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孟四,這個名字延續著大多的輝煌和悲傷。
輝煌,總有沒落的一天,而悲傷總是殘存在碎片樣的懷念裏.雲頂山上,在寨牆高築的一座寨子裏,那些掩沒于荒草翠竹叢中的屋基和殘牆斷壁,就是悲傷的存在,只不過那種悲傷被絡繹不絕的懷舊心理進行了風化。踩在上面的腳步聲疲軟無力,就像寨牆牆縫間的薅草,在風中只能搖晃悲涼的深秋。
太陽,依然是六百年前的太陽,只是照耀著的不再是紅牆綠瓦、樓臺亭台閣.走進雲頂寨,無疑就像走進了一間暗室,荒涼,在荊棘叢中曝光。果園裏的樹子種在盛極26世的郭氏家園裏,荒草上散落著無數柑桔青澀的果子。
不知從什麼時代開始,我們對於沒落的文明有著夢幻般的激情,破碎,在這個時代無疑成了一種美麗,極大地滿足了我們心中空蕩蕩的懷舊情緒.我們像消化不良的精神病人一樣,糊塗而固執地坐在妄想裏,記憶和幻覺總是停留在過往的某個時刻,對已經和註定要消亡的種種物象充滿了模糊的熱情,從而藉以矇騙和撫慰我們日漸枯竭的精神。
這是現代文明的荒蕪,還是擁擠在高樓大廈間的理想破碎?
我活著,好像就是為了尋找這種破碎。
我詩意在這種病態中不能自救。
郭孟四沒有這種病態.
張獻忠在四川的殺戮和移民既是傳聞也是歷史,如今在蜀地的子民,其祖籍很大一部份源於湖廣.我的外婆祖籍就是廣東人,老人家會說粵語,而歷史上關於“湖廣填四川”的傳說也老人家告訴我的。當然,我的先人遠遠不及1371年從湖北麻城來到四川南部隆昌縣境內雲頂山的郭氏家族。當年郭家始祖郭孟四攜家帶女走到雲頂山口,要不是裝滿行李的籮筐滾落到了山下,郭孟四一定不會就此駐留,並開始插田種地,安家發家。
郭家的命運在籮筐的滾落中決定留在了運頂山,而郭氏家族也由此拉開了顯赫於明清兩朝的序幕。
郭孟四的後代郭鐮、郭元柱在明朝中進士,居高官,郭氏子孫由此世代簪纓,福蔭代代,終成富甲川南的大戶。
穿過雲頂寨厚達4.5米的主寨門――通永門,就站在了這個面積245畝的郭氏莊園裏.我試圖沿著1640米長的寨牆行走一周,但行進不到500米,瘋生的荊棘和灌木斷開了道路。城牆上的垛口、炮臺、護牆、壓牆、兵棚、哨樓等均已損毀不存。
寨子裏有很多風化的青石大道和黃土小徑。任何一條道路都可以通向掩沒在雜草叢間的遺留屋基或破損的院落。這個曾經有48座莊園、僅天井就有154個的古老山寨,如今留給眼睛的只是一片片野草瘋生的荒涼和斷牆衰落的滄桑。
這種荒涼和滄桑,成為溫情和討好我們的歷史。
雲頂寨曾經是一座異常堅固的城堡,寨子的規模和建築群落與安徽桐城方家寨齊名,是為中國兩大古寨之一。寨子主要由郭氏十七世郭人鏞和十九世郭書池分別在清咸豐九年、光緒二十年修造完成。
郭氏家族世襲榮華,富貴明清兩朝和民國時期,前後500餘年,歷代均在政府和軍、警、商、工、農各個領域地位顯赫,各領風騷.
