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隧道之拼圖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時光隧道的拼圖』[/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大台北」的涵蓋區域,隨著她的行政區之調整,一天天的變大起來。她變得更豐滿了,土地人口增加不說,光是區域內的道路密密麻麻,就夠讓初旅之外地人,覺得像似劉姥姥走進大觀園般的複雜。如果不相信的話,哪天歡迎您來走走,保證此行經驗,絕對可以讓您終身難忘![/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中正橋」舊名稱做「螢橋」,橫跨新店溪兩岸,已成為雙和地區進入台北市的主要孔道之一。此橋係由日本人川端氏督建,故又名稱「川端橋」。常年以來,它飾演著台北縣市交通連結之重任,但從未聽過它有任何的埋怨或是不滿。[/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從永和過橋進入台北市區,引道的交會處便是著名的「南海文教區」。文教區的範圍涵蓋南海路、和平東路、重慶南路、與林森南路等主要幹道、交錯框出之區域內。[/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在這區域內擁有建國中學、科學博物館、歷史博物館、郵政博物館、和一大片的植物園、構成一個意境優雅的學術聖地。文風所及,處處書香。人來人往,鴻儒聚唱。儼然已成為,大台北都會區內的桃花源地。[/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植物園興建於日據時代,由於範圍不夠大,因此在植物之收集上,比不上任何亞洲區之植物園。不過有了這塊綠色之肺後,台北市區內的空氣乾淨多了。早年一到盛夏,園內之荷花池中綠浪滾滾。待那荷花盛開時期,遊人如織摩肩接踵。小孩子放縱的叫喊聲充滿園區,他們自由歡唱,簡直就像隻脫離了樊籠的野鳥嘛。[/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由於時值暑假,到處都可見到,頭戴大盤帽頂著和尚頭的高中生。再睜眼看個仔細,身畔幾乎都有個頭髮中分齊耳,身著白衣黑裙的青澀女孩子陪伴著,那就是他的戀愛對象了。在當時社會尚屬封閉,男女談戀愛都嘛暗中進行的。[/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那時候,都市裏所有的公眾場所如電影院、公園、或圖書館、處處可見清稚戀人,成雙成對的在樹蔭下、荷池邊、或公園長椅上坐著談心。而這些公共場所,就成為他們的約會地點。因為,父母每天忙著為糊口而忙碌,那些場合是家長們很少會去的地方。[/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從植物園走出來,附近有許多好吃的店家與攤販。每下班下課時間裡,有吃的地方都會出現圍住攤位的人潮。一位阿桑在賣水煮魷魚,已經發好的整條魷魚只賣廿元。學生較窮,一尾之價負擔不起,通常是三四人合買一條。攤車女主人背上揹著小孩忙碌的工作,還有一位年紀大約四、五歲的小男孩,就在一旁默默的幫著收拾碗盤,或者將他母親燙好的魷魚端上桌給客人。勤快不說話,一付大人模樣見之令人心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水魷魚就是魷魚乾,與發粉一起泡水漲發之後的成品。它的魚身泡水可發漲大一兩倍。小攤處理非常簡單,將客人選好之魷魚去頭,魚身用刀畫出斜線交叉,再用平常切菜的刀法,將魚身切成一指寬之小塊。魷魚頭切成小段,然後將切好之魷魚放入燙麵用的小竹簍內備用。[/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水滾開將魷魚帶竹簍一起入燙,一分鐘左右出水,倒入盤內端上桌。桌上的沾醬有辣椒醬或蒜蓉醬油,後來又有九層塔醬油或哇莎比,任君自選。滾水燙過之魷魚,因有切法之加工,燙熟出水變成花開模樣,視覺口感雙重享受。趁熱沾上自己喜歡的醬料,送進口中咀嚼再三。口感鮮脆彈牙,一塊接一塊不想停筷矣![/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吃罷水魷魚,再走兩步路就是涼水攤。它是一輛手推式小三輪車,車上放著一個大型的長筒玻璃缸。玻璃缸內分四格,紅的汁液是酸梅、黃的是鳳梨、白色則是檸檬、紫色是葡萄。丟個兩角錢鎳幣在桌上,老闆立刻問你要哪種冰水?然後熟練的拿起玻璃杯,倒入一湯匙純菓汁,加點糖水,再舀出大玻璃缸內的冰水,對成一杯涼水。小小一杯三、四口喝完,打個冷嗝,反身踩著夕陽回家真是愜意無比。[/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完】[/FONT][/SIZE]
這篇文章,最喜歡的就是「反身踩著夕陽回家」一句。而讀完本文,很羨慕能擁有這片大拼圖的台北人,真希望自己也是構成全圖的其中一小片拼圖的一小角呢。
台北的螢橋位於廈門街上頭, 現今的 25 巷, 1970 年以前是一條小溪溝. 螢橋跨過此溝, 原為木造.
中正橋從未被稱為螢橋. 只因係由螢橋地區通往溪洲, 有些外地人或誤以為中正橋就是螢橋. 但這是完全的錯誤. 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