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不休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祖母去世那年我13歲,如今歲月又過去了32年,祖母留給我的印記和情感非但沒有絲毫消減,而且愈久彌清愈久彌濃,這不僅緣于祖母在世時她帶給我了13年血濃於水的親情,也緣於她去世後這32年我帶給她的註定永遠也化不開的綿綿思念。
  上世紀三十年代,祖母生下了我的父親,那時的她該是幸福的,幸福得就像普天下所有的母親為實現了自己作為女人的一次最原始的付出和收穫而心旌搖曳,特別是由祖母和父親在一起的早年照片得知,幼小時天資聰慧的父親一定也是帶給祖母了無限欣慰和驕傲的,可在我父親剛滿四歲那年,隨著我祖父的不幸亡故,祖母的一生好像由此也便跌入了生活的深淵。
  你想啊,處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孤兒寡母能有什麼地位,在那種男尊女卑的社會現 實中,祖母會付出多少常人難以估量的生存代價啊!而解放後,我家雖因相對貧困成為我祖父那輩四大家庭中唯一沒有被劃為地主富農成分的一家,但一頂中農的帽子也是讓祖母一個婦道之人簡直戴了大半生啊!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生人的我,記事時就一直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當時可能是子女多的原因,母親隨在外工作的父親去城裏暫住時,偏把我留在了鄉下,留在了祖母身邊,猶似一隻遭母親遺棄的羔羊,望著遠去的母親無奈而茫然,正是這分說也說不清楚的命運安排,卻改變了我一生的千愁百感與情牽意連。其實那段歲月倒並沒有給我留下多少灰色的記憶,因為我清楚地記得,等母親再回家鄉居住時,已經八歲的我也是雀躍著和村上的其他小夥伴一同興高采烈地迎接母親到村外的,只覺得那是很有趣的事情,那時的我心中還不懂得什麼叫失落與淒怨。而真正讓我記住了祖母,永遠銘記了祖母的養育之恩,並由此改變了我的心志,是母親回家後讓我依舊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直至祖母仙逝,那雖是只有五年光景的平常歲月,可因為那時的我好像已從少不經事的孩童成長為懂得思考的少年,已年逾花甲的祖母其酸甜苦辣是那麼清晰地映現並烙印在了我的腦海裏,使我的心靈軌跡有了成熟的思維趨向和定位。
  當時祖母雖已是六十開外的老人了,但她每天總是閒不住,不但要幫著我母親料理家務,而且還一直參加著生產隊上的勞動,就連推水車澆地一類的體力活祖母也是參加了的,她推水車時小腳快步挪動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夏日之時的中午,常見祖母汗流浹背地在煙霧繚繞的灶間給我們煮麵條,祖母邊燒火邊準備涼麵條的水,灶上灶下忙個不停,她那瘦削的臉頰上汗水和著灰塵,花白的頭髮經煙薰火燎更加枯敗而淩亂,一條沒了模樣的毛巾搭在脖子上,那情形簡直定格了祖母留在我心目中的所有印記。只惜那時的我還不懂得更多,並沒有去替祖母分擔些許的辛勞,但那時的我卻知道我和祖母的心已緊緊連在一起了。
  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吃燒雞的情形,當時父親給祖母買回來一隻燒雞,祖母把它藏在了炕席後面,等我放學回了家,她神秘兮兮地給了我火柴盒那麼大的一塊,粉紅色的肌肉絲絲縷縷,含在口中芳香四溢,我捨不得吃,還拿出去向小夥伴們炫耀,那分興奮和甜蜜簡直無與倫比,那可是在那極端貧困的年代留給我的最幸福的事情了。因為在那樣的窮苦歲月裏,家家能吃上高粱餅子、地瓜幹就很不錯了,我就曾為吃不下棉籽皮窩窩而流過淚,以至那年父親從外地帶回家半塊用作肥料的花生餅,竟成了多日裏全家最奢侈的上等食物。
