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身上帝在人間】少女的祈禱/馮瑀珊 (獨家報導1099期2010.05.03)
最近關於少女犯案的新聞有幾件是令人非常驚訝且注目的,一件是十五歲的少女帶頭犯罪、另一件則是十八歲的少女犯下弒父罪行。我們不禁在訝異之餘,多了一些好奇。
「女身上帝」有時候看到這樣的女孩,心中不免都會感嘆。當我們年輕時,年長的姐姐妹妹們都會用又妒又羨的疼惜口吻對我們說:「年輕就是本錢,年輕的女孩散發著青春特有的氣色。」一般來說,我們都會猜想,犯罪的女孩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因素、或是尋求同儕團體的認知。在此,我比較不想用這樣的角度和各位姐姐妹妹們做深入探討。而傾向「反向思考」去推論,什麼才是「正常」的少女應有的生活或是思考想法,以及校園霸凌的問題。
少年(或是少女)的犯罪率一直是成人所關心擔憂的狀況。根據近年來各類統計資料的觀察顯示,我國少年犯罪有如下之趨勢:一、少女犯罪率升高。二、以竊盜居多。三、暴力犯罪案件有增加趨勢。四、犯罪年齡有低齡化的傾向。五、少年犯罪教育程度以國中階段最多,且有中途輟學現象。六、在學學生犯罪人數增加。不免憂心我們未來的主人翁人格發展會有怎樣的偏差,相信各位姐姐妹妹身邊都有正值花樣年華的青少女吧!
當然,還是先討論一下,少女(年)犯罪的大部份動機:
一、尋求同儕團體的認同
如同上面所提到的十五歲少女帶頭犯罪的例子,我們都知道,這時期的少女身體漸漸發育,心理卻還是小女孩。「連日校的老師都在講我的事,我不是大姊頭,只是脾氣很差……」、「今天我會打你,是因為你給我朋友戴綠帽我不爽,了解?」從該名少女的言談之中,我們可以窺見:「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這樣的觀念,已經讓大人們煩惱不已。同儕團體的認同對於他們而言,比讀書受教育更來的重要。
二、原生家庭的前理解建立
詮釋學大師高達美提出的「前理解」概念帶給我們思考上的深度。而前理解(Prejudices或譯成見、偏見)的產生,往往來自於個人累積、得到的經驗。如果把人生當成一本書,閱讀的角度和思維都會受到「前理解」的影響。這個時期的少女,最先建立「前理解」的來源就是家庭,少女們用此一思維模式去與人相處、成長。從前面所提的例子看來:該名少女的家境富裕、過度寵溺,讓她受到「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觀念影響,造成行為偏差。弒父的少女由於家庭環境,導致她在親子關係受到傷害,認為只能以暴制暴,憤而弒父。
三、假愛之名
除了同儕團體的認同,有些少女則是因為「愛」;在她們的成長過程,對於「愛」的感受是不足的。希望換得他人的愛,所以鋌而走險,或是藉由這些行為來表達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愛」人。每個人都需要愛,對愛的需求和定義也不同。正如前面所言家庭教育的模式,奠定了她們對「愛」的認知,更可以延伸來看她們往後的人格發展。
那麼,正常的少女該是什麼樣子?我有位朋友,雖然沒有做出任何違法的行為,循規蹈矩地長大成人。但是她卻說出:「沒有一棟房子和三百萬聘金我就不嫁!」的言論。另一位朋友則說:「為了錢,我可以嫁給不愛的人。」她們的少女時代都非常「正常」,只是這樣偏差觀念,加諸在她們的子女身上,不也是另一種潛意識的「暴力」嗎?正呼應了女身上帝前述的第二點。
