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打龍潭的竹排仔』[/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打龍潭」與「太高潭」,是後龍溪上游的兩個深潭。它們都在紅崩崗脚下,潭水湯湯,水深翠綠。「紅崩崗」,因為坍塌山壁土質映紅似火,因此鄉下人就將它取名「紅崩崗」。名字奇怪傳說也多,經過長期的穿鑿附會,故事更是生動得令人迷信。儘管它們的傳說毫無根據,可是信之者仍舊大有人在。[/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打龍潭對岸有條小徑,山路直通至保安林區內,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厝夥房。這座夥房有十來住戶,早年都是在保安林班工作的職工們。自從保安林班裁撤之後,他們也不想離開就在此定居下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保安林的背後是一座斷崖,北走可以抵達北窩小林班,這裡也住著十來戶人家。由於到鎮上必須著山路繞大圈,費時費力且又山路難走。所以這些住戶到對岸,完全依賴竹排仔來撐渡深潭。上了岸走上斜坡,就有公車可以搭乘岀苗栗或到附近的城鎮。相反方向,則可以深入汶水大湖或獅潭等地方。[/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當地的竹排仔是用巨大的刺竹或麻竹,首尾燻烤折翹,十餘根至廿餘根捆紮成竹筏。擁有人說,首尾翹起的竹排仔才可加快伐速。一部竹排仔約百來斤重,需有四個壯漢才可將它抬起。撐渡用的竹篙長兩丈餘,撐至潭深處改用木槳划水。竹排仔之製作從伐竹、泡水、埋沙、刮青、烘烤至編織捆紮,一貫作業需時三、四個月始能完工。[/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操作竹排仔十分簡單,淺水用竹篙撐渡,深水則用木槳划水。要是水勢較為湍急之地,怎可以拉牽鋼攬或鐵線輔助拉渡。這種拉牽渡河法,類似流籠的操作簡單而方便。即便再笨之人,摸索個半小時就可操作自如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打龍潭之潭面寬闊,水深呈碧綠顏色非常醒眼。週遭林木蓊鬱鳥鳴嘹喨,置身其中如入仙境,似幻似夢悠然自得。新鮮的空氣裏,涵帶著大自然的清甜。人乘竹排仔悠遊潭面,清爽宜人令人留戀忘返。尤其夏天徜徉水潭,躺臥竹排上看天或睡個午覺,神仙生活不過如此罷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潭內的竹排仔屬於地方上的公共造產,小北窩一代的住民免費搭乘,但是乘客必須自己撐划渡潭。鄉下人愛惜公物,平時保養非常仔細認真。每次最後搭乘者,必須將竹排繫好,以免潭水泛漲而被飄走。[/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當地還流行著一種習慣,如要搭乘竹排之前晚,夫婦不得同房或「炒飯」。因為潭神愛清潔,不喜歡人間汚氣沾染。村長的弟弟林哥最不信邪,故意行房之後前去搭乘。結果竹排撐至潭心打轉不前,迫不得已只好下水游泳到岸邊。經過這次天罰之後,他再也不敢亂來啦。[/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那年八七水災侵襲後龍溪,河川襲奪水道改流。打龍潭水銳減,潭面縮小一半以上。兩年後再次受到地震之推托,打龍潭消失無蹤。接著一位山村才俊當選議員,努力向層峰爭取建設經費。一條連結東西岸的水泥橋完工,打龍潭之名遂淹沒在歷史洪流之中,再也沒人去提起它啦。[/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完】[/FONT][/SIZE]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打龍潭」與「太高潭」,是後龍溪上游的兩個深潭。它們都在紅崩崗脚下,潭水湯湯,水深翠綠。「紅崩崗」,因為坍塌山壁土質映紅似火,因此鄉下人就將它取名「紅崩崗」。名字奇怪傳說也多,經過長期的穿鑿附會,故事更是生動得令人迷信。儘管它們的傳說毫無根據,可是信之者仍舊大有人在。[/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打龍潭對岸有條小徑,山路直通至保安林區內,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厝夥房。這座夥房有十來住戶,早年都是在保安林班工作的職工們。自從保安林班裁撤之後,他們也不想離開就在此定居下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保安林的背後是一座斷崖,北走可以抵達北窩小林班,這裡也住著十來戶人家。由於到鎮上必須著山路繞大圈,費時費力且又山路難走。所以這些住戶到對岸,完全依賴竹排仔來撐渡深潭。上了岸走上斜坡,就有公車可以搭乘岀苗栗或到附近的城鎮。相反方向,則可以深入汶水大湖或獅潭等地方。[/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當地的竹排仔是用巨大的刺竹或麻竹,首尾燻烤折翹,十餘根至廿餘根捆紮成竹筏。擁有人說,首尾翹起的竹排仔才可加快伐速。一部竹排仔約百來斤重,需有四個壯漢才可將它抬起。撐渡用的竹篙長兩丈餘,撐至潭深處改用木槳划水。竹排仔之製作從伐竹、泡水、埋沙、刮青、烘烤至編織捆紮,一貫作業需時三、四個月始能完工。[/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操作竹排仔十分簡單,淺水用竹篙撐渡,深水則用木槳划水。要是水勢較為湍急之地,怎可以拉牽鋼攬或鐵線輔助拉渡。這種拉牽渡河法,類似流籠的操作簡單而方便。即便再笨之人,摸索個半小時就可操作自如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打龍潭之潭面寬闊,水深呈碧綠顏色非常醒眼。週遭林木蓊鬱鳥鳴嘹喨,置身其中如入仙境,似幻似夢悠然自得。新鮮的空氣裏,涵帶著大自然的清甜。人乘竹排仔悠遊潭面,清爽宜人令人留戀忘返。尤其夏天徜徉水潭,躺臥竹排上看天或睡個午覺,神仙生活不過如此罷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潭內的竹排仔屬於地方上的公共造產,小北窩一代的住民免費搭乘,但是乘客必須自己撐划渡潭。鄉下人愛惜公物,平時保養非常仔細認真。每次最後搭乘者,必須將竹排繫好,以免潭水泛漲而被飄走。[/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當地還流行著一種習慣,如要搭乘竹排之前晚,夫婦不得同房或「炒飯」。因為潭神愛清潔,不喜歡人間汚氣沾染。村長的弟弟林哥最不信邪,故意行房之後前去搭乘。結果竹排撐至潭心打轉不前,迫不得已只好下水游泳到岸邊。經過這次天罰之後,他再也不敢亂來啦。[/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那年八七水災侵襲後龍溪,河川襲奪水道改流。打龍潭水銳減,潭面縮小一半以上。兩年後再次受到地震之推托,打龍潭消失無蹤。接著一位山村才俊當選議員,努力向層峰爭取建設經費。一條連結東西岸的水泥橋完工,打龍潭之名遂淹沒在歷史洪流之中,再也沒人去提起它啦。[/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完】[/FONT][/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