  每晚一直和祖母睡在一起的我,已記不清祖母曾給我講過什麼故事,只記得每晚睡在祖母的身邊心裏無比的踏實,睡得特別的香甜,絕不擔心會有絲毫的驚嚇或不安,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我和祖母睡在連著鍋灶的土炕上,青底白花的粗布被子厚厚地蓋在我和祖母的身上,我蜷縮在祖母溫暖的懷中,任憑頭上方的小花貓投來羡慕和嫉妒的目光。有年春節前夕,祖母和母親起早蒸饅頭——其實是以高粱為主的發麵麵食,我要小解,便爬出被窩懵懵懂懂地閉著眼把炕頭上的一個面盆當作了便盆,母親斥責我,祖母卻說小孩子的尿是瓷尿,吉利,這是讓我一生想來心靈都為之震顫的事情。
  不幸的是一直瘦弱單薄的祖母卻莫名其妙地得了高血壓病,有幾次病情厲害時都是臥床不起,及至後來渾身疼痛,特別是在夏季之時,看著祖母無助地躺在病炕上病魔纏身的樣子,我的心情更是無比的難過,而我能做的只是不停地給祖母扇扇子驅熱,抑或給祖母捶背捏腿,再就是用我充滿無限愛意的眼神給祖母以心靈的慰藉,增強她抗爭病魔的力量。我想不出祖母每次犯病時側身蜷縮在病炕上的她,是否會為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遇而心酸感慨,是否會為自己在苦難中把唯一的兒子養大成人並成家立業而心生安慰和自豪,但我知道躺在那裏的祖母總是默默地看著周圍的一切不說話,她是把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深深地埋在了一生滄桑半世磨難的心中。
  說來無法相信,在祖母最後一次病發時,父親特意請了假在家陪護祖母,本來病情已好轉無礙了,父親想去上班,就在有日清晨父親起早到祖母的房間給祖母請辭,等父親剛轉身出門,想起身小解的祖母卻將一個躬身的姿勢永遠定格在了那裏,是猝不及防的腦溢血奪取了祖母年僅68歲的生命,那天是舊曆1976年6月26日。
  祖母走時的那天清晨,老天就像溘然而逝的祖母一樣顯得很平靜,沒有一絲風,也沒有一片雲朵,我分明記得等我跑向村東大田裏請村上的赤腳醫生時,圓潤橘紅的太陽正從東方冉冉升起,慈祥地映照在我的臉頰上,快速賓士在熟悉田埂上的我,在心裏一遍遍為祖母祈禱著,希望醫生一定能挽留住她的生命,更希望祖母不會丟下剛剛懂事的我匆忙而去。事後我曾不止一次地想,那天清晨父親無意間去見祖母一面是否是有神靈在安排她們母子見最後一面?那天早晨霞光瑞染的氣象是否在為一個不平常老人的安詳離去而送行?可我覺得祖母一定是還有許許多多的心願盼望實現呢,甚而她還沒有真正享受過一天好日子,她走的又怎能心安無怨呢?特別是她簡直傾注了後半生心血無限關愛了的除兒子外第三代心靈的寄託,她的還不能展開稚嫩的翅膀獨自翱翔的孫兒——我,又怎能會讓她如此淡然地了卻今生今世的牽掛和守望呢?
  祖母還是走了,太多的祈禱沒能讓她醒來,太多的親情沒能挽留住她,當得知祖母永遠走了的時刻,我的腦子裏頓然一片空白,那一日我想了什麼?做了什麼?至今能憶起的只記得當天本來晴空萬里的老天好像也為之感動了,不知在何時竟下了一場大雨,因為等到黃昏之後,按照鄉俗將祖母入棺後抬往村外的祖墳下葬時,走到家北快出村的地方,和父親一同扶棺而行的我好像忽然清醒了,眾人借著煤油提燈摸著黑抬棺的情形,以及棺過之處到處是泥濘和積雨的街道,至今那麼清晰地映現在我的腦海中。
  讓我更為清楚記住的還有等到將祖母的棺放入墓穴待埋時,哭瘋了的父親在泥土堆上匍匐著要爬往墓坑中,我和大哥各自抱著父親的一隻胳膊不鬆開,當時老天又下起了雨,雨水和著淚水,哭聲和著雷聲,那分撕心裂肺,那分肝腸寸斷,那分三代人特殊人生經歷的怨艾情牽,全都在一片孤寂的曠野裏噴湧而出。特別是等聽到父親忽然哭訴起祖父的聲音時,我立時覺得根本對自己的父親沒有記憶的我那可憐的父親,面對因為自己母親去世才得以看到自己親生父親在別一世界模糊棺影的他,實在是已悲痛欲絕痛不欲生了。我和哥哥似乎暫態也受了父親的感染,轉而隨父親一起也一聲奶奶一聲爺爺地哭訴著,直至墳頭漸漸堆築起來,我和父親及家人才在親友的勸慰下一步一回頭踉踉蹌蹌地往回轉,只把我的祖母那麼猝然而又無奈地永遠留在了黑雲密佈的曠野中。
