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永恒
撰文摄影:柴进
小時候,我家就在界首市城區沙河北岸的信義街南頭,那是與新華街交叉的路口,一間很小的老房。房屋面積不算大,卻很結實牢固,屬於較早的一批公房。1978年,在我上初中的那年,我父親所主持的縣閥門廠發展的很好,這在當時的集體企業中是很出彩的,為了方便工作,父親把家搬到了廠區所在的解放四大街,原居住的老家轉租給了別人。
對於這間老房我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我熟悉這裏的老人和孩子,也熟悉這附近的一草一木,尤其是那座貫穿童年時代只聽說沒見過的紀念碑。
上小學期間,我開始幫父母幹些小活,比如掃地,帶著弟弟玩。臨近做午飯的時候,匆匆下班回家的母親紮上圍裙準備做飯,然後挖上一瓢面,給我五分錢,要我去紀念碑那邊換些面條。我知道解放一大街南頭的路口是有一家賣面條的,去那裏換面條準沒錯,這家人做的面條實在又有勁道。可是,我的確有些迷糊,紀念碑,紀念碑在哪裏呢?終於有一天,當母親再次提出了同樣的要求,我忍不住發問:“媽,那紀念碑到底在哪裏?”
母親剎那間楞住了,然後笑了笑:“你這孩子真是的,紀念碑不就是在賣面條的那個地方嘛……算了,那碑早沒了,你不知道也是對的。快去換面條吧,鍋裏水快開了。”
吃午飯的時候母親解答了我的疑惑。原來,就是在換面條的街口,是真的有一座很出名的紀念碑,據說是國民黨時期,湯恩伯在界首修的,叫做七七事變紀念碑,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界首的紅衛兵給砸掉了。好端端的碑為什麽會被砸掉?我有點迷糊,但是也很清楚,當時從電影和書上受到的教育就是國民黨是壞蛋,壞蛋立的碑,自然有值得砸掉的理由。想是這麽想了,可是對這座並不存在的紀念碑卻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1991年1月,我成為老幹部活動中心的一名工人,算是踏入了社會。
1994年11月份,忽然有人告訴我,說市政府修建的七七抗戰紀念碑竣工了。這個消息立刻掀起了我記憶中塵封的一角。
酷愛讀書的我,出於想了解家鄉的簡單想法,這些年也刻意尋找並閱讀了不少關於界首市的書籍,也在市政協編輯的《界首史話》第一輯上欣賞過七七抗戰紀念碑的黑白照片,但是始終沒有看到這座紀念碑被摧毀的回憶文章。抱著好奇心,我也曾詢問過幾個人,包括我的父母,然而大家的回答都有些模棱兩可,只說是被紅衛兵砸掉了,誰砸的?沒人回答,過程都一筆帶過。我有些難過地想,也許因為不是美好的回憶,大家都選擇性失憶了吧?
現在,紀念碑又重新立了起來。這個消息猶如一團火焰,燒得我坐立不安。好容易捱到下班時間,我騎著自行車就跑,慌張的神情,引來了同事們的一連串笑聲。當我走到我童年嬉戲之地的時候,我深深地震驚了!