雲頂寨寨主,即郭氏家族的掌門人,不僅掌管政要,手中還握有生殺予奪大權,從明朝開始甚至就不受制於官府。雲頂寨位於隆昌、瀘縣、富順縣交界處,縣官上任時,均要首先拜會雲頂寨寨主,以取得財富和政權上的支撐。雲頂寨在繁榮時,寨內住戶三千余人,僅郭氏就占了居住人口的95%;郭家兵丁甚眾,僅在民國時期就有兩個營兵力的建制;田產分佈在隆昌、瀘縣、富順三縣約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厘定收租九萬七千多石(十鬥為一石,一鬥約2.8公斤)。
郭氏家族是一個獨立的國中之國,其間糧草充足,水系煤池一應俱全。歷代郭氏長者依照郭氏家族的家法治理。寨內設有厘收局、學校、戲院、演武廳、兵棚等,在雲頂寨外還專門修造了酒肆茶坊、藥鋪鍛店、錢莊當鋪煙館等既被郭家掌控又專為郭家服務的雲頂場。其夜間開市的貿易方式,歷史上稱之為“雲頂鬼市”,由於所有的商貿活動都在淩晨開始,天亮前結束,也被當地人稱之為“強盜市場”,據說其間交易的不乏土匪強盜掠盜之物。雲頂場主要由郭氏家族興建,其奇特的商貿方式,也主要為了迎合龐大的郭氏家族白天睡覺,夜晚笙歌娛樂的生活習慣.這種榮耀和輝煌,是移民郭孟四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這個夢,芸芸眾生都做過的夢,自明洪武四年(1363年)開始,一直延續並成長到了民國初期。
民國戰亂後期的某個早晨,至今讓老人們心驚肉跳三聲炮響,徹底粉碎了這個漫長的夢。
一個整整成長了500年的夢在炮聲中碎了。
中午時分,在雲頂寨演武廳殘存的屋子裏,我遇到了一個郭姓的大娘。大娘躬身做著平常的家務。大娘明白地告訴我說,她也是郭氏家族的後人。但我已經無法從這個普通的婦人身上看到一點歷史留給我們的斷想。我只能在雲頂場長長的馬道和街道兩邊古樸的房檐上,通過想像捕捉到一點過往的繁榮.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居民,住在當年刀兵劍影的演武廳裏,每月按期向雲頂場房管所繳納著房子的租金。關於這個演武廳,女作家譚竹在其長篇小說《雲頂寨》中有過非常精彩的描述,小說開篇就是關於郭家小姐和演武廳教頭的情愛故事。譚竹用30萬詩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雲頂寨郭家(小說中為付家)的家族歷史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把我引領到了風雨飄搖的雲頂山寨。
往日的浮華於今只是堆放在青磚牆腳下的雕花石頭,荒野裏零落的老屋,以及雜草間破碎的瓦片,還有,就是追憶。
金墨灣,是至今保留得相對完整的一處清代建築,現作為雲頂寨陳列室。房子裏除了陳列著少量的清代傢俱,並無多少古物。郭氏先祖的靈位就供奉在金墨灣中廳,中廳對面是一個巨大的天井。天井中央的防火用儲水大石池倒是年代久遠了,出入金墨灣正門石階風化得很嚴重,數不清的腳步曾經踩踏在上面,漠然地指正著由盛而衰的家族命運.我坐在一張清代木椅上,陽光就從結滿蛛網的花窗裏擠了進來,斜斜地照耀著屋子裏油漆斑駁的雕花大床,幾件空花簷角散亂地擺放在潮濕的牆角,屋子裏彌留著一股腐爛的氣息。
我不太喜歡這種古典的腐爛,但又有點陶醉,甚或覺得溫暖。我們不是一直在試圖逃離鋼筋水泥堅固的牢籠麼?空落落的大房子裏已經被衰敗的氣息充滿,根本不能容納我在這種死亡的寧靜裏想像輝煌,我只能用極不可靠的猜想和推測去還原雲頂山寨的榮耀和威嚴。
解放前夕,雲頂寨有常住戶179戶,人口1200餘人,其中郭姓住戶93戶。於今,寨子裏居住人口已經不到200人,其中那些與郭氏家族有關聯的的人已經不足一半。事實上,郭氏家族的直系後裔留在雲頂的不多,如今大多散居在世界各地。
雲頂寨成了郭家的棄城,不僅僅與戰爭和政治有關係,還與郭孟四當年捨棄滾落於雲頂山下的籮筐有關.我們的先人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我悲傷地想,太陽星星和月亮為什麼不可以改變一下照耀的方式?
