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僧廬 (本文刊於人間福報副刊 2008/5/15)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元月二十五夜,一行三人正像是去赴一場知性之旅,上山參與翰林學人聯誼會。

走上石級,濡溼的夜霧,隨風嬝娜,真是如畫境般的湖山,但見廟寺莊嚴雅靜,殿前花草扶疏,堪為幽美之點綴。走了一會,受到熱情的安頓後,夜已深,雲居樓上,山居清潔高敞,紅塵飛不到,夜霧有時來;對即將初次會見大師的我,難掩興奮之情。

隔天,我起得很早,下樓上早課時,一層濛濛的微雨,把山中的樹林,遮得同水墨畫一樣;那清澈的梵音,對我似乎有一種甦醒的力量,彷彿催促我──一個過去應無所歸依的人,選擇踏上這一條參佛新路,精進向前。

雨後,樹的光青碧綠,疏疏密密,映在山中,充滿了凝靜,超逸與莊嚴;一切讚美的言詞、文字都喪失了,幾乎美到頂點。在晨曦中,會飄飄然的忘去了人世的思慮;就連素齋飯,每嚐一口都會特異的感動。


在一連串精彩演說之後,全場以起立方式熱烈地歡迎星雲大師。他的演說,表現出追求和諧社會和嚮往族群共榮的願望。作為一個佛光山的領導者,更多的是表露出對生活的智慧與生命的開悟。

元月二十七日,早課時,聽著了朝山者的梵音,那鼓聲、鐘聲……緩緩地迴盪在金漆的大雄寶殿裏,剎那間,在大佛的眉宇凝視下,有如生命中的痛苦汙濁與沉渣,都隨之淨化了,在心靈裏……在我不經意的溼了眼眶裡,這一瞬間的顯示,是緣份嗎?是佛的感召嗎?而所覺悟裏流出的欣喜之淚,在莊嚴的靜定中,終消失了──。


星雲大師很儒雅,有圓圓的臉,笑瞇瞇的嘴角,像古書上畫的彌勒佛一般。可是,他說起話來,也十分幽默的,細小的眼裏,眸子放出晶瑩的光。坐在第二排靠走道位子的我,正是視野上瞻仰他最好的地方。
他說起話來不急不緩,有段話特別印象深刻,他認為天堂和地獄都在人間,善惡必定有標準,又說,宗教是教育,應傳教,而不是「慈善團體」,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跨國公司」。他勸告「戒是心的清淨」,吃素食是為健康、生態、保育,也較有耐力。

我還想憑著自己的感覺來談一談大師。

大師的寬容一向是有口皆碑的。那麼,我是喜歡大師的嗎?是的,是的。因緣而獲得大師親自摸彩所贈與我的《往事百語》,愛讀他充滿著感動、生活寫實的《有情有義》,愛讀他單槍匹馬的環島佈教的果決及面對問題不怕退縮的《永不退票》,愛讀他「難遭難遇」,憑著愈挫愈勇的精神的《心甘情願》,愛讀他一生為弘揚佛法所付出的忍耐的《皆大歡喜》,愛讀他對台灣這土地愛得深沉的《老二哲學》,也愛他的「疾病就是良藥」、「殘缺就是美」等智慧小語的《一半一半》。


我從 《往事百語》裏接觸到作為一個大師一生的心血,一生的情感世界;而今我終於見到他的慈顏,才知道他為什麼要愛台灣,我的想法是,因為:

他的一生
不論挫折還是成功
不管幸福或不幸
只要他還存在
就一直努力追求希望
追求光明


他生存的力量來自信仰,從佛教的精義中,也不斷地努力播送溫暖、帶給社會光亮,又常以本身的磨難身教言教,終能成就佛光山的人與事方面一點一滴的收穫,使人領悟到人生:

有理想,才有實踐
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
只要作一個「永不退票」的人
才能不顧一切困難,勇往以赴


然而,儘管他一生的波折不斷,他的天性是開朗的,迄今雖已年逾八十,卻仍像巨石一般屹立著,守護著山,因為他相信:
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有佛法,就有辦法


他用感性語調,寫出許多生活小語,每句話都充滿智慧;無論他規勸的是好人還是受刑犯,都充滿對每一生命的熱忱與希望。對宗教,他以自己的專長從各種不同的努力與思慮,來提升人的性靈──他的確符合了辦好興學的理想與關懷社會的目標的逐步實現。


尋找宗教自由的願力,在民主國家是應有的權力。為佛光山的開拓,大師展現了他擁有的膽氣與智慧,歷經多次的危機處理與奔波;而這六冊的內容,正是抒發大師深藏內心的感受與回憶。




