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馬吳山感而慨
王水寶 韓建忠
我是杭州人,在外省工作。再度登臨杭州吳山,已是40多年後的桂花飄香時節。吳山居於杭州城中,西湖的東南之濱。因春秋時,此地屬吳之南,故名吳山;吳山又名胥山,因伍子胥以忠諫死,杭州人為紀念這位忠義之士,在山上修了伍子胥的祠廟,故又稱胥山;又因吳山多城隍廟,亦稱城隍山。杭州本地人習慣稱吳山為城隍山。
南宋偏安時期,吳山腳下是南宋的皇城根兒,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為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地區,紙醉金迷,紅燈酒綠。柳耆卿曾作《望海潮》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極贊杭州人物之康阜、湖山之壯美。尤其是詞中有“三秋桂枝,十裏荷花”之句,金主完顏良聞之,對西湖垂涎三尺,遂起投鞭渡江之想,便命畫工潛入臨安(今杭州),圖西湖,並繪完顏良像策馬吳山之巔,上題:“萬里車書盍會同,江南登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後,虜騎百萬,滾滾南下……
上得山來,只見晨練的、聊天的、溜狗的、跳舞的……紅男綠女,熙熙攘攘。還有那座座鋼筋混凝土的樓房……全不是我當年上山看到的靜悄悄、香嫋嫋、自然、清幽的城隍山,感到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感,心胸悶悶的,是那樣的沉甸甸。
我讀初中、高中時的學校,離城隍山不遠,課餘時喜歡爬城隍山,上山后總喜歡先去“12生肖石”處尋找自己的屬相,還有是去看那像瓢羹似的“瓢羹石”。而如今呢,它們雖依然猶在,但好像失去了往日的生氣,上山的人很少觀望,甚至連瞧也不瞧一眼。
還記得,當年山上廟宇甚多,有東嶽、太歲、關帝、藥王、魯班、火神、白衣、財神、府城隍、雷祖等廟,香火極盛。記得有一座廟裏,有個閻王殿,頭戴高帽、舌頭伸得長長的白和尚、黑和尚和牛頭馬面站立兩旁,陰森森的,我們都不敢進去。由於廟多,廟裏菩薩的生日就多,每當春節廟會或菩薩生日,那就熱鬧非凡,江湖遊藝,百戲俱陳。有耍猴戲的、有賣梨膏糖的、有看相測字的、有賣香燭的、有拱手賣藝的,還有在茶樓說大書的、唱戲的。至於小商小販,更是熙來攘往,川流不息。那咣咣的鑼聲、韻味十足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刹時鬧猛。
杭州人有句俗語:“城隍山上看火燒”,是說吳山居杭州城中,站立山巔瞻望,整座杭城盡收眼底,看得清清楚楚。其實,立馬吳山,左可看錢江帆影,大江東去;右可觀西湖扁舟,隨波蕩漾。真是左右皆景,美不勝收。清康熙皇帝對此美景,以“吳山大觀”,列為西湖勝景。並賦詩道:“左控長江右控湖,萬家煙火接康衢。偶來絕頂憑虛望,似向雲霄展畫圖。”這就是吳山的美,也是吳山的寫照。還記得每當二月天氣,風和日麗,邀上幾個同學上山放風箏,一邊放,一邊還吆喝著“鷂兒鷂兒放得高,回家吃年糕”的兒歌,其樂融融,至今未忘……
踏著熟悉而又陌生的台級,聞著濃郁的桂花香氣,我慢步從城隍山拾級而下,回頭望望這擁有盛名的城隍山,不竟想到,今日的城隍山,雖與我記憶中的城隍山大相徑庭,但這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任何事物總不可能一成不變的。當年金主完顏良“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迷夢,不也消失了嗎?而唯有這城隍山,它依然屹立在杭州的鬧市中,依然鑲嵌在杭州市民的心中,依然盤纏在客居異鄉人的腦海中。