  我從不相信人死後魂靈會永遠活下來的迷信,可我又特別認定有的人去世後,她的魂靈的確會永遠陪伴著你,因為在我至親至愛的祖母去世後的漫長歲月裏,我始終確信祖母的魂靈一直陪伴在我的左右,特別是在我成長過程的每一次關鍵時期,仁慈的祖母總會及時地給我以智慧,給我以力量,好像在冥冥之中她一直在關注著我的成長,並時時護佑我諸事如意心想事成,從中使我真切體會到了祖母賜予我的某種神靈般的精神寄託和洞然徹悟,使我的命運之船時常會一帆風順抑或絕處逢生。
  其實祖母在我心靈深處真正生根發芽的時日,更多的正是在她去世之後才開始的,好像隨著我的年齡的增長,祖母的一切簡直神奇般地更加真切地融入了我的歲月長河,也好像給了我無限關愛的祖母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讓我永遠記住了她,讓我為她的過早離去而終生悔恨自己的不孝——我還沒有為祖母盡絲毫的孝道啊!正是在我一步步長大成人,也像父親一樣走上公職道路並成就了一番事業之時,我好像才開始真正讀懂了祖母作為一個鄉下弱女子並不平凡的一生,她那不甘低頭的傲骨,她那百折不撓的倔強,以一種豐滿的立體形象那麼真切地顯現在我的面前,而且這分遲來的感悟讓我甚是為之感慨和驚顫。
  我從父親英俊瀟灑的兵役照片中,讀懂了祖母不甘命運之劫難,她曾把唯一的兒子當作了生命中的最大支柱,她哺育他長大成人,讓他上學、參軍、入黨,直至成為我們村唯一的國家公職人員。我還從祖母一生穿粗布衣服,憑一副單薄瘦弱的腰板,頂住搖搖欲傾家園的堅強裏,讀懂了祖母這個平凡小腳女人一生的坎坷和不屈。
  也是在祖母去世後的歲月裏,父親曾給我講過祖母的家訓,她經常教育父親一定要出人頭地成為有出息之人;母親曾給我述說祖母的勤勞,說她終生閒不住,裏裏外外忙個不停;長我十幾歲的大姐說祖母在文革時因出身不好沒少挨批鬥,多次戴著紙糊的高帽子塗了花臉遊街,但她從沒有屈服過任何一個人;鄰居大娘說祖母一生最疼愛的就是我,疼我疼到骨頭裏;……祖母在世時,我還不能清晰地曉知和明瞭這一切,可等我真正懂得了祖母並徹悟了祖母非凡的一生,除了對祖母的敬意和懷念之外,我實在又不能為祖母盡絲毫的孝心了,這早已成了祖母留在我心中的最大的扣結。
  但我卻相信,祖母在天一定有靈,我的每一分成長都會成為她最大的安慰,他在冥冥中一定會時刻祈願我要像父親那樣一生厚道做人、扎實做事、不驕不枉、出類拔萃,也正是由於時刻有著祖母的不斷警示和矚望,我才時時不忘砥礪自己的意志、檢討自己的功過、加大自己奮進的步伐。而我向祖母能表達的,除了在心中默默地為她祝禱之外,就是做好鄉俗中祭奠之類的事情了。
  說實在的,我是不相信上墳燒紙真的就能使得“活”在陰間的人們有錢花這類迷信說法的,但我又特別的注重這分寄託了生者對死者無限懷念之情的鄉風民俗。為此,我一直把給祖母上墳當作了我一生的大事,每逢祖母的祭日,抑或清明節及十月一,我總會提前給祖母預備好上墳用的足夠的火紙、鞭炮等等,感覺那是我每一年中最需認真去做的重要之事,而且每次上墳的前後,都成了我最集中緬懷祖母養育之恩的特殊日期,就連家人也難以完全理解每次上墳時我總會淚流滿面的內心之痛。
  再就是每年的春節之時,在我們鄉下老家興請“家堂”,意即每年的大年三十中午在家中擺上供桌,豎起供折,開飯前家中男性子孫輩先去村外沖祖墳的方向燒香、磕頭、放鞭炮,而嘴裏念叨著請仙逝的親人都跟隨了回家過年,這叫請“家堂”。這期間家人不得隨意坐供桌旁的椅子,也不得隨意吃供桌上的祭品,還要及時為供桌上的香爐上香。除夕之時,家人要在有供桌的房間為先輩守歲,男人們一般飲酒喝茶,女人們忙於包午夜餃子,而孩子們最喜推牌看春晚什麼的。待到午夜過後,煮出的第一鍋除夕夜餃子要先敬天后敬地,再特意放至供桌上五碗以敬先人,並人人在供桌前向先輩磕過頭後,家人才可去吃,頗為講究。而在第二天的下午,還是家中男性子孫,再在供桌前磕過頭後,便帶了火紙、鞭炮,引領先人們回去,這一次一般是要直接到墳前祭奠的,相當於上墳,那時的鄉村田野就會到處鞭炮四起,營造出一種特殊的年味,這叫送“家堂”。