再來讓人憂心的則是「校園霸凌」(Bully,長期存在於校園的現象,專指孩子們之間惡意欺負的情形,翻譯作「霸凌」)。根據調查指出,有六成七的孩子都曾經被「霸凌」過,不論是言語或是肢體,或多或少的程度差異。為什麼孩子會排斥上學,正是因為在校園裡有許多「潛規則」。不管在哪個班級,總有一兩個孩子是被欺負的。還記得我在學生時代,班上有一個女同學,每天早上到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默默收拾被踢翻的課桌椅。常常去廢紙箱撿回滿是菜渣跟腳印的考卷或作業簿,上體育課總是變成靶心,承受那些攻擊在她身上的球。種種加諸在她身上的霸凌行為,讓她畏懼上學,甚至一度想要自殺,隱忍到畢業才能解脫。而「霸凌者」往往都是我前面所提的三種狀況,大人們會問:「怎麼不跟師長父母說呢?」殊不知,說了只會讓被霸凌的孩子更被欺負。有正義感的同學也會連帶被欺負,只好視若無睹,不知不覺也成了「共犯結構」的一份子,這就是校園「潛規則」之一。
原來,我們之所以會成為明哲保身、忍辱負重的人,都是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如何幫助被霸凌的孩子,相信許多姐姐妹妹都很關心。有些細節可以提供參考:首先了解老師和校方對於霸凌事件的處理方式,避免二度傷害。再來是建立信任感,讓被霸凌的孩子能說出心事。最後,平時對於孩子的學習狀況就要多加關注:譬如為何不想上學?身體是否有無法解釋的傷痕?心情持續低落的原因?這些都是觀察重點。而對於「霸凌者」也該給予專業的輔導,了解他們的想法,甚至對其原生家庭進行訪查輔導。這些都需要長時間地投入心力去落實,也是件難度頗高的事情,但卻是值得我們花費心力去改變。因為只有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才能培養人才。
回想以前農業社會的淳樸時光,沒有霸凌、沒有煩惱,上學是件愉快的事。女身上帝衷心期盼,有一天每位少女的祈禱都可以成真。讓她們遠離恐懼,平安無憂地成長,培養健康的人格以及積極的人生觀!
最近關於少女犯案的新聞有幾件是令人非常驚訝且注目的,一件是十五歲的少女帶頭犯罪、另一件則是十八歲的少女犯下弒父罪行。我們不禁在訝異之餘,多了一些好奇。
「女身上帝」有時候看到這樣的女孩,心中不免都會感嘆。當我們年輕時,年長的姐姐妹妹們都會用又妒又羨的疼惜口吻對我們說:「年輕就是本錢,年輕的女孩散發著青春特有的氣色。」一般來說,我們都會猜想,犯罪的女孩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因素、或是尋求同儕團體的認知。在此,我比較不想用這樣的角度和各位姐姐妹妹們做深入探討。而傾向「反向思考」去推論,什麼才是「正常」的少女應有的生活或是思考想法,以及校園霸凌的問題。
少年(或是少女)的犯罪率一直是成人所關心擔憂的狀況。根據近年來各類統計資料的觀察顯示,我國少年犯罪有如下之趨勢:一、少女犯罪率升高。二、以竊盜居多。三、暴力犯罪案件有增加趨勢。四、犯罪年齡有低齡化的傾向。五、少年犯罪教育程度以國中階段最多,且有中途輟學現象。六、在學學生犯罪人數增加。不免憂心我們未來的主人翁人格發展會有怎樣的偏差,相信各位姐姐妹妹身邊都有正值花樣年華的青少女吧!
