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載古戲台



王水寶 江水文
地處贛西遍北邊陲的萬載縣,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老、吉祥的城池,有著悠久、濃厚的文化積澱。據舊《萬載縣志》載:“若夫按月節序,元旦之拜年,元宵之花燈……端午之競舟、七月花燈會、八月禾苗戲……”足見,萬載城鄉的戲曲活動,十分頻繁且又活躍。

為此,萬載為演戲而建有的古戲台也就很多,大都始建於清嘉慶(1796~1820年)年間,分布在全縣各鄉各鎮,總計有79座。其中,康樂14座、株潭3座、潭埠3座、三興5座、茭湖3座、鵝峰3座、黃茅4座、高村3座、白良6座、白水3座、高城4座、赤興1座、嶺東5座、馬步6座、羅城3座、雙橋5座、西坑2座。全縣還有85座廟宇也都築有戲台,用來供新年燈彩和賽燈之外,主要用於在菩薩壽誕時,請戲班唱戲。主要有建城坊的福主廟戲台、安仁坊的火神廟戲台、集賢坊的城隍廟戲台、龍江坊的水府祠戲台、錦衣坊的天符廟戲台、明德坊的龍王廟戲台、興賢坊的天王廟戲台、南浦坊的萬壽宮戲台、仁壽坊的真君廟戲台、建安坊的武廟戲台、宋家坊的仰山祠戲台等。而每個戲台都有名人或文人撰寫楹聯或詩句。由於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古戲台已全部湮滅,隨著廟宇的倒塌與拆除,廟台也不復存在了。

這些古戲台、廟台,曾為萬載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證。但這些古戲台、廟台,雖已沒有絲毫的本來面貌,但尚有一些蛛絲馬跡,供人們回憶和憑吊。
城隍廟戲台,位於縣城康樂鎮龍河東岸,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造。廟對面建有一座大戲台,側邊兩廊為站亭,中間是200米見方的一個場地,供人們看戲。原戲台口有石刻對聯一副,由清代文人張蕃撰並書:“假大塊文章,譜出聲容標風雅;闡欺人善惡,本來褒貶法春秋。”寫得十分深刻明了。
包公廟戲台,包公廟座落在萬載黃茅西南5公裡的鐵山界,與湖南瀏陽接壤,建於清代雍正八年(1370年),是“瀏萬士民募建”,左屬萬載,右屬瀏陽。前殿原有戲台一座,每逢年節,尤在包公生日時,瀏陽、黃茅二地都會招戲班來此輪流演出,甚是熱鬧。廟台、殿內的根根方型石柱上,都鐫刻著楹聯對句,仍依然清晰可見:“鐵面千秋不改靈光丕顯楚偕吳,虧心半點難容正氣長晉清自宋”、“案勤龍圖有冤皆雪於今治績昭昭,位居台閣一笑不輕當年正氣凜凜”。瀏陽、黃茅二地的老百姓在聽戲的同時,都已對這些警句深深地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像。

水府祠戲台,在三興沙潭澄渡,戲台坐南朝北,於清代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建造。其中,有觀眾廳面積達242平方米,觀眾廳右為茶樓間。人們坐在觀眾廳裡,一邊可看戲欣賞,一邊可品茗慢呷,真是雅興之至。水府祠戲台,還有清代熟江縣知事彭希堯撰寫的多幅楹聯,其中:“水府轉歌喉籍存千秋萍渠,江城吹玉笛洵飛五月梅花”,“舞榭聳江干梁繞真能臨月落,靈祠依嶺畔曲終應自見峰青”。讀來饒有風趣,回味無窮。

這些古戲台,都高出地面,凌空挑出。古戲台的建築也都古色古香,玲瓏透逸,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望著殘存的古戲台,不竟為古人之傑作而贊嘆!為萬載人民極致的文化享受而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