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雪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我似乎可以看到,在鋪滿了沙灘的塞納河岸,人們邊跨過一個個被凍死的人們,邊擦著他們夏威夷進口的助曬油,趕著去享受他們的日光浴。

那時候,我才剛到人生地不熟的法國,除了家人以外,誰也不認識,誰也無法正常地和我用我所熟悉的語言交談。我所唯一期待的,是索邦大學語言班的開課。

終於,開學的第一天來臨,班上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有從西班牙來的,也有從日本、韓國、中國、俄羅斯、阿富汗來的,當然,還有從台灣來的。儘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但都來到了這個共同的國家,法國,來學習一個共同的語言,法文。

交新朋友的機會來了,我迫不及待文法課的下課;不知大家下課後,想一起去哪裡。會不會和我一樣,想去參觀一下龐畢度中心,再去春天百貨逛個街,完後,再回到學校這邊的聖米謝大道,一起去吃個冰淇淋。

也許,他們之所以不想吃冰淇淋,是因為才九月初的巴黎,天氣就已經冷得讓人不得不把大衣披上。

結果,下課後,大家努力用剛學會的一點寒喧的話,互道再見之後,就趕緊把早已整理好的書包背上,像是有什麼急事般,快走出教室。

“再見!”

“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多麼冷漠的兩句話,它讓我懷疑,別人沒有我想像中那般需要我,所謂的孤獨,也只是我對他們的幻想而已,在異鄉,真正會覺得寂寞的,就唯獨我而已。

當我們在自助餐廳,驕傲地拿出我們的環保筷,並大肆宣揚全球暖化的危機時,當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前或後的某一個七月,獨自一人,在世界的某處,走在下著暴風雪的街上時,我們有沒有想過,既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連災難都與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在台灣的我跟在法國的他已經沒有界線的時候,既然我們清楚知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擔憂將起不了什麼大作用,那麼,我們有沒有能力溫暖別人的心,是不是也該相信,有人將會在寒冷的夏天,給你一個熱情的擁抱?

我在會話班認識了一位阿拉伯同學,名叫哈許。一次,我和他約在聖米謝大道上的一家咖啡館討論我們要一起做的團體作業呈現,在討論的空檔,我們談到對巴黎,這個以浪漫聞名的城市的看法。

“他們會幫你開商場的門,扶著,直到你走進去;見面時也非常有禮貌,互相親臉頰、道午安;相處時,「請」、「謝謝」、「對不起」也隨時掛在嘴邊。但是,沒有一個人會向你吐露心事,如果你有心事,他們也不一定會想聽。”哈許用他帶有阿拉伯文腔調的法文,向我訴說著。

而我,始終放棄不了聽者的身分,不負責任地笑了笑,只是以旁人的角度,點點頭,向他表示贊同後,又什麼都不說,回到我們要討論的功課上。

我似乎看到了,人們在整理交友網頁時,被螢幕輻射吞沒的樣子。

我也似乎看到了,不快樂的人們好不容易老了,得了癌症,躺在加護病房,然後獨自死去的樣子。

這個世界病得越來越嚴重了,人與人之間,也開始變得荒謬。我們在英國劇作家哈洛‧品特的劇本裡面,看到一個人物為了引起另外一個人物的注意,而問些無關緊要的問題,諷刺的是,他所得到的回應,往往也是無關緊要的。類似的對話例如:

太太:你吃飽了嗎?

先生:外面的雪下得真大。

就這樣,我們越見貧乏的生活,除了被偉大的”個人主義”控制,同時,還充斥著一大堆無關緊要的話語,只是為了避免安靜,因為安靜總是會提醒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多麼地寂寞。我們想盡辦法逃避這一點,所以我們說話,我們要別人清楚聽到我們的存在。

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台灣,溫室效應無國界,音樂無國界,冷漠,當然也沒有國界。未來,假使在炙熱的七月真下起了大雪,期望有人會主動將你拉進他的陽傘裡,一起走進附近的地鐵/捷運站。
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台灣,溫室效應無國界,音樂無國界,冷漠,當然也沒有國界。未來,假使在炙熱的七月真下起了大雪,期望有人會主動將你拉進他的陽傘裡,一起走進附近的地鐵/捷運站。

這個世界
大家已習慣冷漠

一把洋傘可以拉近距離
一個微笑
一句問候
何嘗不是

真希望有一天
所有人可以不需設防
到處都有一把傘
等著迎接所有的友誼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