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阿坤父子的琴藝』[/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夏初某日,閒極無聊,乃翻閱舊時剪報以消遣鬱悶。翻呀翻的,一篇胡琴的介紹文章出現在我眼前。大小插圖奇形怪狀,引導我去深讀它的內文。我耐心讀完之後,這才瞭解到胡琴竟有許多不同的特性。這些基本常識不易找到,所以,我邊看邊做筆記,以便留於他日再作深入之閱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胡琴的種類繁多,依其聲音特性可分二胡(中高音)、中胡(中音)、高胡(高音)。其共鳴箱俗稱為「琴頭(琴筒)」,形狀有圓有角有深有淺。聲音越高它的音筒越小,越沉之低音用筒越大。製琴材料包括花梨木、櫸木或紫檀、皮革或椰殼等等。通常琴頭之材質,細密堅實者聲音嘹喨,粗鬆之質地者,聲音恰好相反。[/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木質是胡琴靈魂,故製琴師傅,對於選木很下一番功夫。至於木料之乾燥程度,在在影響到音質之良劣。全文洋灑數千字,僅只這些基本通識,它就讓我磨蹭個半天,但卻還悟不出,其間道理的十分之一。「在行熟行,隔行隔山。」古人真有遠見。當您投入其中,自然就會深信不疑此話之精髓。[/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說到胡琴,就會讓我想起童年玩伴阿坤。這小子功課樣樣不行,但他卻有一手高超,且又令人羨慕的好琴藝。他父親是個大筒絃胡琴師,一把低音胡琴拉得出神入化。夜闌人靜,月下操琴,琴聲嗚咽輾轉,扣人心弦。許多未出閣的小姐,常被其琴聲清擾,思春情懷湧現,徹夜不得安寧。[/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某次,學校舉辦中秋賞月晚會。主持人特別邀請,他與阿坤進行父子倆聯合表演。當晚他們父子倆在台上,演奏一闕「月滿西樓」,琴韻咿呀婉轉,全場聽眾為之如醉如痴。自此之後,凡是村中校內,或者其他場合之餘興節目裏,經常可以欣賞到,這對父子的高超琴藝。[/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阿坤他爸爸,在村人心目中是個敦厚長者。在我們心目中,則是個內涵豐富的音樂家。他曾努力的想引導,我與阿坤進入音樂殿堂。奈何我倆愛玩,又不喜歡受到約束,加上他的「尺工柳」的樂理艱深難懂,與我們所學的「[/FONT] [FONT=Times New Roman]Do Re Mi[/FONT] [FONT=新細明體]」大相逕庭。每到學習時間,我常逃課閃避學習。所以這段師徒緣份,最後也就以不了了之收場。[/FONT][/SIZE]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印象中還記得,明日班上的音樂課要考樂理。阿坤請他爸爸幫忙複習,阿坤嘴唸「哆雷咪」,他爸嘴念的卻是「尺工尺工柳,柳柳尺工尺[/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FONT=新細明體]」的。我在一旁覺得好笑,但他老人家卻是一本正經的,督促著我們反覆練習。結果這次樂理測驗,阿坤高分拔得頭籌,我卻低分掠過,還差點被剔出籠外咧。[/FONT][/SIZE]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其實,阿坤他爸的琴藝精湛無可挑剔,他的二胡洋琴更是一把罩。平時閒著没事,聽他的演奏也是一種享受。此外,他對樂器之製作頗有心得,一有空他就投入樂器之製作和音響調整。他的傑作何止千百,材料從傳統到木片金屬板都能成為音源。椰殼蛇皮乃至罐筒,經他巧手敲敲打打之後,演奏出來的音色音響,和諧柔緻,令人百聽不厭![/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他的工作室在屋後,面積十數坪大,整座屋內,堆滿著製琴工具材料和零件。工作桌上,有一本古色斑駁的工作日誌。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文字和圖表,以及每次的製作心得,他都會留下詳細的紀錄。[/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有一回,外面正下著西北雨。我與阿坤在他爸的工作室躲雨,雷聲隆隆,豪雨傾盆!雨滴敲打著屋頂,發出亂撒豆子之聲音,嘩啦乒乓的,大雨下個沒完沒了。看樣子,這陣與非下半個鐘頭無法停止。