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從事創作工作之人必看、不可不看、應該時時拿起來看、即使久了沒再看也要時時在心中反覆回味、反芻後再吐出新東西的電影。相信我,不是這部電影需要被看,而是你需要看它,它讓你能繼續創作,繼續在創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創作,並發現兩者並無差別,重新思考創作的真諦。
影片以異常清晰的彩度,表現導演心目中的菲利普──精神上宛如科學家,執行上宛如手工藝家的音樂創作者,以細密準確的角度,看待這朦朧卻具體、理性卻瘋狂的未知世界。從一開始飛利普伴著夕陽,與家人一齊乘坐雲霄飛車的畫面,我們理解到藝術創作的真理:在經歷刺激快速的急轉之後,你不知道何時會再遇到360度旋轉;在過程中,你會眼花撩亂,目不暇給,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抓不住,而終點目標之抵達,使你鬆一口氣,並為之萬分慶幸,但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力量驅使你想要再坐一次雲霄飛車。
這是一部關於菲利普葛拉斯的記錄片。片中從菲利普的家庭,介紹到菲利普年輕時的際遇、菲利普的老婆們,到菲利普的工作習慣、宗教信仰、他的工作夥伴,以及他談創作、他的歌劇、配樂作品的呈現。最後,導演藉由菲利普敘述他的作家朋友的人生理念來闡述他心目中的菲利普葛拉斯:
“他說他用寫作對抗世界的混亂,我覺得他說得很好。他退居的那個世界,變得比現實世界更為重要。有些人會認為那樣不好,但他覺得好,就看你以什麼為核心價值,他將想像當成人生核心價值。那是逃避亦或解脫?我不知道。對那個人而言,寫作是他人生的解答,讓他的人生變得牢靠真實,否則他會被世界的混亂擊垮。那是為理性而逃避嗎?或是世界的瘋狂?所以何者才是逃避?我不知道。”
這不但是導演心目中的菲利普葛拉斯,也是菲力普葛拉斯對自身的無意(也許有意)表露,更是許多創作人投身創作的終極理由,也許默默不說,但卻被一語道出,刺中創作者堅毅卻脆弱的內心世界。
這是一部一名年歲漸增的藝術家的紀錄片,然而藉由這部片,我們看到他的童心未泯、他給他年輕妻子帶來的浪漫,還有他帶給週遭人的幽默以及樂觀的精神……這些都是我們大家生命中缺乏已久的,而他一直擁有的。它的主旨並不是,卻處處是音樂,菲利普的音樂、與畫面共相存的音樂、用來作為隱喻的歌劇歌詞,以至於我們”看見音樂,聽到影像”。這是這部片”好看”的地方之一,也是做為一位電影導演高竿之處,畢竟,做一部關於音樂或音樂家的電影,不能不考慮到電影的音樂性,雖然現在大多台灣電影導演並沒有把音樂在拍電影的時候就考慮到電影裡面去,以至於拍出來的東西宛若音畫分離,既聽不見聲音,更看不見影像。
我會知道菲利普葛拉斯,起先並不是因為這部電影,而是電影《時時刻刻》,菲利普位在其中作的電影配樂;喜歡上菲利普葛拉斯這個人,是因為他和羅伯威爾森合作的舞台劇作品《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崇拜起菲利普葛拉斯,是在他來台灣演出《渴望之書》後,主辦單位辦的簽名會:一位看來平凡,但氣質出眾的阿兜仔,外表年老,但非蒼老的那種,反之,神采奕奕。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種絕對的謙虛,帶著一種銳利、直指本性的眼神,並擁有一個叛逆卻富含智慧的笑容。
我拿著他的《Alter Ego》專輯去給他簽名。他看了看CD封面,就笑著轉頭問站在後面的工作人員:
「我有出過這一張嗎?」
菲利普的自信、從容,一種對於玩世不恭以及技巧兼具的堅持,在此表露無疑。我相信,他是藝術家的終極榜樣,在被學習的同時不停地學習。
不過,我身邊也有許多朋友是因為這部片認識並愛上飛利普葛拉斯的。這部片讓你不用親眼見到飛利普,就可以深入認識,甚至感受菲力普葛拉斯,這位藝術家世俗與精神上的一切細節。
當他說他的音樂激進到讓他被當成白癡,而他對此一點都不在意的時候,看完這部片,你會相信他這麼說並不是逞強,而是真的一點都不在意。音樂廳的寬廣讓人看見人的渺小,聽見人的巨大──真正成功的人,一如菲利普,並不害怕面對自己的渺小。
這是一部計聰明,又意味深遠的紀錄片。聰明在於導演知道如何紀錄菲利普對於音樂的信念來講人生,容易捕捉,卻又沒有說太多。當你體會到片中那關於長河的意涵的時候,當導演不斷拍攝飛利普在大海面前凝視的畫面,為的是讓你發現菲利普在訪談中的回答,其實是創作、是生活的解答:
