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fe of David Gale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昨天在Netflix上看了Kevin Spacy和Laura Linney的“The life of David Gale”(還有Kate Winslet﹐ 但我就看得見Laura Linney)。死刑是最近台北的大課題。我一向在政治思考上比較傾向保守派﹐因此是支持犯罪受罰的。最近學佛﹐思考轉向了(as it should be, right?otherwise what's the use?)。電影裡前後兩件罪行﹐都是冤案﹐後來電影都清楚交代了。當然﹐Spacey僅僅因為Winslet臨時爛車拋錨﹐沒把澄清事實的錄影帶及時送到而處死﹐這一點不免是勉強的--導演算是不對刑罰系統作評判﹐模棱收場(這個冤死刑﹐如果爛車沒臨時拋錨﹐就會因錄影帶而平反--系統是可能正確的﹔雖然我們都知道﹐有時它會不正確﹔在美國﹐則又加上了種族問題--黑人與西裔入獄與處死的比率遠高過白人)。

問題是﹐怎麼在理念上去分析呢﹖系統是不可能完全正確的。就像有時正兇會因各種因素被釋放﹐另些時候﹐也會有冤獄。冤死刑﹐則是不可能補救的。

我讀佛經﹐有些部份總是會從心裡驚嘆﹐同時昇起不可致信與些少的驚懼感﹕這是經中描述佛在因地多生修行過程中﹐無數次毫無負性反作用地﹐ 去布施身血﹐甚至頭目腦髓。
我一直覺得必需從比喻象征的角度去理解﹐但我想我是錯誤的。

好﹐回來說死刑的課題。受害人(無論受什麼害﹐讓人罵了﹐ 傷了身心﹐失去財物名聞﹐誤解嫉妒中傷等等﹐生命當然也不外)﹐正確的反應心態是﹕
1. 該憐憫對方﹐他受困在煩惱愚痴之中﹐行為心裡都只受煩惱的牽引。
2. 該憐憫對方﹐他不懂得傷害有情所造的惡業。
3. 不該責怪對方﹐因為他是受著前世業力的牽引﹐不能自拔﹐甚至對此沒有理解。
4. 該感謝對方﹐因為他給我機會﹐彌補消解先世的罪業。因為他給我機會在這一世修行布施忍辱。

經典上細說的當然多於此﹐但這些足夠來思考死刑一事。如果受害人與家屬接受佛法﹐那麼基於以上﹐則對於犯者只有慈悲心﹐不會有報復心。則並沒有以死還死的邏輯。如果有一報還一報的事﹐那純粹基於佛弟子深信因果﹐知道並相信﹐ 一個不悔改的犯者﹐來世會受到大苦報--但我們不因此感覺到任何平反的快樂﹐我們仍然憐憫他﹐希望他終究會理解與改變﹐在無限生命的路途上。然則﹐電影主題﹐從可能誤判下手的邏輯﹐便成次要。

當然﹐這樣寫影評﹐可能不昧佛法﹐但有昧評論電影的世間法。這部電影運鏡穩健剪接簡潔﹐懸疑而收斂(當然﹐過半場 ﹐我就猜出來重點了﹐無妨)。Winslet有一小段哭泣﹐稍微一點點多了﹐也還好﹐Linney的傷情戲與幾秒鐘的床戲﹐Spacey的下墮過程﹐這些都恰如其分﹐導演拿捏得甚為精準。

這部戲是2003的﹐我不知道我怎麼會miss掉Linney 尤其又有Spacey的戲。

6/07/2010
我很喜歡ZY大哥這一篇的論述,不論從影評的論點,對死刑犯的觀感,還有對佛學的潛修等等想法,讀後心有戚戚焉。

麻吉接觸佛法也有年餘,近來受到經典影響不少,唯理解不像ZY大哥這般敏慧聰智,麻吉受教了。

問好 ZY大哥。圖檔
晚輩只膚淺地提出兩個論點:

1.誰來定罪?

2.罰由誰給?


1.罪的問題,牽扯到人的歷史、種族、社會背景,反觀個人的情緒就佔比較小的空間。誰能定罪?是人制訂出的法律,但這法律又可能有所歧誤,所以有了您所說的冤獄,但毋寧認為這樣的冤獄是必然的,犧牲。因為人不可能永遠不犯錯,冤者的死若能喚醒社會大眾對於死刑判罪的敏感度和謹慎,那那些人的犧牲,在這險路中是有必要的踏腳石。

2.罰的問題,牽扯到公平性。殺人者也有家庭,但他先破壞了他人的家庭,雖說冤冤相報無時了,但在某個點滿足受害者家庭和社會輿論的嗜血性格,或說是一種警惕的作用,是必然的。人沒有那麼清高,隱約會有報復心態,這是很正常的。重點來了,若是冤罪者,如何判罰?是該罰定罪者?還是執拗地給冤罪者定罪?

同晚輩上者所論,若是冤死,那一定是所有環節都出錯了。這個罰要全體承擔,而誰能有勇氣主動承認,那就是社會整個體制的變革之始。很難很難的啊.......


其實法律和死罪的制定,本來就是為了維護社會治安,不得不定出的道德最低標準。

但是,同為人類,誰能替他人定罪?神嗎?有那種東西的話就好了。
既然無人有資格為他人定罪,那麼罰又從何而來?誰有真正甘心接受罰則?

所以一開始這些東西都是笑話,但沒有人笑得出來,因為我們就是必須處理這種尷尬的問題。


僭越了。莫怪。
麻吉﹐
多謝。其實我許多年來零碎讀些禪淨書籍﹐並沒有什麼修行上的進境。幾個月前經由家人引導﹐上線參加普提道次第廣論的研討班﹐才算比較有系統地學佛。廣論總概三藏十二部﹐但研討班注重生活上應用實踐﹐可以算是實用佛學吧。我覺得自己是很淺的﹐但找到一條可以長久學習之道。你如果有興趣﹐可以跟台北福智慧基金會或其他地區分會聯繫。
ZY
雪同學﹐
多謝。
我只是寫電影的觀後感﹐其實極不愛政治討論﹐所以就不繼續了﹐死刑一事﹐網上各方意見夠多了﹐我大概也說不出什麼創見。
不過﹐基本上﹐司法基於現存法律﹐如果對於現存法律覺得有缺失﹐則必需從修訂法律下手﹐這一點﹐又則遵行民主議事的機制。世間法不可能完善完美﹐因此我們必需接受有時誤判的結果。去除死刑﹐避免的是誤判的或者有可能更生的一些罪犯畢竟沒解決犯罪的根本問題。(這點依靠教化﹐於此﹐儒家與佛法並無不同。)(但一個樣樣事情激情化以及泛政治化的社會﹐則誇張了生活生命中的衝突。)
佛法的淨土﹐不會有這個問題﹐但淨土離開我們極遠--所以我們至少先從淨化個人出發﹐不是嗎﹖
以上都不是好答案﹐但如我前說﹐讓愛爭論政治的人們去爭論。今日波士頓晴陽而清涼﹐我寧可讀一首艾略特﹐或者遠眺波士頓的清晰天空線。
問好了。
ZY
「今日波士頓晴陽而清涼﹐我寧可讀一首艾略特﹐或者遠眺波士頓的清晰天空線。」

如果每個人都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或讓心靈足夠承擔這樣的風景,或許世界的一切紛爭,就在浪漫和逍遙中消弭。

晚輩是這樣衷心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