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石磨暖親情』[/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古厝穿堂有條小衖道,它銜接著廚房與客廳。衖道其實就是屋簷之外,加上一道竹籬笆罷了。可是有了它的存在,在別人眼中硬是不一樣的行情。它的出現是為防止雨水灰塵,弄髒了端上桌的飯菜與湯汁。一方面則是端菜送飯之時,不再遭受露天風雨之苦。[/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在某個星期天早上,大夥都放假在家,老祖父要大表哥和我,去竹林倒些竹子回來編築籬笆。一家人忙碌了半天,一道嶄新的竹籬笆,清新耀眼的橫在眼前。自從有了這道可擋風雨的衖道之後,廚房出菜也增加了一份神秘感,這是一位被老祖父招待的客人所說的話,至今客人所說的這句話,猶在我們這一代的耳邊迴旋盪漾著。[/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穿堂衖道的末端連接雞寮,空地處有兩座石磨。一座光面淺溝之石磨,專用來磨米漿或磨豆漿。一座是外套著竹簍的石磨者,它是用來礱榖之用。這兩座石磨陪伴我渡過清澀的童年,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前人的智慧。[/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曩昔農家稻榖碾米,必須用雙肩挑榖擔步行到鎮上,委託給碾米廠加工。路途遙遠崎嶇難行,而且肩挑數量有限。於是有人運用智力,創造出碾米用的石礱磨台自家礱米。這套礱磨造價不貴,家庭稍有能力者就可擁有一組。因此在鄉下的四合院裏,幾乎都可看到一兩套石磨擺在角落上。[/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在鄉下,一般家庭礱榖磨粄等粗重工作全由男人擔綱。可是在農忙時節,如果需要推磨,許多婦女也會挽起衣袖投入推磨工作。其實這種劃分談不上公平,在我家就完全由母親和我出力較多。因為父親吃的是公家頭路,朝九晩五,除非是星期天或例假日才可見到人影。所以家裏再怎麼忙,父親永遠是局外人。[/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我是過來人,深知不論推哪種石磨都很辛苦。印象裏,我十歲之前總是在石磨旁當助手。磨米做粄或磨豆漿,我的工作負責將米或黃豆用小鐵杓舀起,適時適當的倒入磨眼內研磨。磨石轉動隨時加水入磨眼,否則造成滯緩麻煩,磨石推動困難。這種情況出現,就在大庭廣眾之下,大人開口大罵讓你覺得尷尬萬分。水太多磨出來的米漿,水水不容易絞乾,水太少推磨的人須耗力。當然推磨人就會火大而破口大罵。水太少雖然石磨推起來輕快,可是照樣還是會挨罵的。[/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小時候逢年過節,家中蒸粄最是孩子們高興的時候。由於我的熟練與老成,每回家裏要蒸粄討論我都參與其中。因為我喜歡中途插話,常被母親訓說:「大鍋尚未滾,小鍋泡泡滾。」意思說大人話未完就想插入說話,這是非常不禮貌之事。有次父親以相同之話說我,我頂回去說:「小鍋水少當然先滾嘛。」結果這句話父親賞我一個火爆栗子,害得我頭痛了好幾天。[/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磨粄我喜歡與表弟一起推石磨,他體格強壯臂力過人,與他搭檔省力不少。說實話,我與表弟走得親,完全是推石磨推出來的情感。少年時代的我,身體衰弱但腦筋聰明,可是表弟恰恰與我相反,或許就是這種互補我們才會湊在一塊。我們經常邊推石磨邊唱「農家樂」這首歌,不曉得為甚麼?每唱大人都會說:「吵死人了!」這句話?[/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其實,邊唱歌邊推磨不覺得辛苦。尤其是母親在旁倒米入磨,她老愛說些笑話激勵士氣。因此,每當推磨之時,大人小孩的歌聲笑聲與談話聲混在一起,週遭便顯得熱鬧滾滾的。表弟腦筋反應不夠靈光,可是他常和我一搭一唱天衣無縫。所以有他在場陪推石磨,磨再多的米漿也不會覺得辛苦。[/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離開故鄉將近半個世紀,我門現在都已退休在家悠閒。難得清明返鄉掃墓,兄弟聚在一起高談闊論。一當說到往年推磨之故事,衰老多病的表弟變得活潑起來了。口齒不太順溜的他,此刻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我們邊談推磨邊聊童年,竟將退休的無聊給趕跑了。今年清明節,就在這開心的氛圍裏渡過了。[/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完】[/FONT]
[/SIZE]
<o:p>[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0] [/SIZE][/FONT]</o:p>
