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們對於毀滅的渴望等同於愛
不記得是第幾次了,一群不熟識的人一起窩在簡陋的小房間裡看電影。電影是免費的,播放訊息只公佈在學校的 BBS 或是次文化的報刊中,充滿廉價叛逆與高貴孤僻的氣息。可是來這裡的人不盡然是學生,幾位已經白髮皤皤的阿嬤總是相約一起來; 一兩個從身材發福以及衣著隨性來判斷應該是家庭主婦的,也會輪流出現幾次;再來就是偶爾會出現一兩個西裝筆挺的男士,不合諧地穿插在其中;最後就剩每次都能全勤的獨行俠,年齡差不多在二十五到三十五之間。
大家為了什麼原因而來我不曉得,這裡播放的是有主題性的舊片,上次是柏格曼,這次是歐容,依循著主辦人的喜好來挑選。主辦人是個活力充沛的女孩,頂著超符合自己身份的電影系頭銜,每一根手指都能精確地數算,坎城影展得過獎的老導演,他們的生平與作品,甚至就被記憶在每一根粗細剛剛好的指頭裡。我聽過她小小聲地提過安東尼奧尼這個名字幾次,好像是跟一個自己曾經拍過片子的女孩聊天。拍片的女孩穿著十分俐落,一副黑框眼鏡,隨意用橡皮圈將長長的馬尾紮成一個圓,身穿長及膝的黑色風衣,方便行動的綠色帆布鞋。拍片的女孩開口的時候比較少,她看起來有股非常堅強的性格,只略略提起自己曾經拍過什麼主題,其他時間都在聽主辦人興高采烈地談論著,這讓我記起主辦人還是個學生。只有學生能超越一切界線,不懂那種理解與沉澱過後的微笑,收斂起一切卻留下銳利的一雙眼睛。
究竟屈服對生活來說比較好,還是繼續奮鬥才有意義,這之間的拉扯讓我猶豫著要不要參加電影結束後的討論會。我試想著跟陌生人談論電影這件事是否恰當,電影與現實人生之間的鴻溝究竟有多大,能不能夠赤裸裸地被公開討論著?依照之前的經歷,有些閱讀狂會用一些專有名詞來解構電影,使電影不僅疏離觀眾,也使在場的氣氛變得更為凝重。還有一種人會一口氣把自己的經歷或朋友的經歷像倒垃圾一樣傾瀉,最後卻忘了自己說到哪裡,或不知如何結束,讓人一頭霧水。而我很擔心自己一開口會有前者的特質,也會有後者迷失方向的尷尬。此外,描述得太深,我又覺得好像被別人侵犯,一對對眼睛怔怔地望著我,他們的沉默令我感到害怕。如果是好友,他們早就為我掏心掏肺,左一句,右一句,只要我能以微笑回報他們。
有基礎的感情果然就是不一樣。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思想,靠近在一起產生的溫度卻相差極大。可是,有時候我們喜歡電影,是因為電影中的浪漫情節,使我們對現實生活有更多的想像與期待,比如在陌生的環境中邂逅自己的靈魂伴侶。尤其,渴求精神層面越多的人,對於愛情越有一種異於常人的理解方式,他們的品味依照自己的想法量身訂做。而且,在成長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早就習慣與孤獨當好朋友。
然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人,大概只有自己感受最深。
歐容的電影也是如此,他是個 Gay ,也就是一般社會上所認定的邊緣角色,他所關注的題材跟他的世界相去不遠。如果一個小孩是在無法坦承面對自己的情況下長大的,他的矛盾人格就會使他強烈質疑至高無上的道德觀,首先反抗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再來就是對社會的仇視。一旦他的出擊讓他找到了支持者,壓抑多年的另一個聲音就會奪門而出。接著,該有的歸屬感得到之後,住在他心中的小孩就會變本加厲,渴望得到更多。所以,他又挑戰更複雜,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潛意識,慾望的核心,希望向更多人揭示生命的真相。可是我相信只要問一句話就夠了。「把同性戀或者人的性慾弄得這麼複雜究竟有沒有必要?」我以為不管我們理解人多深,我們每個人都還是孤獨的。打從出生一開始,我們就已經是不同的個體,在毫無根據之下要去建構自己的世界;團體中,我們以為是自己做出選擇,其實只是在模仿別人的舉止。可是再這樣說下去,我也會變成一隻貪婪又肥碩的大老鼠,別人看到了我,有的人嚇跑,有的人暗地取笑,而我卻不知道自己變成什麼模樣。
原來,不管是誰,都逃不出這個有所限的世界,只能活在自己所建構的謊言裡。