非常遺憾,歷史和現實,都不是假設.
輝煌,總有沒落的一天,而悲傷總是殘存在碎片樣的懷念裏.雲頂山上,在寨牆高築的一座寨子裏,那些掩沒于荒草翠竹叢中的屋基和殘牆斷壁,就是悲傷的存在,只不過那種悲傷被絡繹不絕的懷舊心理進行了風化。踩在上面的腳步聲疲軟無力,就像寨牆牆縫間的薅草,在風中只能搖晃悲涼的深秋。
太陽,依然是六百年前的太陽,只是照耀著的不再是紅牆綠瓦、樓臺亭台閣.走進雲頂寨,無疑就像走進了一間暗室,荒涼,在荊棘叢中曝光。果園裏的樹子種在盛極26世的郭氏家園裏,荒草上散落著無數柑桔青澀的果子。
不知從什麼時代開始,我們對於沒落的文明有著夢幻般的激情,破碎,在這個時代無疑成了一種美麗,極大地滿足了我們心中空蕩蕩的懷舊情緒.我們像消化不良的精神病人一樣,糊塗而固執地坐在妄想裏,記憶和幻覺總是停留在過往的某個時刻,對已經和註定要消亡的種種物象充滿了模糊的熱情,從而藉以矇騙和撫慰我們日漸枯竭的精神。
這是現代文明的荒蕪,還是擁擠在高樓大廈間的理想破碎?
我活著,好像就是為了尋找這種破碎。
我詩意在這種病態中不能自救。
郭孟四沒有這種病態.
張獻忠在四川的殺戮和移民既是傳聞也是歷史,如今在蜀地的子民,其祖籍很大一部份源於湖廣.我的外婆祖籍就是廣東人,老人家會說粵語,而歷史上關於“湖廣填四川”的傳說也老人家告訴我的。當然,我的先人遠遠不及1371年從湖北麻城來到四川南部隆昌縣境內雲頂山的郭氏家族。當年郭家始祖郭孟四攜家帶女走到雲頂山口,要不是裝滿行李的籮筐滾落到了山下,郭孟四一定不會就此駐留,並開始插田種地,安家發家。
郭家的命運在籮筐的滾落中決定留在了運頂山,而郭氏家族也由此拉開了顯赫於明清兩朝的序幕。
郭孟四的後代郭鐮、郭元柱在明朝中進士,居高官,郭氏子孫由此世代簪纓,福蔭代代,終成富甲川南的大戶。
穿過雲頂寨厚達4.5米的主寨門――通永門,就站在了這個面積245畝的郭氏莊園裏.我試圖沿著1640米長的寨牆行走一周,但行進不到500米,瘋生的荊棘和灌木斷開了道路。城牆上的垛口、炮臺、護牆、壓牆、兵棚、哨樓等均已損毀不存。
寨子裏有很多風化的青石大道和黃土小徑。任何一條道路都可以通向掩沒在雜草叢間的遺留屋基或破損的院落。這個曾經有48座莊園、僅天井就有154個的古老山寨,如今留給眼睛的只是一片片野草瘋生的荒涼和斷牆衰落的滄桑。
這種荒涼和滄桑,成為溫情和討好我們的歷史。
雲頂寨曾經是一座異常堅固的城堡,寨子的規模和建築群落與安徽桐城方家寨齊名,是為中國兩大古寨之一。寨子主要由郭氏十七世郭人鏞和十九世郭書池分別在清咸豐九年、光緒二十年修造完成。
郭氏家族世襲榮華,富貴明清兩朝和民國時期,前後500餘年,歷代均在政府和軍、警、商、工、農各個領域地位顯赫,各領風騷.
