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教學日記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生態教學日記』


  這天,我帶著三位同學抵達「后番仔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這是我每次造訪雙溪必定安排之途程。我帶學生來此參觀生態工法之建構,同時也讓他們能夠親瞧「魚路」是怎樣開闢出來的。我總覺得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時下年輕人的需求。因此,我帶他們到處參觀體驗真實情況,相信這樣不僅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而且也可收到親眼目睹之功效。

  前些時我在另校執教,教務處干涉我的教學方法,說我罔顧學生生命,萬一出錯怎麼辦?意思明白,學校害怕校外教學發生意外。因是之故,趁著暑假我便跳槽,結果學生紛紛轉學到新校。教務主任今日來我家送來新聘書,我避不見面,所以,帶著學生來此進行校外體驗。

  教學園區利用溪石堆疊築堤,又用石塊在溪床上嵌成魚梯,供給溪魚溯流而上,回到牠們出生的地方產卵,以完成傳宗接代之任務。「護溪」在此地不是新政策,源自早時鄉老們已經確實的執行。他們設立了朔望下溪的老規矩,規定每月兩次供人下溪抓魚,每次一天時間。如此規律的開放並嚴格執行,溪魚終於獲得繁衍傳宗的機會。

  我的課程非常僻冷,「植物病蟲害」鮮少人知。話雖如此,每學期選讀學生也有十來名。這個科系涉及動植物生態之研討,許多學生選過一次之後多半會堅持到學分取得才願離開。嬌小玲瓏的阿姍,南部某大學之生物學系高材生。他對植物病蟲害研究甚深,加上她的拍照技術不賴。自從她加入我班之後,簡直就像上帝特派給我的助手,往常我那丟三落四的毛病,現在都已徹底的改善了。

  茍材,人與名字大相逕庭。他對天然生態興趣濃厚,每年的田野調查從未缺席。同學笑他想博分數而選冷門,但經一次深入的會談過後,我才知道他的抱負不簡單。他是田僑仔之子,坐擁華屋洋房還有大片的田產。可是從他穿章打扮上,根本就嗅不到他有錢味。直到畢業聚餐那晚上,我們吃了一頓免費又奢華的晚宴之後,我們才曉得這家聞明四海的餐廳,竟然是他家的產業之一。

  我帶著學生們邊走邊聊,許多之事就這樣流入他們的腦海。一隻草蟬有其生活史,一條蚯蚓也有它的生態特徵。天地萬物,即便您耗費了一輩子也學不完。這群學子各有所長,維護生態之決心更高人一等。

  田羽生,對魚路之建構興趣濃厚,但見他在溪床上上下下研究著魚梯的嵌疊方法,這些知識課本上只有略述,經他親身體驗之後,將來對於自然工法便能善加利用,這也就是我一直堅持校務教學的最大理由了。

  雙溪景色怡人,水路縱橫,地方耆老都說這裡是「山中的威尼斯」。潺潺水聲入耳悅聽,步步山泉嘩啦奔瀉。走進鄉路彷彿走入時光隧道,早已不知今夕何夕矣。午餐時間已到,這群大孩子紛紛找吃的地方。

  走進市區古厝幢幢,沐浴在陽光下顯得斑駁古樸。打鐵店乒砰不休,老教堂福音清唱。而那風光一時的泰和古厝,那家百年歷史的中藥店,在在吐露出它們的歲月和悠閒的過往。我們一行像似一群過境螞蟻,吃的喝的玩的看的一一親嚐。大夥手中的數位相機猛拍不停,看樣子這趟雙溪行的收穫不錯。

  回到我們雇用的小巴,才知司機竟是雙溪的在地人。機會難得怎可讓它溜走,大夥纏著他帶我們深入一遊。就在孩子們的纏鬧下,他帶著大家去看古厝看老餅舖。一條老街歷史從他口中流出,就是一部多采多姿的史書。

  最後他帶我們去看扁樓,此樓扁扁寬只人撐雙手,樓層窄窄三層之高十分搶眼。他原本是糾紛下之建築,沒想到現在已成為雙溪之新地標。臨走之前,有人問起此地之地名為何叫「雙溪」?司機輕鬆得回答說:「因為這裡座落,正好是坪林溪與牡丹溪之交會處嘛!」 【完】

古塵試讀: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最佳典範。
●唯有親身經歷、走過,才能與這樣的環境產生認識與認同,這樣的教學對於學生來說是很實際且實惠的。

古塵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