那麼愛一個人呢?如果對方可以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如果這是唯一的逃離方式,讓我們不至於時時刻刻專注於創造自己貧乏的世界,不用老是擔心自己活著的意義,因為我們活著就是希望得到喜歡的人的關注,渴望親密感,也能暫時忘卻孤獨。尤其是初戀的感覺,第一次因為想念對方而不敢說出來,後來是怕對方擔心而不敢說出來,但是也有最糟的時候是,我們渴望從對方身上得到更多超過承諾的東西,因為承諾是個終點,然而我們從對方身上渴求的從來就不會停止,即使對方的世界被我們摧毀的殘破不堪,我們依舊希望愛有能力挽救這一切。
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叫「巴黎野玫瑰」,女主角愛男主角的方式是將自己生命的意義全部投注在男朋友身上,她渴望由自己的手中創造出一個受世人敬重的天才,藉由不平凡的愛情來補償她自己悲慘的命運。然而,我們看到的結果是,現實並不會因為我們具有一定的能力而給予我們同等的待遇,女主角最後發瘋了是因為她無法掌控這個世界,等同於她認為自己的命運也無法被改變。但是這部電影讓我更驚訝的是男主角始終如一的態度,他並沒有因為女主角帶有毀滅性的人格而棄她於不顧,反而為了她還不惜冒生命危險去搶銀行。在這過程中,我們要如何去檢視愛情的深度,以及描繪愛情的輪廓呢?誰能說男主角是在利用她來拯救自己呢?或者說,男主角沉浸在女主角所帶來的強烈的責任感與虛榮感?根本就沒有辦法!因為這些答案只有男主角自己知道,而且就算知道也永遠都在變。
說到此,朋友就會說我對於愛情的想法太過悲觀,生命中有這麼多美好,怎麼我好像瞎子一樣什麼都看不到。對於這類嚴厲的關心我已經感到麻木無所覺。可是我也會賴皮地說:「只是偶爾會想要悲觀一下嘛」。因為,朋友不會老是待在你身邊聽你抱怨,自己的情人也不會是完全與你互補的人。所以,我在想,悲觀也好,至少有這麼一個地方是屬於自己的。而且,我也可以選擇什麼時候讓它停止;什麼時候可以為了一個微小的意義而運轉。
或許,最遙遠的,也是最親近自己的。寂靜中,所有的躁動越聽越清明,我們的思緒跟著風無所不在…
不記得是第幾次了,一群不熟識的人一起窩在簡陋的小房間裡看電影。電影是免費的,播放訊息只公佈在學校的 BBS 或是次文化的報刊中,充滿廉價叛逆與高貴孤僻的氣息。可是來這裡的人不盡然是學生,幾位已經白髮皤皤的阿嬤總是相約一起來; 一兩個從身材發福以及衣著隨性來判斷應該是家庭主婦的,也會輪流出現幾次;再來就是偶爾會出現一兩個西裝筆挺的男士,不合諧地穿插在其中;最後就剩每次都能全勤的獨行俠,年齡差不多在二十五到三十五之間。
大家為了什麼原因而來我不曉得,這裡播放的是有主題性的舊片,上次是柏格曼,這次是歐容,依循著主辦人的喜好來挑選。主辦人是個活力充沛的女孩,頂著超符合自己身份的電影系頭銜,每一根手指都能精確地數算,坎城影展得過獎的老導演,他們的生平與作品,甚至就被記憶在每一根粗細剛剛好的指頭裡。我聽過她小小聲地提過安東尼奧尼這個名字幾次,好像是跟一個自己曾經拍過片子的女孩聊天。拍片的女孩穿著十分俐落,一副黑框眼鏡,隨意用橡皮圈將長長的馬尾紮成一個圓,身穿長及膝的黑色風衣,方便行動的綠色帆布鞋。拍片的女孩開口的時候比較少,她看起來有股非常堅強的性格,只略略提起自己曾經拍過什麼主題,其他時間都在聽主辦人興高采烈地談論著,這讓我記起主辦人還是個學生。只有學生能超越一切界線,不懂那種理解與沉澱過後的微笑,收斂起一切卻留下銳利的一雙眼睛。
究竟屈服對生活來說比較好,還是繼續奮鬥才有意義,這之間的拉扯讓我猶豫著要不要參加電影結束後的討論會。我試想著跟陌生人談論電影這件事是否恰當,電影與現實人生之間的鴻溝究竟有多大,能不能夠赤裸裸地被公開討論著?依照之前的經歷,有些閱讀狂會用一些專有名詞來解構電影,使電影不僅疏離觀眾,也使在場的氣氛變得更為凝重。還有一種人會一口氣把自己的經歷或朋友的經歷像倒垃圾一樣傾瀉,最後卻忘了自己說到哪裡,或不知如何結束,讓人一頭霧水。而我很擔心自己一開口會有前者的特質,也會有後者迷失方向的尷尬。此外,描述得太深,我又覺得好像被別人侵犯,一對對眼睛怔怔地望著我,他們的沉默令我感到害怕。如果是好友,他們早就為我掏心掏肺,左一句,右一句,只要我能以微笑回報他們。
