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與我 相遇在中華卡通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看到蔡志忠的漫畫,不由得回想到同在中華卡通於南港成福路的一段日子。

他的漫畫手法在幾十年前就是這樣的調調了,卡通的繪製也是同樣風格,這是真正的「一路始終如一」,難得讀者也不離不棄,一直喜愛與捧場。
那時的卡通繪製屬初創期,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從腳本到分鏡到原畫、動畫、描線、上色,背景畫家等等,可謂各路人才濟濟一堂,全盛時期大概有二三十人之多。
蔡志忠給我的印象是一頭「飄逸」的長髮配一張瘦削的臉,一個尼龍製的青藍色「乞食袋」--那時候最流行最簡單的隨身袋--,不疾不徐的步伐,不疾不徐的輕聲細語。一切和現在毫無不同。

他在漫畫上的技巧,用在動畫上顯然毫無適應的問題,並且更讓人開眼界。大家如果有點動畫的認識便知道「原畫」是什麼 意思。沒有原畫,動畫家便沒了依據,便無法掌握人物的連續動作之分割畫面,速度的間隔也無從掌握。但蔡志忠就有辦法省卻原畫這一關,提筆就畫,張數乘以時間大概都在預期內,然後描線、上色、拍攝成影片,一氣呵成絕不拖泥帶水。他的原畫是要交給我們動畫人員「代工」時才不得不畫畫的。(前提是畫他自己原創的人物)。

另有一件逸聞是當年華視招考某種人才時,規定要藝專等相關科系畢業。他是唯一的異類,依規定不能報考,但他以一本己的畫冊請求當准考證入內考試,居然獲准了。結果--只錄取一人,就是他。對他、對其他正規教育出來的人才而言,真太不可思議了。

他不是公司的成員,但關係則很密切,因為公司有所有一切他要的東西,換句話說:他就是公司的客戶,以替他待工獲取利潤。彼此魚幫水水幫魚的也相處愉快。另一個重要的;與他關係頗密切的地方,似乎是忠孝東路某處的「光啟社」地下室,有專拍動畫的攝影機。就一般三分鐘的短片往往從下午拍到次日凌晨,又是賽璐璐又是背景,有時兩張有時三張疊著拍,在台上一張張的更換,頭頂的按鈕一次次的按,其長時間一再重複的動作,枯燥又疲倦且痛苦萬分。記得好像只有華視才委託他畫短片,而他只有偶爾來探班,交代一些西,熬夜拍片好像沒有過。

那時候正在如火如荼的,製作自稱是「中國」首支的卡通長片『封神榜』,老闆是以「中國文字演變」而獲獎的十大傑出青年鄧有立。可惜因為財務拮据,鄧有立以香港出資人的錢買的動畫材料,把製作團隊抽調出來私自接畫其他廣告短片以挹注開銷,結果原本要求嚴格期待且深的第一支處女作變成「會動就好」的爛片,在試映時真是既欣喜又難堪,看到自己的名字躍然列於正式電影院的大銀幕上,而作品是不任卒賭,箇中滋味真難以形容。那時我才十八歲左右。
想要矇混過關是不可能的,要上演於大眾面前是不可能的,結果「封神榜」由香港南海影業公司攜港再重新修補、等容、補妝重拍,至於有無正式上映似乎也成了謎。因為負責人的短視也好、無奈也好,公司更加難以振作,薪水無著又逢兵單來,我也只有離開了,否則人生命運可能就大不同了。

在我離開中華卡通時(已遷永吉路),蔡志忠已經很少出現了,如今說他聞名全球應不算誇大,在下區區卻以識得此聞人而津津樂道之,想來也算得上志小如豆了,哈哈!

古塵試讀:
●聽說台灣的動畫製作很受矚目,可惜動、漫畫的畫風還是比不上日本來的豐富。
●這是台灣能發展的資源,我們的動畫人才是很優秀的,加上之前陶大偉先生的努力推動,相信將來會打出一片天的。

古塵問好

Re:

古塵 寫:古塵試讀:
●聽說台灣的動畫製作很受矚目,可惜動、漫畫的畫風還是比不上日本來的豐富。
●這是台灣能發展的資源,我們的動畫人才是很優秀的,加上之前陶大偉先生的努力推動,相信將來會打出一片天的。

古塵問好
畫卡通是當兵前的事,星散後,有人加入其他代工日本卡通的陣營去,記得其中一家叫做「大自然」,但是普通畫匠待遇比工人高不了多少
只是感覺上較優越而已。我當兵三年退役後,更不復熱心與夢想,到不知陶大偉也與動畫有關,可見陌生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