[/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兩人在屋裡,阿坤在玩胡琴我沒事做。這時我順手翻閱那本工作日誌,發現裡面文字密密麻麻,內容記載些啥麼?我看得似懂非懂。詢問阿坤,他告我說:「這是我老爸密藏的天書,我因經常的偷看它的內容,所以,我的樂理智識突飛猛進。我有今日之音樂造詣,全皆拜受這本日誌之賜。」[/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1985[/FONT] [FONT=新細明體]年秋天,阿坤收拾行囊,去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修業。他進入一家私人的樂塾,接受嚴格的古樂理訓練。他的那手胡琴技藝,連他師父也讚不絕口。兩年內,他隨著師父四出表演歷練。所到之處媒體爭相採訪,這位來自台灣的音樂家。達克脫楊([/FONT] [FONT=Times New Roman]Dr. Yang[/FONT] [FONT=新細明體])之名聲,迅速的在歐洲藝壇竄起![/FONT][/SIZE]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那年我在瑞士與他碰面,兩人提起從前感慨良多。尤其我投入商界奔波,更是讓他覺得不可思議。然而天妒英才,正當阿坤在樂壇如日中天之際。一次莫名奇妙的車禍意外,竟讓他的音樂生涯,硬生生的劃上休止符。他被埋葬在奧地利鄉下,他的音樂師父的墓旁。[/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前年我去維也納,順便帶他父親前去看他。老人家看見墓碑上鐫刻著:「來自台灣天才,享年四十五歲。」不禁悲從中來,撫碑哀慟不已。我在一旁受到感染,竟也放聲嚎啕大哭起來。[/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我邊閱讀剪報內容,阿坤的身影清晰的出現在我腦海。他老父去年西歸我也前去相送,這對父子爲了音樂,一生執著堅持到底,其精神令人佩服至極。村人對他們印象越來越淡,可是我對他們的印象卻越來越深。每每想起從前在一起的日子,我的內心仍然會悸動不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完】[/FONT][/SIZE]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阿坤父子的琴藝』[/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夏初某日,閒極無聊,乃翻閱舊時剪報以消遣鬱悶。翻呀翻的,一篇胡琴的介紹文章出現在我眼前。大小插圖奇形怪狀,引導我去深讀它的內文。我耐心讀完之後,這才瞭解到胡琴竟有許多不同的特性。這些基本常識不易找到,所以,我邊看邊做筆記,以便留於他日再作深入之閱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胡琴的種類繁多,依其聲音特性可分二胡(中高音)、中胡(中音)、高胡(高音)。其共鳴箱俗稱為「琴頭(琴筒)」,形狀有圓有角有深有淺。聲音越高它的音筒越小,越沉之低音用筒越大。製琴材料包括花梨木、櫸木或紫檀、皮革或椰殼等等。通常琴頭之材質,細密堅實者聲音嘹喨,粗鬆之質地者,聲音恰好相反。[/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木質是胡琴靈魂,故製琴師傅,對於選木很下一番功夫。至於木料之乾燥程度,在在影響到音質之良劣。全文洋灑數千字,僅只這些基本通識,它就讓我磨蹭個半天,但卻還悟不出,其間道理的十分之一。「在行熟行,隔行隔山。」古人真有遠見。當您投入其中,自然就會深信不疑此話之精髓。[/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說到胡琴,就會讓我想起童年玩伴阿坤。這小子功課樣樣不行,但他卻有一手高超,且又令人羨慕的好琴藝。他父親是個大筒絃胡琴師,一把低音胡琴拉得出神入化。夜闌人靜,月下操琴,琴聲嗚咽輾轉,扣人心弦。許多未出閣的小姐,常被其琴聲清擾,思春情懷湧現,徹夜不得安寧。[/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某次,學校舉辦中秋賞月晚會。主持人特別邀請,他與阿坤進行父子倆聯合表演。當晚他們父子倆在台上,演奏一闕「月滿西樓」,琴韻咿呀婉轉,全場聽眾為之如醉如痴。自此之後,凡是村中校內,或者其他場合之餘興節目裏,經常可以欣賞到,這對父子的高超琴藝。[/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阿坤他爸爸,在村人心目中是個敦厚長者。在我們心目中,則是個內涵豐富的音樂家。