在佛的面前,大師似乎有的是力量。在《往事百語》裡,也曾略提到對過去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理想的奮鬥;就在這種精神支配下,他從十二歲受戒出家開始,在一個不平凡的經歷與成長,終能一心不亂,最後衍生出許多生活智慧與哲理。他一生的寫照,在許多的著作中所紀錄的,無疑也是對佛教傳播的一大助力,也常牽動著讀者的心弦。


大師的文學自然也受到佛學的薰陶,繼後,他又從台灣將佛教推廣到世界各地成立上千個分會,創出一個佛教教育推廣與交流的最大空間,從佛教的寶典中汲取著精華,陶冶出大師今日的風範。


我不得不佩服大師的才情之外的一種勇敢與豪氣。



戒是不要陷入無明,要捨棄貪瞋癡念;
定是不讓心靈沉淪,以達到萬緣放下;
慧是從清淨中滋生,將意識轉成智慧。


自幼生長在基督家庭的我,對佛教的信仰更多了一份好奇的心;在修行三日後,因為大師高超和諧的人格,開發我原來閉塞的心靈泉源。在他面前,我感到一種非凡的氣度,驅動著我深入地思索,而逐漸體會出佛教思想內涵和感動人心的力量,也逐漸喚醒了我沉睡的靈性所在,發現到參佛時的驚喜和歡愉的心。

這一切的改變,是因為佛教的淨化而得到精神的提昇,壓抑的心靈得到開展;因而轉化為一個拓新的理念。原來,覺悟是無明的驅散;遠離不安,心才能適意。要時常觀照我們的心,而學佛即是學智慧。但願有朝一日,能繼續追尋大師的腳步,為佛教的教義與宣傳多盡一分心力;勤作佛事,多存善念。

歸途下山時,沿路一搭一搭的金光閃爍,陽光像一抹黃金,很驕傲地塗滿了佛光山的寺廟尖端。

我只是欣喜地邁步向前──向前──佛光山的夜霧、細雨,不染雜塵的大雄寶殿、雲居樓的三日行居,大師的笑顏……都將放在我的心底,盼夢裡飛回!












.....作者:林明理
《翰林學人》聽雨,僧廬

2008/5/15 | 作者:林明理/文 梁丹丰/圖


元月二十五夜,一行三人正像是去赴一場知性之旅,上山參與翰林學人聯誼會。

走上石級,濡溼的夜霧,隨風嬝娜,真是如畫境般的湖山,但見廟寺莊嚴雅靜,殿前花草扶疏,堪為幽美之點綴。走了一會,受到熱情的安頓後,夜已深,雲居樓上,山居清潔高敞,紅塵飛不到,夜霧有時來;對即將初次會見大師的我,難掩興奮之情。

隔天,我起得很早,下樓上早課時,一層濛濛的微雨,把山中的樹林,遮得同水墨畫一樣;那清澈的梵音,對我似乎有一種甦醒的力量,彷彿催促我--一個過去應無所歸依的人,選擇踏上這一條參佛新路,精進向前。

雨後,樹的光青碧綠,疏疏密密,映在山中,充滿了凝靜,超逸與莊嚴;一切讚美的言詞、文字都喪失了,幾乎美到頂點。在晨曦中,會飄飄然的忘去了人世的思慮;就連素齋飯,每嚐一口都會有特異的感動。

在一連串精彩演說之後,全場以起立方式熱烈地歡迎星雲大師。他的演說,表現出追求和諧社會和嚮往族群共榮的願望。作為一個佛光山的領導者,更多的是表露出對生活的智慧與生命的開悟。

元月二十七日,早課時,聽著了朝山者的梵音,那鼓聲、鐘聲……緩緩地迴盪在金漆的大雄寶殿裏,剎那間,在大佛的眉宇凝視下,有如生命中的痛苦汙濁與沉渣,都隨之淨化了,在心靈裡……在我不經意的溼了眼眶裡,這一瞬間的顯示,是緣份嗎?是佛的感召嗎?而所覺悟裡流出的欣喜之淚,在莊嚴的靜定中,終消失了。

星雲大師很儒雅,有圓圓的臉,笑瞇瞇的嘴角,像古書上畫的彌勒佛一般。可是,他說起話來,也十分幽默的,細小的眼裡,眸子放出晶瑩的光。坐在第二排靠走道位子的我,正是視野上瞻仰大師最好的地方。

他說起話來不急不緩,有段話特別印象深刻,他認為天堂和地獄都在人間,善惡必定有標準,又說,宗教是教育,應傳教,而不是「慈善團體」,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跨國公司」。他勸告「戒是心的清淨」,吃素食是為健康、生態、保育,也較有耐力。