  父親在世時他就一直把請家堂當作了他的心事——他一定和我一樣心裏也有一種難解的思念之扣,而且每每在年三十中午的家宴上,父親常會提及祖母的事,特別是晚年的他還會為此而眼眶盈淚。後來父親去世了,母親也隨我們來城裏居住了,但每年春節請家堂依舊是家中最重要的事宜,不但程式和場面上同在鄉下時沒有絲毫的消減,而且頗為講究的母親還會將供桌擺得更為豐盛,即使請送家堂時,我和兄長、侄兒他們也是驅車必到鄉下完成的。簡直每一次的請送家堂及除夕守夜都成了我和祖母的一次最直接的表白和親近,特別是看著她留下的送別父親參軍時的照片,那分俊逸和秀美,那分自信和淡然,總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猶如祖母從未離開我們一樣,一種特有的家庭親情氛圍也便幸福在我們的身邊,這該是祖母不但帶給我也帶給家人的最永恆的祝福。
  就這樣,去世了的祖母卻讓魂靈活在了我的心中,時間越久,祖母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愈加的明晰;時間越長,對祖母的思念之情也愈加的深切。歲月流逝,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按照鄉俗在給祖母上三十年大祭時,我特意向家人提出要為祖母立碑,其碑文我是這樣寫的:祖母王氏,坎坷一生,辛酸飽嘗,但其骨傲不屈,心志高遠,其情其德,感天動地,為使後世之人曉之以血脈,動之以親情,特立此碑,以期聚凝心氣,砥礪性情,秉志揚德,光宗耀祖。
  本以為給祖母立碑之後我的心願也便了了,可大姐無意間的一次拉家常,卻讓我的心緒又有了欲罷不能的牽絆。大姐說我父親在世時曾想給我祖母換棺,因為祖母去世時由於家中貧困買不起木棺,當時給祖母用的是水泥棺,由於父親緣于諸多的因由當時只是有了想法還沒來得及實施,可他竟同樣也是得腦溢血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以至給自己留下了一個終生的遺憾。大姐的話立時震動了我的心靈,能給祖母換棺不但是父親的心願,也應該是我的心願啊!自此之後,為讓在天之靈的父親不再為換棺慮念重重,為撫平他生前的心願之憾,也為讓祖母從此像世間之人搬新家遷新居一樣,住上魯西人鄉俗中看重的木棺,給祖母換棺的思慮便成了我的又一心事,感覺就像兩代人的心願,三代人的親情,因換棺之事再次超越時空之限緊密地交融在一起。
  今年的初春,懷揣給祖母換棺心事的我一直在盤算著如何向家人提起,畢竟這是全家人的大事,還需征得家人的同意和支持。正在我顧慮無解之時,家中最小的四弟竟天意般找到我,說是緣于一風水先生的建議,應該遷一下祖墳,問我的意見,雖說我也知道這其中並無多少科學道理,多半是為了安慰生者的心志,但我想這和給祖母換棺的道理是一致的,也是有著諸多的內在辯證道理的,我當然會高興四弟的提議,因為一般情況下遷墳就意味著要換棺,這正契合了我要給祖母換棺的念緒。
  遷墳動土在鄉下不是小事,一般還要和族中長者商議定奪,並要請風水先生選址擇日,經過我和兄長的多日忙活,最後確定在清明節前一天偎林拔穴,也就是在靠近原墳的附近選址遷墳。這期間諸多的準備工作不計其數,虛的實的,一切皆按鄉俗規定的去做,全家人全都為此而忙活,母親和大哥掌舵,我和小弟具體操持,中間雖也遇到一些牽扯占地、請幫工等的周折,但最終還是都一一順利克服,單等清明節前一天的到來。
  今年四月三日,這個本來很平常的日子,在我家卻有了別樣的寓意,因為這一天裏它要讓我的親人陰陽兩相見,因為這一天裏它要成全幾代人的心願。一大早,我一家二十幾口帶著遷墳用的各種物品,自縣城早早地來到了鄉下熟悉的祖墳地,前來幫工的鄉鄰也來了四十多人,初春的田野裏蔥綠的麥苗上還頂著晶瑩的露珠,沒有風,沒有雲,一切平靜得極像了祖母去世那天的清晨。放過炮,祭奠過,大家便開始各自忙起來,開新墳坑的,起舊墳的,負責指揮的,忙著做下一步準備的,都像在完成一件十分莊重的神聖之事,我和家人也是心情沉重而又激動地夾雜在中間。