雲頂寨寨主,即郭氏家族的掌門人,不僅掌管政要,手中還握有生殺予奪大權,從明朝開始甚至就不受制於官府。雲頂寨位於隆昌、瀘縣、富順縣交界處,縣官上任時,均要首先拜會雲頂寨寨主,以取得財富和政權上的支撐。雲頂寨在繁榮時,寨內住戶三千余人,僅郭氏就占了居住人口的95%;郭家兵丁甚眾,僅在民國時期就有兩個營兵力的建制;田產分佈在隆昌、瀘縣、富順三縣約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厘定收租九萬七千多石(十鬥為一石,一鬥約2.8公斤)。
郭氏家族是一個獨立的國中之國,其間糧草充足,水系煤池一應俱全。歷代郭氏長者依照郭氏家族的家法治理。寨內設有厘收局、學校、戲院、演武廳、兵棚等,在雲頂寨外還專門修造了酒肆茶坊、藥鋪鍛店、錢莊當鋪煙館等既被郭家掌控又專為郭家服務的雲頂場。其夜間開市的貿易方式,歷史上稱之為“雲頂鬼市”,由於所有的商貿活動都在淩晨開始,天亮前結束,也被當地人稱之為“強盜市場”,據說其間交易的不乏土匪強盜掠盜之物。雲頂場主要由郭氏家族興建,其奇特的商貿方式,也主要為了迎合龐大的郭氏家族白天睡覺,夜晚笙歌娛樂的生活習慣.這種榮耀和輝煌,是移民郭孟四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這個夢,芸芸眾生都做過的夢,自明洪武四年(1363年)開始,一直延續並成長到了民國初期。
民國戰亂後期的某個早晨,至今讓老人們心驚肉跳三聲炮響,徹底粉碎了這個漫長的夢。
一個整整成長了500年的夢在炮聲中碎了。
中午時分,在雲頂寨演武廳殘存的屋子裏,我遇到了一個郭姓的大娘。大娘躬身做著平常的家務。大娘明白地告訴我說,她也是郭氏家族的後人。但我已經無法從這個普通的婦人身上看到一點歷史留給我們的斷想。我只能在雲頂場長長的馬道和街道兩邊古樸的房檐上,通過想像捕捉到一點過往的繁榮.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居民,住在當年刀兵劍影的演武廳裏,每月按期向雲頂場房管所繳納著房子的租金。關於這個演武廳,女作家譚竹在其長篇小說《雲頂寨》中有過非常精彩的描述,小說開篇就是關於郭家小姐和演武廳教頭的情愛故事。譚竹用30萬詩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雲頂寨郭家(小說中為付家)的家族歷史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把我引領到了風雨飄搖的雲頂山寨。
往日的浮華於今只是堆放在青磚牆腳下的雕花石頭,荒野裏零落的老屋,以及雜草間破碎的瓦片,還有,就是追憶。
金墨灣,是至今保留得相對完整的一處清代建築,現作為雲頂寨陳列室。房子裏除了陳列著少量的清代傢俱,並無多少古物。郭氏先祖的靈位就供奉在金墨灣中廳,中廳對面是一個巨大的天井。天井中央的防火用儲水大石池倒是年代久遠了,出入金墨灣正門石階風化得很嚴重,數不清的腳步曾經踩踏在上面,漠然地指正著由盛而衰的家族命運.我坐在一張清代木椅上,陽光就從結滿蛛網的花窗裏擠了進來,斜斜地照耀著屋子裏油漆斑駁的雕花大床,幾件空花簷角散亂地擺放在潮濕的牆角,屋子裏彌留著一股腐爛的氣息。
我不太喜歡這種古典的腐爛,但又有點陶醉,甚或覺得溫暖。我們不是一直在試圖逃離鋼筋水泥堅固的牢籠麼?空落落的大房子裏已經被衰敗的氣息充滿,根本不能容納我在這種死亡的寧靜裏想像輝煌,我只能用極不可靠的猜想和推測去還原雲頂山寨的榮耀和威嚴。
解放前夕,雲頂寨有常住戶179戶,人口1200餘人,其中郭姓住戶93戶。於今,寨子裏居住人口已經不到200人,其中那些與郭氏家族有關聯的的人已經不足一半。事實上,郭氏家族的直系後裔留在雲頂的不多,如今大多散居在世界各地。
雲頂寨成了郭家的棄城,不僅僅與戰爭和政治有關係,還與郭孟四當年捨棄滾落於雲頂山下的籮筐有關.我們的先人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我悲傷地想,太陽星星和月亮為什麼不可以改變一下照耀的方式?
非常遺憾,歷史和現實,都不是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