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20]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 『馬太鞍人的巴拉告』[/FONT][/SIZE]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來到花蓮已叨擾阿義家三天了,自己感到很不好意思。可是在主人夫妻的殷殷招待下,由不得你不再多待幾天。今天,他與他的妹婿帶我去光復鄉觀光。目的是要去參觀馬太鞍人的生態魚池,以及「巴拉告」([/FONT] [FONT=Times New Roman]Parakaw[/FONT] [FONT=新細明體])捕魚法。他們還要帶我去嚐嚐,當地著名的「熱石煮魚法」煮出來的滋味。[/FONT][/SIZE]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馬太鞍人是阿美族系之一,族人性情和易近人,好相處且又熱愛朋友。馬太鞍族人,對於「巴拉告」捕魚活動非常慎重。通常,這活動都是在婚喪喜慶之後舉行。聚集親朋好友一起下水,進行這種捕魚活動,以表示這些事情已完滿結束。並請大家齊聚一起,共同分享當日收穫的食物。[/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阿義帶我走近生態魚池參觀,當時已有許多馬太鞍族人,在池子裡進行巴拉告抓魚表演。這種生態魚池的設置,據其族長告知,乃依大自然魚蝦的棲息環境設計而成。池子挖掘近水岸或溪畔。重點是每個魚池設置,必須留有進出水口,以便吸引水族入內棲息。[/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魚池內放進許多樹枝或竹枝魚屋,最底層是中空的檳榔樹幹或筆筒樹幹。它們供土虱、鰻魚、鱔魚、與泥鰍居住。中層是木枝紮把而成的魚屋,專供蝦子或其他魚類藏身的處所。最上層,則是一把把的竹枝或浮萍。其作用是讓小魚能悠游其間,藉竹枝葉與浮萍的掩護,不被水鳥或天敵啄食,或生蛋附著其上。[/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族長對我們說明生態池的結構之時,池內捉魚的族人嘩然大叫。原來他們站在水中,輕輕移開魚屋之際,看見一條又長又大的水蛇,竄過水面游至他方。此時已有幾個人,正用手中之竹枝打蛇,喧嘩聲就是出自他們口中。但見一群人在水中,七手八腳唏哩嘩啦的,但那條水蛇,早已經趁亂潛入水底不見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進行捕魚之時,魚池的入水口被封死,但出水口仍繼續的出水。不一會,池內的水位大降,上層的竹枝魚屋已露出水面。族人一把把移開之同時,一人用三角網自底下撈捕小魚。三角網是用兩支竹桿交叉固定成「V」型,超細目的尼龍網,裝結成三角型漏斗狀。操作簡單輕鬆好用,一人操作就可搞定。[/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竹枝魚屋移完,接著是移開木枝魚屋。旁邊一人輕輕移開,一人迅速用三角網伺候在水底。邊移開邊撈捕,魚蝦入網跳躍不已,想要逃走門兒都沒有!池子底層更為簡單,只需將整段的樹幹離水倒入三角網內,鰻、鱔、泥鰍或土虱、受不住人力之搖晃顛簸,立刻順著傾斜方向滑入網裡。[/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男人忙著捕魚,女人就在空地上收拾炊具。她們找來許多檳榔葉柄,自寬闊處割下,然後折編成像鞋子形的容器。一些婦女則自溪中,撿拾些適用的石頭,洗乾淨後堆放灶邊待用。還有一些婦女,她們則沿著小溪採摘水菜或野菜。[/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萬事俱備開始生火,將洗淨的溪石投入火中燃燒至通紅。其他人將殺好的魚和水菜,一起放入容器內加水至八分滿。然後,將燒得通紅的石頭夾入容器內。滋啦啵囉水滾了起來,眼見菜熟肉變白色,加些馬告山椒或香椿與鹽巴就可上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我與阿義及他的妹婿,各分得一只檳榔葉柄做成的碗,還有用竹片折成的夾物筷。三人混入人堆之中,撈魚夾菜舀湯忙得不亦樂乎。我們蹲成一圈進食,兩三瓶開好的米酒大家輪流著喝。大家邊吃邊喝邊談,將人生樂趣融入大自然,此際肚子之容量,似乎比平日裝得還要多。[/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老族長怕我三人太客氣,額外再夾給各人一條吳郭魚。阿義把帶來的兩條吐司送給族長,大家嘻嘻哈哈的搶食,片刻兩條吐司便被搶光。飯後休息一小時,我們告別這群天之驕子返回豐濱。剛回到豐濱我就喊著肚子餓了,於是三人就在路邊攤小憩,各吃一碗麵之後才回阿義他家。 