  要遷的墳有兩個,共三口棺,祖父、祖母和父親。父親的墳是和祖母的墳一同起開的,去世已九年的父親其音容笑貌,其當年下葬時的情形,就連當時由我親自買的棺中的陪葬品依舊歷歷在目。而去世已三十二年的祖母,她在棺中的情形會是怎樣呢?這是最讓我心焦關注的,這可是讓我等了三十二年才等來的又見祖母啊!為此,我特意帶了數碼相機,我想用這種特有的形式記錄下祖母在別一世界的曾經和未來。
  父親和祖父原來使用的都是木棺,將屍骨起出後再裝入新棺入殮,好像是鄉間很正常的遷墳程式,我和家人當然是哭聲一片悲天慟地。而當將祖母的水泥棺打開時,在場的人們簡直都傻了,原來由於水泥棺缺少透水性,棺底存有大量的積水,早已化作枯骨的祖母竟是一直浸泡在水中的,且那渾濁的烏水中沉澱了一些雜物,令人不堪忍睹,我的淚暫態便模糊了雙眼。後來我是一直強忍著悲痛跪在祖母的棺前,一邊萬分悲痛地看著鄉親將我祖母的屍骨一一從污水中撿出,一邊抖顫著雙手拍下每一個不願錯過的鏡頭。
  為讓辛勞一生窮苦一生的祖母能在別一世界有所享受,我特意為祖母準備了高檔的被褥和衣服,並為其準備了齊全的日常生活用品,我也知道所有這一切其實只是一分安慰而已,可我覺得只有這樣做了才能對得起我的祖母,也才能對得起自己的靈魂。
  就這樣,在我四十五歲之時,時隔三十二年的祖母終於穿上了我為她親自買來的衣衫,只露出烏色頭骨的她平靜安然地躺在紅豔的棉被下,再也沒有了那分水中飄搖的淒涼。不知怎的,她那烏黑色骷髏的面部與我並無絲毫的恐怖,而且我分明看到已躺在新棺中的祖母正微笑著和我幸福相視,我還能清楚地聽到她像當年摟我睡覺時的喃喃細語聲。我已無法形容在為祖母整理完新棺等待蓋棺時的我有多少淚要流,有多少話要給祖母說,在場的人們好像也理解了我的心情,任憑我俯身在祖母的棺前不去催促我,我急切而鄭重地一次次按動快門,我要讓祖母的安詳和微笑從此定格我的心靈深處。
  寫到這裏,本以為還有諸多的事情未及寫到,住筆抬首之際卻驚覺文章已有了再精到不過的結尾了,好像再寫任何一個字都是多餘,因為為寫這篇文章我已動了好幾個月的心思,而且在我真正動筆來寫時,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簡直每一行每一字都是伴著淚水寫就的,擦淚用的巾紙擺滿了我的案幾,但寫完上面一段時,我的心情卻頓感輕鬆了許多,眼角分明展開了絲絲的微笑,猶似我又了卻了一件久日的心事,讓我為之心滿意足而又幸福滋潤,這不正是祖母帶給我的一種神靈般的別樣啟示嗎?我想,為祖母,也為我自己,我還會不斷因懷念祖母而再生諸多心事的,也還會不斷寫下些許如此的文字聊表一分懷念。



附個人介紹:
劉本科,男,1963年生於戰國齊人魯仲連的故鄉,大專文化,曾任中學語文教師15年,現為鄉政府公務員。
自1987年發表第一首小詩,迄今已出版四種詩文集和一本文論集,已在《鄉鎮論壇》、《農民日報》、《四川政協報》、《國土資源報》、《生活日報》、《齊魯晚報》、《城市信報》、《現代交通報》、《潮州日報》、《作文週刊》、《閱讀與鑒賞》等幾十家報刊雜誌發表詩文上千篇,如今主要從事散文的創作。曾荣获“喜菡”散文大奖

聯繫地址:山東省茌平縣胡屯鄉政府
郵遞區號:252121
電子信箱:lbk1963@163.com
聯繫手機:13287513166
身份證號:372524196304080216

古塵試讀:
●親人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我們的生命因為他們而富有。
●早期的生活非常的艱難,但也造就出許多人的堅毅。
●文中的感情深深的感動我們。
●這也讓我們反省,我們是不是在城市的生活中忽略了對於親人的感受與愛。

古塵問好
延綿不絕,至性至情
一路讀來,哀悽中透著絲絲暖意
這般真誠的懷念
是現代人所不足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