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蒼水墓的變遷
王水寶 韓建忠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這是明末浙東抗清民族英雄、愛國詩人張蒼水被捕後,從家鄉鄞縣被清兵押往杭州(武林)時寫的《入武林》七律詩。字裡行間表達了張蒼水寧死不屈的決心和死後與民族英雄岳飛、於謙為伴的願望。
張蒼水,名煌言,浙江鄞縣人,官至明朝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明朝末年,在民族危亡之際,張蒼水組織兵勇在沿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堅持抗清近20個春秋,後終因勢孤兵敗,又被叛徒出賣,於清康熙三年(1664)七月十七日落入清軍手中。獄中,張蒼水在高官厚祿的利誘下,他寧死不投降,還寫下了《放歌》:“余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予之浩氣兮,化為雷霆;予之精魂兮,變為日星……”以明志。後於1664年九月初七,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義。
因當時南明政權已亡,但反清復明的鬥爭尚未平息,而清政府苛法又十分嚴厲。同時,張蒼水人雖已殺,但他的反清和民族氣節的影響卻十分深遠,且其妻子、兒子都早已被清政府殺害,故無人敢出來為張蒼水收屍。這時,有個同鄉超直,是西湖白蓮洲留錫庵僧人,他欽佩張蒼水的高風亮節,民族氣概,便出面冒險治棺收殮。後又在同鄉、義友們的資助下,在杭州南屏山北麓,秘密為張蒼水建墳安葬,並由堅決不仕清的黃宗羲撰寫了《張公墓志銘》。上書“西湖之陽,春香秋霧。北有岳墳,南有於墓。公亦有言,窀穸是附。同德比義,而相旦暮。”
建墳後,為避清迋耳目,將張蒼水墓改名為“王先生葬處”。自此,一直過了70余年,墓地已蒿草掩埋,荒涼難找,固然清朝不明底細,民間也難覓蹤跡。連當年寫墓志銘的黃宗羲也尋找了好長時間才發現,為此黃宗羲還作了一首《尋張司馬墓》詩以記之:“草荒樹密路三叉,下馬來尋日色斜。頑石嗚呼都作字,冬青憔悴未開花。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還來釂晚鴉。牡蠣灘頭當日客,茫然隔世數年華。”詩中“夜台”即墳墓,“不敢留真姓”,真是指張蒼水墓不敢姓張而姓“王”了。
“王先生葬處”恢復“張蒼水墓”,是在清乾隆初年。那時,清朝廷的統治已十分穩固,社會也較安定,清政府也放寬了一律令,像對明朝投降過來的官員,歸之為貳臣,便於鑒戒;而對當年抗清的卻給予表彰。為此,於乾隆八年(1743),有位杭州道士叫吳乾陽,他籌資重修了張蒼水墓,並由乾隆元年的進士、鄞縣人全祖望撰寫了《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直此,王先生墓才真相大白,人們為之拍手稱快!
從此,西子湖頭才有了岳飛、於謙、張蒼水這樣彪炳千秋、感召後人的“三忠墓”,不但實現了張蒼水的“高墳武穆連忠肅,添得新墳一座無”的願望,而且為西湖的湖光山色增添了不少光彩。
王水寶 韓建忠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這是明末浙東抗清民族英雄、愛國詩人張蒼水被捕後,從家鄉鄞縣被清兵押往杭州(武林)時寫的《入武林》七律詩。字裡行間表達了張蒼水寧死不屈的決心和死後與民族英雄岳飛、於謙為伴的願望。
張蒼水,名煌言,浙江鄞縣人,官至明朝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明朝末年,在民族危亡之際,張蒼水組織兵勇在沿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堅持抗清近20個春秋,後終因勢孤兵敗,又被叛徒出賣,於清康熙三年(1664)七月十七日落入清軍手中。獄中,張蒼水在高官厚祿的利誘下,他寧死不投降,還寫下了《放歌》:“余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予之浩氣兮,化為雷霆;予之精魂兮,變為日星……”以明志。後於1664年九月初七,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義。
因當時南明政權已亡,但反清復明的鬥爭尚未平息,而清政府苛法又十分嚴厲。同時,張蒼水人雖已殺,但他的反清和民族氣節的影響卻十分深遠,且其妻子、兒子都早已被清政府殺害,故無人敢出來為張蒼水收屍。這時,有個同鄉超直,是西湖白蓮洲留錫庵僧人,他欽佩張蒼水的高風亮節,民族氣概,便出面冒險治棺收殮。後又在同鄉、義友們的資助下,在杭州南屏山北麓,秘密為張蒼水建墳安葬,並由堅決不仕清的黃宗羲撰寫了《張公墓志銘》。上書“西湖之陽,春香秋霧。北有岳墳,南有於墓。公亦有言,窀穸是附。同德比義,而相旦暮。”
建墳後,為避清迋耳目,將張蒼水墓改名為“王先生葬處”。自此,一直過了70余年,墓地已蒿草掩埋,荒涼難找,固然清朝不明底細,民間也難覓蹤跡。連當年寫墓志銘的黃宗羲也尋找了好長時間才發現,為此黃宗羲還作了一首《尋張司馬墓》詩以記之:“草荒樹密路三叉,下馬來尋日色斜。頑石嗚呼都作字,冬青憔悴未開花。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還來釂晚鴉。牡蠣灘頭當日客,茫然隔世數年華。”詩中“夜台”即墳墓,“不敢留真姓”,真是指張蒼水墓不敢姓張而姓“王”了。
“王先生葬處”恢復“張蒼水墓”,是在清乾隆初年。那時,清朝廷的統治已十分穩固,社會也較安定,清政府也放寬了一律令,像對明朝投降過來的官員,歸之為貳臣,便於鑒戒;而對當年抗清的卻給予表彰。為此,於乾隆八年(1743),有位杭州道士叫吳乾陽,他籌資重修了張蒼水墓,並由乾隆元年的進士、鄞縣人全祖望撰寫了《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直此,王先生墓才真相大白,人們為之拍手稱快!
從此,西子湖頭才有了岳飛、於謙、張蒼水這樣彪炳千秋、感召後人的“三忠墓”,不但實現了張蒼水的“高墳武穆連忠肅,添得新墳一座無”的願望,而且為西湖的湖光山色增添了不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