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山塘追憶』[/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曩昔鄉間野塘處處,它們有些是大自然的留痕,有些則是人工的開闢。它的存在與民生息息相關,就像與人類之間的一根韌繩,想切也不容易切斷。附近的居民利用山塘水灌溉農地,利用山塘養殖水產以改變生活。故有人說「有聚落必有山塘」,我是過來人可以證明所言不假。[/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故鄉那口山塘是先民墾拓山村,因為蓄水之需而開闢之儲水池。歷經兩三百年之演變,加上兩次大地震的洗禮,山塘始終不變它的形狀。就在公所有心的宣傳之下,它已成為山村的觀光景點。[/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遊覽車一部接一部馳騁於鄉道,來來去去造成山村之喧嘩。以往的寧靜已成為歷史印象,形形色色人群形成今日的山村。村長家政伯公年紀老大,每天為山村之繁榮而忙碌。他不但要當導遊,還得為山村之特產戮力推銷。經常見他一邊揮汗一邊與人打招呼,平日之悠閒沒了,想要小憩一下也變得奢侈。[/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全村子裏的居民,因與外頭接觸多了,表面看來見識增長不少。其實,許多外面人的奢華浪費習慣,已經漸漸的在山村裏擴染開來。而年輕人的穿著舉止日見花俏,從前之淳樸實際已經消逝殆盡。怪不得有些耆老搖頭嘆息,埋怨起開放帶來的副作用實在太強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嗣後觀光熱潮一退,山塘發生了產權糾紛。塘頭林家人說這是他們的祖產,塘尾的邱家則說山塘地權在他手中。兩家爭執演變白熱化,舉家鉞斧幾乎釀成血案。之後兩家俱書狀告官,結果邱家握有權狀而佔上風。林家則以地方耆老願意支持,故爾積極提出抗告。[/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邱家人見這樣來往勞民傷財,遂於官司進行暫時停頓之時,慷慨的將山塘捐給山村當做公共造產。邱家之大方捐輸,贏得村人之尊敬與佩服。「山村貧戶救助基金會」成立,邱家長老被擁推為名譽會長。林家數度官司敗北之後,家門冷落,年輕人紛紛外移。每次回山村見到他們頹蔽的祖厝,不禁會停駐腳步為它嘆息一番。[/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山塘的公共造產,首度在塘內養殖鰱、鯉、草魚。由於經驗不足,收穫剛好與投資打平。第二季單養烏鰡,小心翼翼的放養三千尾。臨近年關乾水清池,漁獲賣得大金,全村居民歡樂喧天。村民大會決定修葺村內所有產業道路,並將烏柴橋更換新的主棟樑,餘款扣除公基金後,每一貧戶發給三千元過年。[/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越年新的村長選出,他出身農專,認為養殖福壽魚收入定好。福壽魚又稱紅色尼羅魚,它是吳郭魚的近親,生命力强且繁殖力不錯。因它整身紅灔灧賣相很好,加上它又是福壽螺的剋星,村民代表們皆贊成他的造產計畫。[/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這一年收成超出往年多倍,年輕村長雄心壯志。他又引進新種吳郭魚,這種有「台灣鯛」之稱的新魚種,在山村清潔的山塘水飼養下,條條生長得豐滿活潑。山塘裏的新魚種獲得日本人的青睞,在老村代的穿針引線下,大量外銷給日本的某大水產公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年復年,日復日,山村的貧戶救濟基金非常充足,許多窮戶獲得支助逐漸脫離窮困。如今山村民眾已將山塘視為村神,每月初一十五有人去塘邊上香膜拜。村人對山塘愛護有加,尤其對邱家先人更是感恩。聽說新村長想將「山塘造產」經驗輸出,希望他的努力不會白費。[/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昨日路經老電台訪友,順便去探望電台後面的老池塘。可惜它已被填平建築房屋出售,結果我在新社區繞半天,左看右看就是找不到它的遺址了。返家攤開日記,於是便將故鄉的山塘往事紀錄下來,留做將來新生代尋跡之參考。