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裏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母親在陽光下把剛洗好的衣服晾到爬滿絡石藤的院墻上。她見到我,向我抱怨今年的麥冬長勢過旺,把整個沿階都淹沒了,應該疏理一些,否則容易絆腳連走路都不方便。接著便從水電費的漲價說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開支多少;從先前外公的飄洋過海到後來父親漁汛期的外海捕撈到現在父親親手培植的小竹林長滿了竹筍。。。。

一路聽來,我猛然一驚,發現母親的那些話語裏竟是如此的時空縱橫,蘊藏著無數細枝末節,仿佛可以從任何一句話中牽扯出一些非同尋常的往事來,而這些往事在母親不經意的敘說中,又是那麽的脈絡清晰,讓人猶如身臨其境。細一想,母親該是民國時期出生的人,那麽母親口中的外公竟是清朝的人了。而外公我是見過的,他的音容笑貌至今還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裏,還能記起坐在他膝蓋上講故事給我聽的情景。

小時候,極煩母親的嘮叨,煩到恨不得離家出走,發誓永遠不回頭。記得真的離家出走過,只不過很快就回來了,沒能做到永不回頭。煩的理由是母親的嘮叨,母親嘮叨的原因卻各不相同。少年的心思囿於閱歷能力的淺薄,縱然離家出走了,面對完全陌生的外部世界,心頭那種對父母的怨恨以及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過去之後,諸多不適應與壓力便會接踵而來,永不回頭的誓言這時候就會輕而易舉的被摧毀。

如願所成與適得其反則是另一回事。出走之後的求學、工作是孩子離開父母的正常途徑與正當理由,也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無出其右的規律。事實看起來總是那麽的冠冕堂皇而不容違背,還有那條“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不過,今天也許可以為這條古訓加上另一個註腳,那就是——父母在,無需遠遊。

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