甚至無法自拔,只好以一篇篇文字書寫止渴療傷的原因,可歸結於年輕的妙津沒有「宗教信仰」。
在邱妙津日記的最後幾頁,也就是她真正自殺前,精神陷入了一片混亂與瘋狂,她書寫著:「神啊!神啊!救救我吧!」這是多麼痛苦又絕望的呼喊,為何她到了結束生命的前一刻才用心呼喊神呢?信仰不是應該平常就應該造就的嗎?正確的信仰價值觀無法建立,她在絕望中呼求上帝,那麼上帝該怎麼辦呢?
沒有宗教信仰,她信仰文學、信仰藝術、信仰愛情,但是種種的信仰,無法使她的痛苦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於是她在最後選擇死亡,在法國自殺時年僅二十六歲。
如果妙津能夠將生命的情致寄託在信仰,而非同性的愛情上,那麼,也許她的生活就有意義,她不再需要夜夜枕著痛苦入眠,她的日記散發的是晨光般的溫暖與和煦,而不是陰冷幽暗、潮溼的芬芳!
妙津,願你在妳的國度裡平安,若有下次,妳得堅強。
「我太不快樂了,我不喜歡活著。」在1989年六月十八日,才二十歲的妙津這樣子寫著,實在是太令人震驚了,二十歲,多麼美好的花漾年紀,卻有人這樣子生不如死的,痛苦的活著。
妙津從大學時代開始,就渴望成為一位作家,能夠像三島由紀夫一樣一天創作六小時,她將寫日記當作從事藝術創作一樣的經營。
她在1989年七月八日她記下,「諸觀有成就的作家,有一個最大的條件,就是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創作』。」她也寫下了「把文字創作放在至高無上的第一生命意義。」這樣的宣言。
只是,在邱妙津日記這樣具有高度藝術美的創作中,身為旁觀第三者的眼光中看的是,妙津痛苦的生活著,不曉得是否為了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她耽溺於痛苦的漩渦之中。
「我相信我是能在這世界之前做淋漓盡致的演出,並且創造出獨特超越這世界之上的藝術生命,……剩下的能量和資源就全部投入餵養和發展藝術生命裡,甚至就將生死繫於此一點上,像個頂尖藝術家般為了藝術徹底孤絕於人類命運之外。」在1990年一月十九日她這樣寫著。
妙津做到了,她的確做到了!她在這世界之前做出了淋漓盡致的演出,但是為了殉道藝術,為了同性愛情,她同時也在最後,付出了生命的償價。
身為女同性戀,妙津生命中經歷了許多女人,每個女人都帶給她希望、愛與相當程度的傷害,我們能說是她自己傷害了她嗎?是她們傷害了她嗎?還是其實,是台灣整體社會的眼光傷害了妙津呢?
這也許就是妙津選擇去法國留學的原因吧!徹底遠離這個社會眼光的傷害。
「自從我十五歲以後自己長出來的這個我根本不適合生存,但他卻得像背負著甚麼使命一樣努力的活下去。」妙津經過青春期的自我摸索,終於了解到,身為同性戀者的這個自我,「根本不適合生存」,1990年一月三日回家過新年的妙津這樣子寫道。
「不要再折磨、傷害、虐待自己,好嗎?我已經讓自己受到太多傷害了……,好好愛護自己吧,我已經千瘡百孔、瘦弱生病得不像話了,而我才二十歲。」一月七日新年過後,她這樣寫下日記。
不懂得愛惜自己,是妙津的弱點,也是她的致命傷,她活得如此痛苦的原因,二十歲的她,像是穿戴著鱷魚皮的小女孩,飽受著社會眼光,躲在鱷魚皮下面對著外界的凌厲審視,記敘著大學時代的種種,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於是如此誕生了,她訴說著同性愛情的悲歌。
「感謝這個世界上有這些實在哀傷的作品,讓我活著感動。」在看過了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太宰治的<斜陽>和<人間失格>之後,一口氣讀完葉姿麟<都市的雲>的妙津在1990年四月八日的日記裡,這樣子說。
同時,除了愛情與創作之外,文學閱讀是妙津的生命中,另一個能夠暢快呼吸的窗口。
歷經感情創傷的妙津,在一次又一次的感情裡重生、死去,「我自然的深愛著他們,但分離又來了,我又回到從前分離的悲傷裡,悲傷如潮水般日夜在我心間耳際淚畔排湧來去。」妙津這樣的敘述著,這也許是佛家八苦諦中「愛別離」的最佳詮釋吧。
而在邱妙津日記當中,最最令我震驚的一幕是,她被周圍世界的目光所傷害,以致於仇視:「明天就是大學的畢業典禮了,所有的人都一起來敲我的門,齊聚到我眼前,我鐵著心一一點數他們又趕他們離去,眼淚一滴也流不出來……,我知道我很想哭,非常非常想哭,觸目所及的任何東西都是悲傷的。但是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眼前除了F外沒有任何一個人值得我向他流淚。」
1991年六月七日,在妙津的大學畢業典禮前她這樣寫下日記。妙津把所有的寄託都在愛情上,因此,最後,在法國面對著同性情人的背叛,她無路可退,選擇一死。
而她在六月三日她是這樣寫的,「今天是值得紀念的日子,奮鬥了七年,終於走到我要走的終點,獲得我日日夜夜渴望的東西,F竟然被我追到了……,非常激動,也非常疲乏,之於我遲來的幸福……,我要好好的用我全部的生命活力來疼愛她珍惜她,我如今有一個我的女人了,她就是我充注在我熱情和藝術的容器……,感謝上帝。」妙津以愛情為她的救贖,但是愛情的救贖,可靠嗎?
還是正值荳蔻年華的妙津,早有自己對愛情的體悟?
「我又開始不明瞭我與女人之間關聯的意義。」1991年三月十八日,她這樣寫:「這種愛戀她的現象,從某個角度看只是我心中一種『必須之欲』的投影幻覺罷了。我需要的是與內在一個人對話、被內在一個人愛戀,而這個人根本不需要是個實體的人,甚至不需要是個特定的人,我就只是需要,她只是剛好比較適合被捕捉這種需求。」
日記寫作,使得邱妙津的生活有所平衡,支撐她活下去的力量,邱妙津日記,同時也是她精神痛苦昇華所誕生的傑作,傑作誕生了,妙津卻沉淪了,她耽溺在痛苦中無法自拔。
綜觀邱妙津日記,使妙津淪落到痛苦甚至無法自拔,只好以一篇篇文字書寫止渴療傷的原因,可歸結於年輕的妙津沒有「宗教信仰」。
在邱妙津日記的最後幾頁,也就是她真正自殺前,精神陷入了一片混亂與瘋狂,她書寫著:「神啊!神啊!救救我吧!」這是多麼痛苦又絕望的呼喊,為何她到了結束生命的前一刻才用心呼喊神呢?信仰不是應該平常就應該造就的嗎?正確的信仰價值觀無法建立,她在絕望中呼求上帝,那麼上帝該怎麼辦呢?
沒有宗教信仰,她信仰文學、信仰藝術、信仰愛情,但是種種的信仰,無法使她的痛苦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於是她在最後選擇死亡,在法國自殺時年僅二十六歲。
如果妙津能夠將生命的情致寄託在信仰,而非同性的愛情上,那麼,也許她的生活就有意義,她不再需要夜夜枕著痛苦入眠,她的日記散發的是晨光般的溫暖與和煦,而不是陰冷幽暗、潮溼的芬芳!
妙津,願你在妳的國度裡平安,若有下次,妳得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