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名字叫感恩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它的名字叫感恩】

在過年的時候,我們一家人會到幾處廟宇上香祈福,這個行程對子女來說也是過年氛圍中一項重要的記憶!

記得今年的農曆正月,一家人來到了桃園大溪的「觀音亭」朝拜觀世音菩薩,每逢假日人山人海的景緻依然,好不容易登上數百個階梯後,心、眼頓時湧上一股豁然開朗的爽然。女兒很高興的喊著:「哇,這裡看得好遠喔!」

於是,我們憑欄往更遠處遙望:「以前書本有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這道理即是說:要往極高處,必從最低處開始攀爬;要走更長遠的路,也必須從最近的地點出發。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未來要有大成就,必須謙虛的從小角色開始學習。倘若你們立定了很長遠的志向,也是必須從最基礎的項目著手學習,凡是沒有僥倖的。」這番話我特別針對學美工的兒子予以告誡。

祈福完畢,我們趁香火未過半時四處攝影並參訪廟宇。此時,突然傳來廟簷上的鼓聲隆咚!女兒極好奇的問我:「爸比,為什麼黃昏的時候,寺廟都會傳來鼓聲隆隆呢?」此時兒子搶著回答:「妳沒聽過:『暮鼓晨鐘』這句話嗎?」小學三年級的女兒當然不懂!

我覺得兒子回答得很好,卻想問問他是否真的了解寺廟敲打暮鼓晨鐘的真正用意?兒子顯然不太明白還汲汲反問我是否知道原來的用意!其實真正的目的非我能斷言,但是我依據自己累積的知識以她們聽得懂得語言解釋:「古時候的人都知道,鼓聲;是最貼近人類心跳的樂器,也有所謂「內心反省」的意思,而鐘聲有牽引、指導的明示,如學校的上下課鐘聲;教堂與家裡的老鐘敲響後的聲響等都有告示的意義。所以廟宇會在清晨敲鐘,代表一大早起床,就必須明白自己還有哪些功課要做、還有哪些計畫待執行,而黃昏時聽到擊鼓聲,表示針對一日的生活中,有哪些未圓滿之處亟待反省,古時聖賢常說每天要三省自身,也就是這個道理。」

高中的兒子顯然又有他的一番見解:「我們常常都在自我反省,可是別人都不懂得反省的時候,他們總是講一些風涼話真讓人生氣!」

我引用西方諺語與他分享:「 屍臭是死人發出的牢騷,牢騷是活人發出的屍臭。」這句話就是說 :「心跟玻璃杯一樣,太冷或太熱的東西都會讓它碎裂。所以太尖銳的話容易傷別人的心,我們時時反省自己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學會謹言慎行,先將自己的內心如海棉一般的掏空,其實就能在別人身上學到許多的優點。」

禮佛完畢,回途於攤位上買了一支麥芽糖人給女兒,她很高興的自言自語說著:「大家好啊,的名字叫做海綿寶寶. . . . . .。」兒子相當不認同的說:「這個名字太俗氣,乾脆叫它海派甜心!」霎時,她們陷入一番爭辯!後來女兒請我仲裁。

端詳了半天,我突然靈機一動:「它的名字就叫做:感恩!」女兒顯然很高興這個名字,看了又看,她還真的捨不得讓「感恩」消融於口呢!

◎麻吉
懷恩於心,付出於人。

人生於世,無論何時何地,都接受別人的照顧。舉凡米飯、衣物、資訊、情感......無論有形或無形,我們都總是在被賜予。甚至能夠「存在」這件事,也是父母所賜,因此,能坦率地走於蒼天之下,足履遼闊后土,呼吸清澈的氣息,都是一種幸福,夫復何求!

而我們也只能盡一己棉薄,回饋他人,不為了什麼,只是「互相」的道理而已:父母撫育我們,我們以一己之長回饋社會,移風易俗,讓溫暖和關懷飽盈人心,那是非常美麗的事啊。

讀完您的文章,感佩您教育孩子的用心,不過,我對於您對麥芽糖取名為「感恩」較有一點疑義:麥芽糖雖然甜膩好吃,但很黏牙,對蛀牙會有助瀾之效。

而真正的感恩是不會讓人不適的,它就像是漂泊不定的風,想來的時候就來,讓人感到舒服,在別人不需要時瀟灑離去,不留半點痕跡。為人付出,不須時時掛在心上,而感恩則是有限度不讓人困擾的回報,意味拿捏得宜,不然過與不及,再多的溫暖,會讓人無法承擔和感到壓力呢。

畢竟我也曾經是以這樣的溫暖去讓人感受壓力並痛苦不堪的傢伙,如今反省,才知道拿捏力道,才是最重要的功課。

妄言之處還請包涵。謝謝您的分享。
呵呵,甜在心裡吶!
還挺黏人的哦!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