我還想憑著自己的感覺來談談大師。

大師的寬容一向是有口皆碑的。那麼,我是喜歡大師的嗎?是的,是的。因緣而獲得大師親自摸彩所贈與我的《往事百語》,愛讀他充滿著感動、生活寫實的《有情有義》,愛讀他單槍匹馬的環島佈教的果決及面對問題不怕退縮的《永不退票》,愛讀他「難遭難遇」,憑著愈挫愈勇的精神的《心甘情願》,愛讀他一生為弘揚佛法所付出的忍耐的《皆大歡喜》,愛讀他對台灣這土地愛得深沉的《老二哲學》,也愛他的「疾病就是良藥」、「殘缺就是美」等智慧小語的《一半一半》。

我從《往事百語》裡接觸到作為一個大師一生的心血,一生的情感世界;而今我終於見到他的慈顏,才知道他為什麼要愛台灣,我的想法是,因為:

他的一生

不論挫折還是成功

不管幸福或不幸

只要他還存在

就一直努力追求希望

追求光明

他生存的力量來自信仰,從佛教的精義中,也不斷地努力播送溫暖、帶給社會光亮,又常以本身的磨難身教言教,終能成就佛光山的人與事方面一點一滴的收穫,使人領悟到人生:

有理想,才有實踐

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

只要作個「永不退票」的人

能不顧一切困難,勇往以赴

然而,盡管他一生的波折不斷,他的天性是開朗的,迄今雖已年逾八十,卻仍像巨石一般屹立著,守護著山,因為他相信:

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有佛法,就有辦法

他用感性語調,寫出許多生活小語,每句話都充滿智慧;無論他規勸的是好人還是受刑犯,都充滿對每一生命的熱忱與希望。對宗教,他以自己的專長從各種不同的努力與思慮,來提升人的性靈--他的確符合了辦好興學的理想與關懷社會的目標的逐步實現。

尋找宗教自由的願力,在民主國家是應有的權力。為佛光山的開拓,大師展現了他擁有的膽氣與智慧,歷經多次的危機處理與奔波;而這六冊的內容,正是抒發大師深藏內心的感受與回憶。

在佛的面前,大師似乎有的是力量。在《往事百語》裡,也曾略提到對過去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理想的奮鬥;就在這種精神支配下,他從十二歲受戒出家開始,在一個不平凡的經歷與成長,終能一心不亂,最後衍生出許多生活智慧與哲理。他一生的寫照,在許多的著作中所紀錄的,無疑也是對佛教傳播的一大助力,也常牽動著讀者的心弦。

大師的文學自然也受到佛學的薰陶,繼後,他又從台灣將佛教推廣到世界各地成立上千個分會,創出一個佛教教育推廣與交流的最大空間,從佛教的寶典中汲取著精華,陶冶出大師今日的風範。

我不得不佩服大師的才情之外的一種勇敢與豪氣。

戒是不要陷入無明,

要捨棄貪瞋癡念;

定是不讓心靈沉淪,

以達到萬緣放下;

慧是從清淨中滋生,

將意識轉成智慧。

自幼生長在基督家庭的我,對佛教的信仰更多了一份好奇的心;在修行三日後,因為大師高超和諧的人格,開發我原來閉塞的心靈泉源。在大師面前,我感到一種非凡的氣度,驅動著我深入地思索,而逐漸體會出佛教思想內涵和感動人心的力量,也逐漸喚醒了我沉睡的靈性所在,發現到參佛時的驚喜和歡愉的心。

這一切的改變,是因為佛教的淨化而得到精神的提昇,壓抑的心靈得到開展;因而轉化為一個拓新的理念。原來,覺悟是無明的驅散;遠離不安,心才能適意。要時常觀照我們的心,而學佛即是學智慧。但願有朝一日,能繼續追尋大師的腳步,為佛教的教義與宣傳多盡一分心力;勤作佛事,多存善念。

歸途下山時,沿路一搭一搭的金光閃爍,陽光好像一抹黃金,很驕傲地塗滿了佛光山的寺廟尖端。

我只是欣喜地邁步向前--向前--佛光山的夜霧、細雨,不染雜塵的大雄寶殿、雲居樓的三日行居,大師的笑顏……都將放在我的心底,盼夢裡飛回!



*****************************
.....(因字模糊 /重貼)





古塵試讀:
●我現在就讀的南華大學聽說早期也是佛光山星雲大師贊助的。難怪學校的學生看起來都很慈祥的樣子圖檔
●宗教的好處是讓人心找到依靠,找到依靠我們才有氣力繼續走這趟冒險兼感性之旅。
●屬於我的依靠就是「自然」。

古塵問好
很好
看來
已經找到志同道合的詩友了
大自然是
撫慰心靈最好的
良方
^^
能在年輕時
就與佛有緣
你也算是有福報之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