【完】[/SIZE][/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 『馬太鞍人的巴拉告』[/FONT][/SIZE]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來到花蓮已叨擾阿義家三天了,自己感到很不好意思。可是在主人夫妻的殷殷招待下,由不得你不再多待幾天。今天,他與他的妹婿帶我去光復鄉觀光。目的是要去參觀馬太鞍人的生態魚池,以及「巴拉告」([/FONT] [FONT=Times New Roman]Parakaw[/FONT] [FONT=新細明體])捕魚法。他們還要帶我去嚐嚐,當地著名的「熱石煮魚法」煮出來的滋味。[/FONT][/SIZE]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馬太鞍人是阿美族系之一,族人性情和易近人,好相處且又熱愛朋友。馬太鞍族人,對於「巴拉告」捕魚活動非常慎重。通常,這活動都是在婚喪喜慶之後舉行。聚集親朋好友一起下水,進行這種捕魚活動,以表示這些事情已完滿結束。並請大家齊聚一起,共同分享當日收穫的食物。[/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阿義帶我走近生態魚池參觀,當時已有許多馬太鞍族人,在池子裡進行巴拉告抓魚表演。這種生態魚池的設置,據其族長告知,乃依大自然魚蝦的棲息環境設計而成。池子挖掘近水岸或溪畔。重點是每個魚池設置,必須留有進出水口,以便吸引水族入內棲息。[/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魚池內放進許多樹枝或竹枝魚屋,最底層是中空的檳榔樹幹或筆筒樹幹。它們供土虱、鰻魚、鱔魚、與泥鰍居住。中層是木枝紮把而成的魚屋,專供蝦子或其他魚類藏身的處所。最上層,則是一把把的竹枝或浮萍。其作用是讓小魚能悠游其間,藉竹枝葉與浮萍的掩護,不被水鳥或天敵啄食,或生蛋附著其上。[/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族長對我們說明生態池的結構之時,池內捉魚的族人嘩然大叫。原來他們站在水中,輕輕移開魚屋之際,看見一條又長又大的水蛇,竄過水面游至他方。此時已有幾個人,正用手中之竹枝打蛇,喧嘩聲就是出自他們口中。但見一群人在水中,七手八腳唏哩嘩啦的,但那條水蛇,早已經趁亂潛入水底不見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進行捕魚之時,魚池的入水口被封死,但出水口仍繼續的出水。不一會,池內的水位大降,上層的竹枝魚屋已露出水面。族人一把把移開之同時,一人用三角網自底下撈捕小魚。三角網是用兩支竹桿交叉固定成「V」型,超細目的尼龍網,裝結成三角型漏斗狀。操作簡單輕鬆好用,一人操作就可搞定。[/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竹枝魚屋移完,接著是移開木枝魚屋。旁邊一人輕輕移開,一人迅速用三角網伺候在水底。邊移開邊撈捕,魚蝦入網跳躍不已,想要逃走門兒都沒有!池子底層更為簡單,只需將整段的樹幹離水倒入三角網內,鰻、鱔、泥鰍或土虱、受不住人力之搖晃顛簸,立刻順著傾斜方向滑入網裡。[/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男人忙著捕魚,女人就在空地上收拾炊具。她們找來許多檳榔葉柄,自寬闊處割下,然後折編成像鞋子形的容器。一些婦女則自溪中,撿拾些適用的石頭,洗乾淨後堆放灶邊待用。還有一些婦女,她們則沿著小溪採摘水菜或野菜。[/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萬事俱備開始生火,將洗淨的溪石投入火中燃燒至通紅。其他人將殺好的魚和水菜,一起放入容器內加水至八分滿。然後,將燒得通紅的石頭夾入容器內。滋啦啵囉水滾了起來,眼見菜熟肉變白色,加些馬告山椒或香椿與鹽巴就可上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我與阿義及他的妹婿,各分得一只檳榔葉柄做成的碗,還有用竹片折成的夾物筷。三人混入人堆之中,撈魚夾菜舀湯忙得不亦樂乎。我們蹲成一圈進食,兩三瓶開好的米酒大家輪流著喝。大家邊吃邊喝邊談,將人生樂趣融入大自然,此際肚子之容量,似乎比平日裝得還要多。[/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老族長怕我三人太客氣,額外再夾給各人一條吳郭魚。阿義把帶來的兩條吐司送給族長,大家嘻嘻哈哈的搶食,片刻兩條吐司便被搶光。飯後休息一小時,我們告別這群天之驕子返回豐濱。剛回到豐濱我就喊著肚子餓了,於是三人就在路邊攤小憩,各吃一碗麵之後才回阿義他家。 【完】[/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