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如此」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從文字演變聯想到放下的問題——時代在變遷中,許多記憶中的事物憑空消失了,那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遺憾。常常看報導某絕學之擁有者,因為年紀大到不能再繼續了,想要尋求薪傳而不能如願,終於化為記憶,隨著老人走入歷史,是可惜也是無奈。
話說回來,一種文化羸弱到需要保護的地步,總有事實上不能克服的困難。說潮流無情吧?說大眾無知吧?都無法改變被巨輪碾過的命運,於是「改變」遂重要了起來。改變自己固然有割捨的痛苦、遷就的無奈,至少是留存下來了。因為別人一變而為強者,競爭不過只有接受 ,這就是鐵律。
細看中國文字的演變史,想必每一次都有一些文化上的爭議,最後才形成目前的漢字,及至大陸近代再一次的改頭換面。說真的,情感上、認知上真很不能接受那種近乎畸形、殘缺、扭曲以及無法望字生義的所謂的簡體字。這樣自己對自己僵持許久才領悟到先入為主的影響力有多大,總感覺記憶中習慣的就是好的,包括中文橫寫的電腦詩詞發表,沒有空兩格的分段起頭處,普羅大眾的錯別字連篇、不能達意的現代形容詞等等。「感覺」不舒服的例子太多了,可是大眾或習焉不察,或流俗媚俗的加入,或根本就不在意;久之也另開「約定俗成」的新例子,所謂「久借不還」就是如此。甚至形成所謂的「火星文」,但是又如何?能溝通就好的思維站上主流時,強勢地位也就確立了。

「本來如此」是多久前的本來?如同復古是復那個朝代的古一樣難以確定。「現在如此」就清楚得很; 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當然也沒有「破壞」或「保存」的問題。 如此一轉念就豁然貫通,原來我是落入「形名象」的窠臼裡不能自拔了。

記得許多年前,蘇南成當台南縣長時,為了孔廟的維護能一勞永逸,居然採用仿木的水泥柱來代替。新聞一披露,各界關心古蹟的人們於是接連批評了好久,結果最後也只有遷就木已成舟的事實不了了之。以文化、以歷史、以古蹟言之,用水泥柱真的太誇張了;可是原貌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木頭要哪一種木頭?鬃漆要如何仿古?再怎麼說都不是當年的物品當年的工法了,如何才是「本來面貌」?水泥柱果仿得夠逼真,又傷了誰的感情呢?

就以生命的必須一死來說好了,「本來如此」是人類平均七十幾的壽命,有人活上百則是各種條件的符合所致。「現在如此」是指因為種種原因而導致早夭、意外的情形,儘管痛苦、怨恨、終究是擺在眼前不能恢復原來的事實。再就得失面向來譬喻: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因為努力工作賺錢,漸漸積累了不少財富,可是健康也逐漸走下坡;他的兒孫陸續出生成長,相對的,他的年齡也七老八十近乎風中殘燭了。 原來風光得意,現在孤寂冷落,一邊的得便是另一邊的失,反之亦然。
回到「原來」既然絕不可能,則耿耿於懷念念不忘著「理想狀態下的原來」有什麼意義?兒孫不可愛嗎?家族繁衍不欣慰嗎?難不成讓時光倒流回到孤家寡人的原來嗎?

雖說如此,要做到「一點通,理理通」還是很難,這如同感情理智的互相拔河,只有自己慢慢去平撫。大概願意放下多少,收穫便是是多少了。
恕晚輩提出一個經由理性分析後,可能遺漏的盲點。

所言「本來如此」,亦即心中下意識抱持著某些定論,若人無法稍微客觀(事實上也不存在著無絲毫主觀的客觀意見),很可能在判斷事物就失了準。

您的「本來如此」一文中,或多或少流露了對於文化文字、人情世故,因時輪驟轉之速,不得不被迫更改一己看法或感受,難以保持它們在您心中原有的面貌而感到無奈,但這份心情卻也不願承認,可是最終也不得不接受,這就是您文章中讓人讀出的複雜情感,卻也令人玩味,因為人都是如此吧?儘管無力改變,但還是不願移開雙眼漠視它的改變,不是嗎?


所謂放下執著,便能提起更多,說來簡單,做起來卻相當困難。

我自己對文化和文字的變化如下:它們僅僅是人類發展中的工具,如果不好用,勢必要淘汰,但要以大家能接受的緩慢速度去更新。沉溺於無用的文字和文化是會牽絆人的進步的,但也不是說要遺忘,而是要懷著感恩之情,將它們作為未來進步的基石,找到更好的工具去取代它們,這或許才是合理看待不斷變遷的文化與文字的態度。

回憶過往能讓人振奮精神,但不要忘了還要繼續往前走,一味懷舊只會讓自己的時間停在過去,唯有把那些過往的東西留在心裡,時時懷念卻不依戀,人才會變得更強,更勇敢。

晚輩斗膽僭越了,讀您的文章真令人愉悅,也懂了不少,感謝您。
人與人之間往往由於各自堅持自以為是的「本來應該如此」立場而致相處時衍生不少障礙,
由於抱著~你不見得比較對~ 的心態,婆熄、妯俚、其他長幼輩份、高低階級間自然溝通也難。
同意雪鳳皇的論述。觀所寫諸多篇章也看出你應該是豁達的人。高興!

又,網際的倫理道德雖然仍屬必要,但「僭越、斗膽」兩詞還是過謙了。不敢當!
芝言 寫:人與人之間往往由於各自堅持自以為是的「本來應該如此」立場而致相處時衍生不少障礙,
由於抱著~你不見得比較對~ 的心態,婆熄、妯俚、其他長幼輩份、高低階級間自然溝通也難。
同意雪鳳皇的論述。觀所寫諸多篇章也看出你應該是豁達的人。高興!

又,網際的倫理道德雖然仍屬必要,但「僭越、斗膽」兩詞還是過謙了。不敢當!



其實,我常在想,就是因為閱讀諸多長者的文章,自己又有涉獵許多名著,思想會比較不符自己的年紀,在他人眼中會有點突兀,顯得老成老氣。

人如果能擺脫所謂身分、頭銜、年齡的束縛,以個體的模樣坦然相對,減少偏見及情感因素,討論事情將會更有效率。但這並不可能。

因為有歧異,這世界存在才有盎趣,而如何去和諸多異己的人斡旋,也是一種快樂的考驗。

至少對我而言,我不畏懼挑戰和失敗,且樂於面對失敗,因為唯有在失敗中求得領悟,才會淬鍊一個人真正的心智。

謝謝您的建議,喜歡這樣良性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