他曾努力的想引導,我與阿坤進入音樂殿堂。奈何我倆愛玩,又不喜歡受到約束,加上他的「尺工柳」的樂理艱深難懂,與我們所學的「[/FONT] [FONT=Times New Roman]Do Re Mi[/FONT] [FONT=新細明體]」大相逕庭。每到學習時間,我常逃課閃避學習。所以這段師徒緣份,最後也就以不了了之收場。[/FONT][/SIZE]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印象中還記得,明日班上的音樂課要考樂理。阿坤請他爸爸幫忙複習,阿坤嘴唸「哆雷咪」,他爸嘴念的卻是「尺工尺工柳,柳柳尺工尺[/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FONT=新細明體]」的。我在一旁覺得好笑,但他老人家卻是一本正經的,督促著我們反覆練習。結果這次樂理測驗,阿坤高分拔得頭籌,我卻低分掠過,還差點被剔出籠外咧。[/FONT][/SIZE]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其實,阿坤他爸的琴藝精湛無可挑剔,他的二胡洋琴更是一把罩。平時閒著没事,聽他的演奏也是一種享受。此外,他對樂器之製作頗有心得,一有空他就投入樂器之製作和音響調整。他的傑作何止千百,材料從傳統到木片金屬板都能成為音源。椰殼蛇皮乃至罐筒,經他巧手敲敲打打之後,演奏出來的音色音響,和諧柔緻,令人百聽不厭![/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他的工作室在屋後,面積十數坪大,整座屋內,堆滿著製琴工具材料和零件。工作桌上,有一本古色斑駁的工作日誌。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文字和圖表,以及每次的製作心得,他都會留下詳細的紀錄。[/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有一回,外面正下著西北雨。我與阿坤在他爸的工作室躲雨,雷聲隆隆,豪雨傾盆!雨滴敲打著屋頂,發出亂撒豆子之聲音,嘩啦乒乓的,大雨下個沒完沒了。看樣子,這陣與非下半個鐘頭無法停止。[/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兩人在屋裡,阿坤在玩胡琴我沒事做。這時我順手翻閱那本工作日誌,發現裡面文字密密麻麻,內容記載些啥麼?我看得似懂非懂。詢問阿坤,他告我說:「這是我老爸密藏的天書,我因經常的偷看它的內容,所以,我的樂理智識突飛猛進。我有今日之音樂造詣,全皆拜受這本日誌之賜。」[/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1985[/FONT] [FONT=新細明體]年秋天,阿坤收拾行囊,去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修業。他進入一家私人的樂塾,接受嚴格的古樂理訓練。他的那手胡琴技藝,連他師父也讚不絕口。兩年內,他隨著師父四出表演歷練。所到之處媒體爭相採訪,這位來自台灣的音樂家。達克脫楊([/FONT] [FONT=Times New Roman]Dr. Yang[/FONT] [FONT=新細明體])之名聲,迅速的在歐洲藝壇竄起![/FONT][/SIZE]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那年我在瑞士與他碰面,兩人提起從前感慨良多。尤其我投入商界奔波,更是讓他覺得不可思議。然而天妒英才,正當阿坤在樂壇如日中天之際。一次莫名奇妙的車禍意外,竟讓他的音樂生涯,硬生生的劃上休止符。他被埋葬在奧地利鄉下,他的音樂師父的墓旁。[/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前年我去維也納,順便帶他父親前去看他。老人家看見墓碑上鐫刻著:「來自台灣天才,享年四十五歲。」不禁悲從中來,撫碑哀慟不已。我在一旁受到感染,竟也放聲嚎啕大哭起來。[/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我邊閱讀剪報內容,阿坤的身影清晰的出現在我腦海。他老父去年西歸我也前去相送,這對父子爲了音樂,一生執著堅持到底,其精神令人佩服至極。村人對他們印象越來越淡,可是我對他們的印象卻越來越深。每每想起從前在一起的日子,我的內心仍然會悸動不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完】[/FONT][/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