有基礎的感情果然就是不一樣。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思想,靠近在一起產生的溫度卻相差極大。可是,有時候我們喜歡電影,是因為電影中的浪漫情節,使我們對現實生活有更多的想像與期待,比如在陌生的環境中邂逅自己的靈魂伴侶。尤其,渴求精神層面越多的人,對於愛情越有一種異於常人的理解方式,他們的品味依照自己的想法量身訂做。而且,在成長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早就習慣與孤獨當好朋友。
然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人,大概只有自己感受最深。
歐容的電影也是如此,他是個 Gay ,也就是一般社會上所認定的邊緣角色,他所關注的題材跟他的世界相去不遠。如果一個小孩是在無法坦承面對自己的情況下長大的,他的矛盾人格就會使他強烈質疑至高無上的道德觀,首先反抗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再來就是對社會的仇視。一旦他的出擊讓他找到了支持者,壓抑多年的另一個聲音就會奪門而出。接著,該有的歸屬感得到之後,住在他心中的小孩就會變本加厲,渴望得到更多。所以,他又挑戰更複雜,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潛意識,慾望的核心,希望向更多人揭示生命的真相。可是我相信只要問一句話就夠了。「把同性戀或者人的性慾弄得這麼複雜究竟有沒有必要?」我以為不管我們理解人多深,我們每個人都還是孤獨的。打從出生一開始,我們就已經是不同的個體,在毫無根據之下要去建構自己的世界;團體中,我們以為是自己做出選擇,其實只是在模仿別人的舉止。可是再這樣說下去,我也會變成一隻貪婪又肥碩的大老鼠,別人看到了我,有的人嚇跑,有的人暗地取笑,而我卻不知道自己變成什麼模樣。
原來,不管是誰,都逃不出這個有所限的世界,只能活在自己所建構的謊言裡。
那麼愛一個人呢?如果對方可以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如果這是唯一的逃離方式,讓我們不至於時時刻刻專注於創造自己貧乏的世界,不用老是擔心自己活著的意義,因為我們活著就是希望得到喜歡的人的關注,渴望親密感,也能暫時忘卻孤獨。尤其是初戀的感覺,第一次因為想念對方而不敢說出來,後來是怕對方擔心而不敢說出來,但是也有最糟的時候是,我們渴望從對方身上得到更多超過承諾的東西,因為承諾是個終點,然而我們從對方身上渴求的從來就不會停止,即使對方的世界被我們摧毀的殘破不堪,我們依舊希望愛有能力挽救這一切。
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叫「巴黎野玫瑰」,女主角愛男主角的方式是將自己生命的意義全部投注在男朋友身上,她渴望由自己的手中創造出一個受世人敬重的天才,藉由不平凡的愛情來補償她自己悲慘的命運。然而,我們看到的結果是,現實並不會因為我們具有一定的能力而給予我們同等的待遇,女主角最後發瘋了是因為她無法掌控這個世界,等同於她認為自己的命運也無法被改變。但是這部電影讓我更驚訝的是男主角始終如一的態度,他並沒有因為女主角帶有毀滅性的人格而棄她於不顧,反而為了她還不惜冒生命危險去搶銀行。在這過程中,我們要如何去檢視愛情的深度,以及描繪愛情的輪廓呢?誰能說男主角是在利用她來拯救自己呢?或者說,男主角沉浸在女主角所帶來的強烈的責任感與虛榮感?根本就沒有辦法!因為這些答案只有男主角自己知道,而且就算知道也永遠都在變。
說到此,朋友就會說我對於愛情的想法太過悲觀,生命中有這麼多美好,怎麼我好像瞎子一樣什麼都看不到。對於這類嚴厲的關心我已經感到麻木無所覺。可是我也會賴皮地說:「只是偶爾會想要悲觀一下嘛」。因為,朋友不會老是待在你身邊聽你抱怨,自己的情人也不會是完全與你互補的人。所以,我在想,悲觀也好,至少有這麼一個地方是屬於自己的。而且,我也可以選擇什麼時候讓它停止;什麼時候可以為了一個微小的意義而運轉。
或許,最遙遠的,也是最親近自己的。寂靜中,所有的躁動越聽越清明,我們的思緒跟著風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