重新修建的七七抗戰紀念碑,沒有修在記憶中那解放一大街的南頭,而是修在了沙河北岸原繩麻社所在地,原有的住戶都被動員搬遷了,空下了一個很大的廣場。廣場的中央,就是剛剛竣工的紀念碑。我目測了一下,從碑座到碑尖估計有十米高,碑體基礎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巖大理石鑲嵚,碑身看起來有點像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感覺,碑頂是兩位士兵的的粗獷頭像,鋼盔與軟帽,刻畫的是國軍與共軍的士兵。紀念碑的北面,是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七七抗戰紀念碑七個剛勁有力的大字,而它的南面,黑色的大理石板記述了重新修建這座碑的簡要過程。碑文是這樣寫的:“一九四四年十月十日,國民黨沙河警備司令部於此處建七七抗戰紀念碑,碑身為青磚壘砌,前後鑲嵌模板,碑毀於一九六六年。鬥轉星移,欣逢盛世,抗戰勝利五十周年來臨之際,中共界首市委、界首市人民政府納各界之雅言,重建七七抗戰紀念碑,告慰先賢忠烈,弘揚愛國精神,激勵人民團結拼搏,加速經濟發展,鑄造界首輝煌。七七抗戰紀念碑名系張愛萍上將親題,碑文胡雲峰書。公元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閱讀完碑文,又繞著紀念碑行了一周,我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激情。我知道這不是我記憶中的那座碑,但是它更高大,更有氣勢,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把巨大的寶劍用力地插在了地上!留在地面上的劍柄化身為碑,有著令人熱血沸騰的感覺。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很多。
多災多難的中國,歷經戰亂。但是,當外敵侵略的時候,覺醒的中國人擯棄了意識形態的偏見,齊心協力地拿起刀槍來抵禦共同的敵人。當倭寇被驅除出中國之後,由於意識形態不同,中國再次陷入了兄弟鬩於墻的內戰,最終共產黨成為大陸的主人,而國民黨遠遁臺灣,偏安一隅。但是無論何時,在老百姓的心中,為他們流過鮮血的烈士是不能忘記的!正如碑文所載,重新修建七七抗戰紀念碑,是大勢之所趨,民心之所向。
1941年2月6日,日本人進攻位於豫皖交界的界首,這在界首的歷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據當年參加這場戰鬥的老軍人回憶,進攻界首的是日軍第三十五騎兵旅團。1月25日,日軍在亳縣和鹿邑之間的公路集結後,分兵兩路,一路進攻蒙城,另一路配合汪偽軍張嵐峰部計二千五百余人,由鹿邑向東南移動,直指界首。1月26日,國民黨騎二軍軍長何柱國得知敵人意圖後,直接命令步兵旅第一團在界首東北側黃河大堤上構築工事,做好戰鬥準備。1月27日,何軍長又命令守衛亳州城南趙衛河防線的第二團趕赴界首支援,同時旅部向界首轉移。然而配備山炮和裝甲汽車的日偽軍行動很快,2月6日上午10時,旅部尚未到達界首,敵先頭部隊已經到達界首鎮北面的張大橋,與步兵旅第一團展開激烈的戰鬥。
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據說十來裏地以外的界首鎮上都能聽到炮彈的爆炸聲.。第一團和第二團會合後,戰士們士氣高漲,積極迎戰。堅守一天後,消滅日偽軍九十余人,八連連長郭振福、排長唐玉才等三十九人壯烈殉國。2月7日,日軍攻入界首鎮城區,燒殺搶劫,無所不為。因為界首屬於黃泛區,河網縱橫,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行動,補給不易,再加上得知國軍騎兵第八團自渦陽地區向日軍後方包抄的情報後,深恐陷入包圍圈,日寇在界首呆了不到一個小時就倉皇撤離。
戰鬥結束後,界首人為犧牲的烈士建立了公墓,很可惜這公墓也在文革期間被毀掉了。但是毀不掉的,是留在界首人心中的記憶。重新修建的七七抗戰紀念碑,深深體現了界首市社會各界對烈士們的真切思念。一九四四年(民國33年)十月十日立下的七七抗戰紀念碑,既是悼念逝去的抗日烈士,也是作為抗戰勝利的紀念,湯恩伯將軍題寫了“七七抗戰紀念碑”的碑銘。但是,現在大家也只能在發黃的老照片上欣賞這座碑的風采了。我不知道,當界首人向張愛萍上將介紹這座位於皖西北的七七抗戰紀念碑的歷史,請他題寫這七個大字的時候,老將軍會是怎樣的想法?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相信,我真切地相信,這一天不會太久。
附:七七抗戰紀念碑簡介
七七抗戰紀念碑,也稱七七抗戰紀念塔。位於界首鎮致中街(今界首市解放一大街)南端。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為紀念抗日殉國的死難軍民,由當時國民黨沙河警備司令部修建,雙十節落成。碑身高9.74米,寬0.71米,全碑高11.7米,下端成盒狀。碑全部磚砌,唯碑身前後鑲嵌木板,上鐫“七七抗戰紀念碑”七個大字,前由國民黨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寫,後由沙河警備司令李銑書。碑前有一門,面朝沙河,上書“湔雪中華恥,飲盡仇雔血。”碑與門俱毀於六十年代中期。(摘自《界首文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