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鄉關何處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鄉關何處


我姓柴。
打記事起,父親就不斷地告訴我,我所居住的城市不是故鄉,我的故鄉是在河南省周口市的邊緣郊區,一個叫做柴堂村的地方,那裏是我們真正的老家。於是在需要填寫表格的時候,籍貫那一欄我永遠都填上河南周口四個字。爾後,父親回到周口的時候有時也帶著我。每每下了公路,我們父子步行六、七裏地進入那個很大的村莊,我看到路邊的人們遠遠望著父親就打招呼,父親回應著,臉上充滿了笑意。
我知道這個村子對於父親是刻骨銘心的。年輕的他闖蕩到安徽界首安了家,但是他永遠無法忘記他的出生地,就像現在的我,感覺上無法離開界首。下學後我也多次按照父親的指示拜訪故鄉,印象中,除了居住者的口音不同,這個很大的村子跟界首郊區我的姥姥家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嗯,同樣的樹木圍繞著村前村後,都能夠赤腳在地頭溝邊抓蟋蟀、挖蛐蟮,這使我自始至終對這個村子充滿了好感。當我讀了更多的書,對這個世界開始展望的時候,我對自己說:我的故鄉是在柴堂村,那裏是我的夢想之地。
父親是三兄弟,他是老小。我從未見過大伯,他去世的很早。父親在界首立住腳後,常常把二伯接來小住。二伯像父親一樣身材高大,累年在地裏勞作,遠遠比父親強壯。再後來,父親的廠子倒閉了,一年兩三次回柴堂村,就成了父親的大事。我很喜歡這位“二大”(界首土話中對二伯的稱呼),無論是在界首還是在柴堂村,總是圍在他身邊聽他敘話。“二大”說我們柴姓原本不是在柴堂村居住,是在一個說不清的年代,從很遠的地方遷移過來的。當年先祖是三兄弟,在柴堂村落腳之後,害怕村裏人欺生,就分了三姓:邱、柴、吳,各自娶妻生子,繁衍生息,至今在周口這三兄弟的後人都知道邱柴吳三姓是一家。這個奇特的故事勾起了我的好奇,再追問下去,“二大”卻說不清了。“二大”說原本是有族譜的,按字排輩,來龍去脈,一目了然。可是文革期間族譜被毀掉了,只記得看過族譜的老人說,當年這三兄弟的老家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有一棵很大的大槐樹。
大槐樹!
是的,是大槐樹。
我忽然茫然了。“問我家鄉居何處,洪洞縣裏大槐樹;問我家鄉在何方,大槐樹上老鴰窩。”亂讀書的我突然記起了這幾句順口溜,原想從“二大”那裏理順先祖流浪的足跡,卻到這裏斷了蹤跡。熟悉移民史的人都曉得,歷史上有幾次大遷移,洪洞縣都是著名的中轉站,不少背井離鄉的人害怕失去對故鄉的記憶,就把最易記的大槐樹作為故鄉的標記,想來我這邱柴吳三位先祖也是如此。在這三祖之前,他們三兄弟來自何方?那就是永遠的謎了。
歲月流轉,“二大”去世後,過了幾年,父親也去世了。像父親一樣,我每年也去拜訪那個屬於父親的村莊,那裏也有著我的親人,是我不能遺忘的老家。只是多少隔了一輩,走在柴堂村的黃土路上,沒有了父親的村莊我開始感到陌生,雖然那裏的親人熱誠依舊,但我卻覺得似乎沒了根,輕飄飄的。要如何找回這種感覺呢?我不知道,也許有朝一日會去大槐樹那邊看一看吧。
現在,我的兩個女兒也長大了。從我的口中,她們知道那個似乎很遙遠的柴堂村是她們的老家。身為工人的我收入並不高,也很少像父親一樣帶著她們走回去,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越來越高的路費是一種負擔。於是在女兒們的心中,她們的老家應當就是界首了,現在要填寫的那些表格,也很少有籍貫那一項了。事實上在界首長大成人的我,最終只能把界首這個城市作為自己寄託夢想的故鄉。柴堂村還近些,而大槐樹,卻是更遙遠的想像了。
對於記憶中的故鄉,我曾經於茫然中寫下過一首小詩,那時候痛苦而混亂的思維,其實跟現在沒有什麼區別。

心中的悲歌

在我內心的深處
時時鼓蕩著歲月的風
遙遠的山
靈動的水
讓我追尋舊夢而不能自拔
夢中的女子
只一回眸
足已使我心碎

故鄉在哪里
誰可告訴我
故鄉在哪里啊?
塵世中
我們都是流浪的小孩
永遠找不到回家的路

作者:皖界首市委老幹部局 柴進
郵編:236500

家,一個心中的歸宿,不管
人們去到何處,總是無法遠離對家鄉的掛念,
即使,我們只在心底記得有一個家,也足夠了。

問好柴進 8) 祝文安
其實,心在哪裡,家也在哪裡。
關於這個,水泠兒大姐感受最深吧。
父母、孩子、土地,在哪裡生了根,以前的家就只是個"曾經"的家
鄉關何處?在夢中記憶中,也活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