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朋友慢跑完,健走熱身時,閒聊中,朋友說:「今天我悶死了,我爸跟我拿一萬,說要去還人家酒錢,我跟人家出門省吃儉用,想說這個這麼貴,就不要了,結果他一開口就拿走我一萬,他是我爸我也只能給啦。」
我們就開始抱怨各自對於借錢的恩怨情仇,我說:「借錢給別人,一是人不見了,二是錢不見了,通常兩者皆失。」
也是這幾天,我看了兩本李家同的書,《讓高牆倒下吧》、《第21頁》。
其中《第21頁》的封面這樣寫道:「一位心繫學生的教授,在臨終時,仍寄掛多年前兒童中心的學生。身旁的人動用所有的關係,終於將學生領到教授病床前,教授要他打開保存已久的課本,翻到第二十一頁,那正是學生輟學前教授為他上的最後一頁……」
我知道的,我會為這個故事不能自己。
而《讓高牆倒下吧》一書中,著重描寫了貧窮、戰爭的殘酷,盧干達難民、印度加爾各答貧富差距、德雷莎修女與垂死之家……
我為自己感到幸福,我還能賺到錢來借人,還能在書本中看到很多感動。
而加爾各答的窮人,可能一輩子都不能進到一間有屋頂的房子。
李家同說他覺得羞愧,他忘不了一個年輕乞丐總拉著他的手,他告別時,年輕乞丐跟他揮著手,他會回到舒適的家,有自己的前途跟溫暖,而年輕乞丐即使活著離開垂死之家,也是繼續去乞討,他還有未來,而年輕乞丐只有十幾歲,卻命中註定沒有前途可言。
如果李家同還能感到羞愧,那麼我這活在世上安安穩穩的人又該如何沮喪?
我開始告訴自己,知足是唯一的安全,我還有健康的身體,我每天下午還能一步一步在夕陽下,慢跑到自己覺得累、覺得喘,最後大口大口灌下乾淨的水。
而不是加爾各答的小孩,狼狽地喝下陰溝裡的水。
既然自己還沒強大到改變別人,我願意從自己知足開始。
我們就開始抱怨各自對於借錢的恩怨情仇,我說:「借錢給別人,一是人不見了,二是錢不見了,通常兩者皆失。」
也是這幾天,我看了兩本李家同的書,《讓高牆倒下吧》、《第21頁》。
其中《第21頁》的封面這樣寫道:「一位心繫學生的教授,在臨終時,仍寄掛多年前兒童中心的學生。身旁的人動用所有的關係,終於將學生領到教授病床前,教授要他打開保存已久的課本,翻到第二十一頁,那正是學生輟學前教授為他上的最後一頁……」
我知道的,我會為這個故事不能自己。
而《讓高牆倒下吧》一書中,著重描寫了貧窮、戰爭的殘酷,盧干達難民、印度加爾各答貧富差距、德雷莎修女與垂死之家……
我為自己感到幸福,我還能賺到錢來借人,還能在書本中看到很多感動。
而加爾各答的窮人,可能一輩子都不能進到一間有屋頂的房子。
李家同說他覺得羞愧,他忘不了一個年輕乞丐總拉著他的手,他告別時,年輕乞丐跟他揮著手,他會回到舒適的家,有自己的前途跟溫暖,而年輕乞丐即使活著離開垂死之家,也是繼續去乞討,他還有未來,而年輕乞丐只有十幾歲,卻命中註定沒有前途可言。
如果李家同還能感到羞愧,那麼我這活在世上安安穩穩的人又該如何沮喪?
我開始告訴自己,知足是唯一的安全,我還有健康的身體,我每天下午還能一步一步在夕陽下,慢跑到自己覺得累、覺得喘,最後大口大口灌下乾淨的水。
而不是加爾各答的小孩,狼狽地喝下陰溝裡的水。
既然自己還沒強大到改變別人,我願意從自己知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