”音樂源自何處?對我來說,它宛若淌游地底的幽靜長河,你不知它來自何方,又終將往何處去,區別在於你是否用心傾聽。對我而言,創作音樂就是聆聽音樂,不是我想出了這音樂,而是我聽見它們。換句話說,音樂早已存在,不是你去想像,而是將它譜寫下來。”
影片以異常清晰的彩度,表現導演心目中的菲利普──精神上宛如科學家,執行上宛如手工藝家的音樂創作者,以細密準確的角度,看待這朦朧卻具體、理性卻瘋狂的未知世界。從一開始飛利普伴著夕陽,與家人一齊乘坐雲霄飛車的畫面,我們理解到藝術創作的真理:在經歷刺激快速的急轉之後,你不知道何時會再遇到360度旋轉;在過程中,你會眼花撩亂,目不暇給,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抓不住,而終點目標之抵達,使你鬆一口氣,並為之萬分慶幸,但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力量驅使你想要再坐一次雲霄飛車。
這是一部關於菲利普葛拉斯的記錄片。片中從菲利普的家庭,介紹到菲利普年輕時的際遇、菲利普的老婆們,到菲利普的工作習慣、宗教信仰、他的工作夥伴,以及他談創作、他的歌劇、配樂作品的呈現。最後,導演藉由菲利普敘述他的作家朋友的人生理念來闡述他心目中的菲利普葛拉斯:
“他說他用寫作對抗世界的混亂,我覺得他說得很好。他退居的那個世界,變得比現實世界更為重要。有些人會認為那樣不好,但他覺得好,就看你以什麼為核心價值,他將想像當成人生核心價值。那是逃避亦或解脫?我不知道。對那個人而言,寫作是他人生的解答,讓他的人生變得牢靠真實,否則他會被世界的混亂擊垮。那是為理性而逃避嗎?或是世界的瘋狂?所以何者才是逃避?我不知道。”
這不但是導演心目中的菲利普葛拉斯,也是菲力普葛拉斯對自身的無意(也許有意)表露,更是許多創作人投身創作的終極理由,也許默默不說,但卻被一語道出,刺中創作者堅毅卻脆弱的內心世界。
這是一部一名年歲漸增的藝術家的紀錄片,然而藉由這部片,我們看到他的童心未泯、他給他年輕妻子帶來的浪漫,還有他帶給週遭人的幽默以及樂觀的精神……這些都是我們大家生命中缺乏已久的,而他一直擁有的。它的主旨並不是,卻處處是音樂,菲利普的音樂、與畫面共相存的音樂、用來作為隱喻的歌劇歌詞,以至於我們”看見音樂,聽到影像”。這是這部片”好看”的地方之一,也是做為一位電影導演高竿之處,畢竟,做一部關於音樂或音樂家的電影,不能不考慮到電影的音樂性,雖然現在大多台灣電影導演並沒有把音樂在拍電影的時候就考慮到電影裡面去,以至於拍出來的東西宛若音畫分離,既聽不見聲音,更看不見影像。
我會知道菲利普葛拉斯,起先並不是因為這部電影,而是電影《時時刻刻》,菲利普位在其中作的電影配樂;喜歡上菲利普葛拉斯這個人,是因為他和羅伯威爾森合作的舞台劇作品《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崇拜起菲利普葛拉斯,是在他來台灣演出《渴望之書》後,主辦單位辦的簽名會:一位看來平凡,但氣質出眾的阿兜仔,外表年老,但非蒼老的那種,反之,神采奕奕。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種絕對的謙虛,帶著一種銳利、直指本性的眼神,並擁有一個叛逆卻富含智慧的笑容。
我拿著他的《Alter Ego》專輯去給他簽名。他看了看CD封面,就笑著轉頭問站在後面的工作人員:
「我有出過這一張嗎?」
菲利普的自信、從容,一種對於玩世不恭以及技巧兼具的堅持,在此表露無疑。我相信,他是藝術家的終極榜樣,在被學習的同時不停地學習。
不過,我身邊也有許多朋友是因為這部片認識並愛上飛利普葛拉斯的。這部片讓你不用親眼見到飛利普,就可以深入認識,甚至感受菲力普葛拉斯,這位藝術家世俗與精神上的一切細節。
當他說他的音樂激進到讓他被當成白癡,而他對此一點都不在意的時候,看完這部片,你會相信他這麼說並不是逞強,而是真的一點都不在意。音樂廳的寬廣讓人看見人的渺小,聽見人的巨大──真正成功的人,一如菲利普,並不害怕面對自己的渺小。
這是一部計聰明,又意味深遠的紀錄片。聰明在於導演知道如何紀錄菲利普對於音樂的信念來講人生,容易捕捉,卻又沒有說太多。當你體會到片中那關於長河的意涵的時候,當導演不斷拍攝飛利普在大海面前凝視的畫面,為的是讓你發現菲利普在訪談中的回答,其實是創作、是生活的解答:
”音樂源自何處?對我來說,它宛若淌游地底的幽靜長河,你不知它來自何方,又終將往何處去,區別在於你是否用心傾聽。對我而言,創作音樂就是聆聽音樂,不是我想出了這音樂,而是我聽見它們。換句話說,音樂早已存在,不是你去想像,而是將它譜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