<o:p>[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0] [/SIZE][/FONT]</o:p>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石磨暖親情』[/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古厝穿堂有條小衖道,它銜接著廚房與客廳。衖道其實就是屋簷之外,加上一道竹籬笆罷了。可是有了它的存在,在別人眼中硬是不一樣的行情。它的出現是為防止雨水灰塵,弄髒了端上桌的飯菜與湯汁。一方面則是端菜送飯之時,不再遭受露天風雨之苦。[/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在某個星期天早上,大夥都放假在家,老祖父要大表哥和我,去竹林倒些竹子回來編築籬笆。一家人忙碌了半天,一道嶄新的竹籬笆,清新耀眼的橫在眼前。自從有了這道可擋風雨的衖道之後,廚房出菜也增加了一份神秘感,這是一位被老祖父招待的客人所說的話,至今客人所說的這句話,猶在我們這一代的耳邊迴旋盪漾著。[/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穿堂衖道的末端連接雞寮,空地處有兩座石磨。一座光面淺溝之石磨,專用來磨米漿或磨豆漿。一座是外套著竹簍的石磨者,它是用來礱榖之用。這兩座石磨陪伴我渡過清澀的童年,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前人的智慧。[/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曩昔農家稻榖碾米,必須用雙肩挑榖擔步行到鎮上,委託給碾米廠加工。路途遙遠崎嶇難行,而且肩挑數量有限。於是有人運用智力,創造出碾米用的石礱磨台自家礱米。這套礱磨造價不貴,家庭稍有能力者就可擁有一組。因此在鄉下的四合院裏,幾乎都可看到一兩套石磨擺在角落上。[/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在鄉下,一般家庭礱榖磨粄等粗重工作全由男人擔綱。可是在農忙時節,如果需要推磨,許多婦女也會挽起衣袖投入推磨工作。其實這種劃分談不上公平,在我家就完全由母親和我出力較多。因為父親吃的是公家頭路,朝九晩五,除非是星期天或例假日才可見到人影。所以家裏再怎麼忙,父親永遠是局外人。[/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我是過來人,深知不論推哪種石磨都很辛苦。印象裏,我十歲之前總是在石磨旁當助手。磨米做粄或磨豆漿,我的工作負責將米或黃豆用小鐵杓舀起,適時適當的倒入磨眼內研磨。磨石轉動隨時加水入磨眼,否則造成滯緩麻煩,磨石推動困難。這種情況出現,就在大庭廣眾之下,大人開口大罵讓你覺得尷尬萬分。水太多磨出來的米漿,水水不容易絞乾,水太少推磨的人須耗力。當然推磨人就會火大而破口大罵。水太少雖然石磨推起來輕快,可是照樣還是會挨罵的。[/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小時候逢年過節,家中蒸粄最是孩子們高興的時候。由於我的熟練與老成,每回家裏要蒸粄討論我都參與其中。因為我喜歡中途插話,常被母親訓說:「大鍋尚未滾,小鍋泡泡滾。」意思說大人話未完就想插入說話,這是非常不禮貌之事。有次父親以相同之話說我,我頂回去說:「小鍋水少當然先滾嘛。」結果這句話父親賞我一個火爆栗子,害得我頭痛了好幾天。[/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磨粄我喜歡與表弟一起推石磨,他體格強壯臂力過人,與他搭檔省力不少。說實話,我與表弟走得親,完全是推石磨推出來的情感。少年時代的我,身體衰弱但腦筋聰明,可是表弟恰恰與我相反,或許就是這種互補我們才會湊在一塊。我們經常邊推石磨邊唱「農家樂」這首歌,不曉得為甚麼?每唱大人都會說:「吵死人了!」這句話?[/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其實,邊唱歌邊推磨不覺得辛苦。尤其是母親在旁倒米入磨,她老愛說些笑話激勵士氣。因此,每當推磨之時,大人小孩的歌聲笑聲與談話聲混在一起,週遭便顯得熱鬧滾滾的。表弟腦筋反應不夠靈光,可是他常和我一搭一唱天衣無縫。所以有他在場陪推石磨,磨再多的米漿也不會覺得辛苦。[/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離開故鄉將近半個世紀,我門現在都已退休在家悠閒。難得清明返鄉掃墓,兄弟聚在一起高談闊論。一當說到往年推磨之故事,衰老多病的表弟變得活潑起來了。口齒不太順溜的他,此刻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我們邊談推磨邊聊童年,竟將退休的無聊給趕跑了。今年清明節,就在這開心的氛圍裏渡過了。[/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完】[/FONT]
[/SIZE]
<o:p>[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0] [/SIZE][/FONT]</o:p>
<o:p>[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0] [/SIZE][/FON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