王水寶 韓建忠
我是杭州人,在外省工作。再度登臨杭州吳山,已是40多年後的桂花飄香時節。吳山居於杭州城中,西湖的東南之濱。因春秋時,此地屬吳之南,故名吳山;吳山又名胥山,因伍子胥以忠諫死,杭州人為紀念這位忠義之士,在山上修了伍子胥的祠廟,故又稱胥山;又因吳山多城隍廟,亦稱城隍山。杭州本地人習慣稱吳山為城隍山。
南宋偏安時期,吳山腳下是南宋的皇城根兒,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為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地區,紙醉金迷,紅燈酒綠。柳耆卿曾作《望海潮》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極贊杭州人物之康阜、湖山之壯美。尤其是詞中有“三秋桂枝,十裏荷花”之句,金主完顏良聞之,對西湖垂涎三尺,遂起投鞭渡江之想,便命畫工潛入臨安(今杭州),圖西湖,並繪完顏良像策馬吳山之巔,上題:“萬里車書盍會同,江南登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後,虜騎百萬,滾滾南下……
上得山來,只見晨練的、聊天的、溜狗的、跳舞的……紅男綠女,熙熙攘攘。還有那座座鋼筋混凝土的樓房……全不是我當年上山看到的靜悄悄、香嫋嫋、自然、清幽的城隍山,感到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感,心胸悶悶的,是那樣的沉甸甸。
我讀初中、高中時的學校,離城隍山不遠,課餘時喜歡爬城隍山,上山后總喜歡先去“12生肖石”處尋找自己的屬相,還有是去看那像瓢羹似的“瓢羹石”。而如今呢,它們雖依然猶在,但好像失去了往日的生氣,上山的人很少觀望,甚至連瞧也不瞧一眼。
還記得,當年山上廟宇甚多,有東嶽、太歲、關帝、藥王、魯班、火神、白衣、財神、府城隍、雷祖等廟,香火極盛。記得有一座廟裏,有個閻王殿,頭戴高帽、舌頭伸得長長的白和尚、黑和尚和牛頭馬面站立兩旁,陰森森的,我們都不敢進去。由於廟多,廟裏菩薩的生日就多,每當春節廟會或菩薩生日,那就熱鬧非凡,江湖遊藝,百戲俱陳。有耍猴戲的、有賣梨膏糖的、有看相測字的、有賣香燭的、有拱手賣藝的,還有在茶樓說大書的、唱戲的。至於小商小販,更是熙來攘往,川流不息。那咣咣的鑼聲、韻味十足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刹時鬧猛。
杭州人有句俗語:“城隍山上看火燒”,是說吳山居杭州城中,站立山巔瞻望,整座杭城盡收眼底,看得清清楚楚。其實,立馬吳山,左可看錢江帆影,大江東去;右可觀西湖扁舟,隨波蕩漾。真是左右皆景,美不勝收。清康熙皇帝對此美景,以“吳山大觀”,列為西湖勝景。並賦詩道:“左控長江右控湖,萬家煙火接康衢。偶來絕頂憑虛望,似向雲霄展畫圖。”這就是吳山的美,也是吳山的寫照。還記得每當二月天氣,風和日麗,邀上幾個同學上山放風箏,一邊放,一邊還吆喝著“鷂兒鷂兒放得高,回家吃年糕”的兒歌,其樂融融,至今未忘……
踏著熟悉而又陌生的台級,聞著濃郁的桂花香氣,我慢步從城隍山拾級而下,回頭望望這擁有盛名的城隍山,不竟想到,今日的城隍山,雖與我記憶中的城隍山大相徑庭,但這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任何事物總不可能一成不變的。當年金主完顏良“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迷夢,不也消失了嗎?而唯有這城隍山,它依然屹立在杭州的鬧市中,依然鑲嵌在杭州市民的心中,依然盤纏在客居異鄉人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