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格的山旅記憶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停格的山旅記憶』[/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入寶山絕不空手而回」,這是我旅遊的信念,此一信念持之已久,迄今全然未變。因此每至一地一方,我都會留下遊方之筆記,用以作為日後追憶之基礎。這種習慣行之長久,遂堆積成為我人生豐富的回憶素材。[/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這日的天氣不算很好,是個忽晴忽雨的春天氣候。由於閒閒在家十分無聊,遂以電話邀請三、五好友,準備到附近的小山去健行。這座小山海拔不及三百公尺,但有一處峽谷十分幽靜。又有林間小溪川流不息,更有清秀之山中小瀑布垂落數十公尺。一趟走了下來,足夠讓您汗流浹背。不過,沐浴在芬多精的氛圍裏,卻是讓人精神舒暢,耳清目明,爽爽然使人不想離開。[/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這座山山勢清秀,一路蜿蜒羊腸小徑。大夥走了一個多小時,路過一座荒廢之土地祠,再不遠就有一座山寺。此寺規模不大,石階滿佈青苔,似乎在述說祂有相當之年齡。大夥原以為祂是一座廢寺,豈知走進山門前,遇見一位比丘尼在挖地種菜,合什詢問之下,方知她就是這寺的住持師父。[/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住持帶著三位女弟子在此修行,躬耕自食其力,絕不接受外界捐贈。因為這裡與外隔絕聯繫,故爾山居百姓不知此寺之存在。承蒙以禮相邀,遂跟其後進入山寺接受茶水招待。恭敬不如從命,亦步亦趨跟隨其後,進入寺門是一片綠蔭庭園,四時之花欣欣向榮。[/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山寺依靠著山壁建築,山壁蒼翠蕨草爬滿崖壁。只有一條小徑出入,閒雜人等走至小徑入口,自然止步不再深入。山寺之主體建構奇特,似古似今混合建築。山寺旁有一條小溪,溪水嘩啦韻如梵唱,委婉動聽滌淨人心。我們走近溪旁掬水洗臉,清涼沁肉舒服爽暢。忍不住想喝一口,但因懼怕水質含菌以害身體,只好強力遏抑住自己的喝水慾望。[/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山寺格局不大,山門之前有塊木牌,龍飛鳳舞寫著「謝絕頂禮,謝絕登訪」兩行八個大字,十分醒眼。雖有邀請但需恪遵寺規,因此,我們只在山門左側之涼亭裡,坐等寺人提茶過來奉客。不旋踵,兩位小沙彌提著茶壺、端著茶碗過來。注滿各碗一一端奉,接過茶碗放於鼻端嗅聞,一股清香衝鼻而入。[/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由於走了相當路程,每個人已有疲累感覺。接過山茶稍作聞香之後,咕嘟嘟嘟一飲而盡。茶水進入喉嚨沁涼舒暢,流入胃囊立即溫暖散佈。李兄可能受渴過度,連喝三杯才滿意的擦擦嘴角,並連聲向小沙彌致謝。除了山茶之外,還有一小碟的麵皮薄餅,酥脆爽口十分好吃。可惜一人祇得兩片,個個臉上皆有意猶未足之色。[/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大夥在涼亭逗留一刻鐘,告別住持魚貫下山。這條山徑來時上坡不覺難走,回去是下溜鞋底打滑,這時讓我體會出:「上山容易下山難」的真意所在。走出原始林地,山寺已經隱沒在林內。如未親身登臨過,還真的不知此座森林深處,竟然還有藏著一座山寺哩。[/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走上回家之途徑,很幸運發現一株紫薇樹,滿樹紫紅花開團團簇簇。在樹幹上發現兩隻,非常稀有的鐵金龜子。因為牠們正在敦倫,我們只好放棄觀賞機會,繼續沿著山路往下走。抵達平地之前,我們又找到不少課堂上需要的植物標本。繞過山凹,前面出現岔路。[/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我們選擇左路比較安全,卻在半路遇上崩塌之處。小心通過崩塌之處,又見一條小溪。因為上游有許多腐葉竹枝過濾,水質清澈見底。我們在此小憩一下,有人順便到凹角去方便。十分鐘之逗留後繼續行程,半小時踏上產業道路。有部鐵牛空車來到眼前,經過交涉免費搭乘下山。到了山下解散,各走各路回家去了。 【完】[/SIZE][/FONT]
呵呵呵....

哇!想飛有好久沒爬山了,雖然沒爬山,不過,還是有在慢跑。要活,就得不停的動,這樣對身體都好。所以北北,閒來沒事去爬山,好事一樁。想飛這裡有柴山和萬壽山,偏偏想飛對爬山失了興趣。呵...


問好北北
想飛
[SIZE=120]哈哈~[/SIZE]
[SIZE=120]有山不想爬~[/SIZE]
[SIZE=120]無山卻想去~[/SIZE]
[SIZE=120]這大概就是人類心理的自然反應吧~[/SIZE]

[SIZE=120]柴山與壽山有猴~[/SIZE]
[SIZE=120]遠在4-50年前北北當兵時帶便有~[/SIZE]
[SIZE=120]當時在五甲部隊~[/SIZE]
[SIZE=120]放假到高雄看完免費電影後~[/SIZE]
[SIZE=120]常約會上山消磨時間~[/SIZE]
[SIZE=120]但那時猴子數量寥寥可數~[/SIZE]
[SIZE=120]列為保育類之後才猖狂起來的~[/SIZE]
[SIZE=120]^_^.[/SIZE]
看來您是爬山健將呢。能一邊欣覽美景,一邊恣肆心中幽遠,踟躕山徑,縱身蒼翠之中,做個旁觀者的同時,也為山林溪澗簇擁,這般悠適,令我想起五柳先生的淡泊悠哉......老實說我很嚮往山間隱士的生活呢!讀這篇文可以讓人忘懷一切榮辱,捐棄拂擾人心的名利。活著不過就是求個心之所歸,對吧?

感謝您的分享。晚輩還有很多要向您學習的呢。無論述景或心境上的恬靜。
[SIZE=120]午安~[/SIZE]

[SIZE=120]其實年輕時爬山是為了出鋒頭~[/SIZE]
[SIZE=120]投身商場之後~[/SIZE]
[SIZE=120]則因常遇困難或窒礙難行之事必須解決~[/SIZE]
[SIZE=120]爬山思考對策是最簡單方法效果亦佳~[/SIZE]
[SIZE=120]所以常常採行而養成習慣~[/SIZE]
[SIZE=120]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生活中的額外收益"吧~[/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