當然,還是先討論一下,少女(年)犯罪的大部份動機:
一、尋求同儕團體的認同
如同上面所提到的十五歲少女帶頭犯罪的例子,我們都知道,這時期的少女身體漸漸發育,心理卻還是小女孩。「連日校的老師都在講我的事,我不是大姊頭,只是脾氣很差……」、「今天我會打你,是因為你給我朋友戴綠帽我不爽,了解?」從該名少女的言談之中,我們可以窺見:「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這樣的觀念,已經讓大人們煩惱不已。同儕團體的認同對於他們而言,比讀書受教育更來的重要。
二、原生家庭的前理解建立
詮釋學大師高達美提出的「前理解」概念帶給我們思考上的深度。而前理解(Prejudices或譯成見、偏見)的產生,往往來自於個人累積、得到的經驗。如果把人生當成一本書,閱讀的角度和思維都會受到「前理解」的影響。這個時期的少女,最先建立「前理解」的來源就是家庭,少女們用此一思維模式去與人相處、成長。從前面所提的例子看來:該名少女的家境富裕、過度寵溺,讓她受到「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觀念影響,造成行為偏差。弒父的少女由於家庭環境,導致她在親子關係受到傷害,認為只能以暴制暴,憤而弒父。
三、假愛之名
除了同儕團體的認同,有些少女則是因為「愛」;在她們的成長過程,對於「愛」的感受是不足的。希望換得他人的愛,所以鋌而走險,或是藉由這些行為來表達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愛」人。每個人都需要愛,對愛的需求和定義也不同。正如前面所言家庭教育的模式,奠定了她們對「愛」的認知,更可以延伸來看她們往後的人格發展。
那麼,正常的少女該是什麼樣子?我有位朋友,雖然沒有做出任何違法的行為,循規蹈矩地長大成人。但是她卻說出:「沒有一棟房子和三百萬聘金我就不嫁!」的言論。另一位朋友則說:「為了錢,我可以嫁給不愛的人。」她們的少女時代都非常「正常」,只是這樣偏差觀念,加諸在她們的子女身上,不也是另一種潛意識的「暴力」嗎?正呼應了女身上帝前述的第二點。
再來讓人憂心的則是「校園霸凌」(Bully,長期存在於校園的現象,專指孩子們之間惡意欺負的情形,翻譯作「霸凌」)。根據調查指出,有六成七的孩子都曾經被「霸凌」過,不論是言語或是肢體,或多或少的程度差異。為什麼孩子會排斥上學,正是因為在校園裡有許多「潛規則」。不管在哪個班級,總有一兩個孩子是被欺負的。還記得我在學生時代,班上有一個女同學,每天早上到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默默收拾被踢翻的課桌椅。常常去廢紙箱撿回滿是菜渣跟腳印的考卷或作業簿,上體育課總是變成靶心,承受那些攻擊在她身上的球。種種加諸在她身上的霸凌行為,讓她畏懼上學,甚至一度想要自殺,隱忍到畢業才能解脫。而「霸凌者」往往都是我前面所提的三種狀況,大人們會問:「怎麼不跟師長父母說呢?」殊不知,說了只會讓被霸凌的孩子更被欺負。有正義感的同學也會連帶被欺負,只好視若無睹,不知不覺也成了「共犯結構」的一份子,這就是校園「潛規則」之一。
原來,我們之所以會成為明哲保身、忍辱負重的人,都是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如何幫助被霸凌的孩子,相信許多姐姐妹妹都很關心。有些細節可以提供參考:首先了解老師和校方對於霸凌事件的處理方式,避免二度傷害。再來是建立信任感,讓被霸凌的孩子能說出心事。最後,平時對於孩子的學習狀況就要多加關注:譬如為何不想上學?身體是否有無法解釋的傷痕?心情持續低落的原因?這些都是觀察重點。而對於「霸凌者」也該給予專業的輔導,了解他們的想法,甚至對其原生家庭進行訪查輔導。這些都需要長時間地投入心力去落實,也是件難度頗高的事情,但卻是值得我們花費心力去改變。因為只有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才能培養人才。
回想以前農業社會的淳樸時光,沒有霸凌、沒有煩惱,上學是件愉快的事。女身上帝衷心期盼,有一天每位少女的祈禱都可以成真。讓她們遠離恐懼,平安無憂地成長,培養健康的人格以及積極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