[/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完】[/FONT][/SIZE]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山塘追憶』[/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曩昔鄉間野塘處處,它們有些是大自然的留痕,有些則是人工的開闢。它的存在與民生息息相關,就像與人類之間的一根韌繩,想切也不容易切斷。附近的居民利用山塘水灌溉農地,利用山塘養殖水產以改變生活。故有人說「有聚落必有山塘」,我是過來人可以證明所言不假。[/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故鄉那口山塘是先民墾拓山村,因為蓄水之需而開闢之儲水池。歷經兩三百年之演變,加上兩次大地震的洗禮,山塘始終不變它的形狀。就在公所有心的宣傳之下,它已成為山村的觀光景點。[/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遊覽車一部接一部馳騁於鄉道,來來去去造成山村之喧嘩。以往的寧靜已成為歷史印象,形形色色人群形成今日的山村。村長家政伯公年紀老大,每天為山村之繁榮而忙碌。他不但要當導遊,還得為山村之特產戮力推銷。經常見他一邊揮汗一邊與人打招呼,平日之悠閒沒了,想要小憩一下也變得奢侈。[/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全村子裏的居民,因與外頭接觸多了,表面看來見識增長不少。其實,許多外面人的奢華浪費習慣,已經漸漸的在山村裏擴染開來。而年輕人的穿著舉止日見花俏,從前之淳樸實際已經消逝殆盡。怪不得有些耆老搖頭嘆息,埋怨起開放帶來的副作用實在太強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嗣後觀光熱潮一退,山塘發生了產權糾紛。塘頭林家人說這是他們的祖產,塘尾的邱家則說山塘地權在他手中。兩家爭執演變白熱化,舉家鉞斧幾乎釀成血案。之後兩家俱書狀告官,結果邱家握有權狀而佔上風。林家則以地方耆老願意支持,故爾積極提出抗告。[/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邱家人見這樣來往勞民傷財,遂於官司進行暫時停頓之時,慷慨的將山塘捐給山村當做公共造產。邱家之大方捐輸,贏得村人之尊敬與佩服。「山村貧戶救助基金會」成立,邱家長老被擁推為名譽會長。林家數度官司敗北之後,家門冷落,年輕人紛紛外移。每次回山村見到他們頹蔽的祖厝,不禁會停駐腳步為它嘆息一番。[/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山塘的公共造產,首度在塘內養殖鰱、鯉、草魚。由於經驗不足,收穫剛好與投資打平。第二季單養烏鰡,小心翼翼的放養三千尾。臨近年關乾水清池,漁獲賣得大金,全村居民歡樂喧天。村民大會決定修葺村內所有產業道路,並將烏柴橋更換新的主棟樑,餘款扣除公基金後,每一貧戶發給三千元過年。[/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越年新的村長選出,他出身農專,認為養殖福壽魚收入定好。福壽魚又稱紅色尼羅魚,它是吳郭魚的近親,生命力强且繁殖力不錯。因它整身紅灔灧賣相很好,加上它又是福壽螺的剋星,村民代表們皆贊成他的造產計畫。[/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這一年收成超出往年多倍,年輕村長雄心壯志。他又引進新種吳郭魚,這種有「台灣鯛」之稱的新魚種,在山村清潔的山塘水飼養下,條條生長得豐滿活潑。山塘裏的新魚種獲得日本人的青睞,在老村代的穿針引線下,大量外銷給日本的某大水產公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0] 年復年,日復日,山村的貧戶救濟基金非常充足,許多窮戶獲得支助逐漸脫離窮困。如今山村民眾已將山塘視為村神,每月初一十五有人去塘邊上香膜拜。村人對山塘愛護有加,尤其對邱家先人更是感恩。聽說新村長想將「山塘造產」經驗輸出,希望他的努力不會白費。[/SIZE][/FONT]
[SIZE=120][FONT=新細明體] 昨日路經老電台訪友,順便去探望電台後面的老池塘。可惜它已被填平建築房屋出售,結果我在新社區繞半天,左看右看就是找不到它的遺址了。返家攤開日記,於是便將故鄉的山塘往事紀錄下來,留做將來新生代尋跡之參考。[/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完】[/FONT][/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