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文題:談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這一篇文章是收錄自貞觀政要卷第一的論君道中。其內容講述的是,身為人君應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古代君主大多在開創功業之時,勵精圖治;但是在功成志得之後,逐漸奢糜。作者即針對這樣的情況,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作者魏徵,在歷史上以「敢於直諫」著稱。甚至在他死後,唐太宗還說了一段話來表示他的重要性:「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其言論見於貞觀政要。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我認為這篇文章,不僅可以用在政治上,甚至連人生的態度也可以做為借鏡。在政治上,我們常說「可以馬上奪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用作戰的方式(騎馬)奪去天下的霸權,卻不能用一樣的做法來治理天下的事物」。奪天下,用兵;治天下,用心。唯有用心治理的天下,才能平和,用威脅、用虛假、用狡詐的手段來豪奪或治理一個國家,一定不會有長久的時候。我們用這樣的觀點看政治,也用這樣的觀點看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現在已經忘記過去奮鬥石的點滴,而沉溺於現今的奢糜,或者說還未從迷惘困惑中找到自己最原本的心。在我們淪陷於美好與困惑的時候,都要時時回想起當初的心酸與快樂,不忘本心,就不會迷失。過去愛,現在依然懷著感恩的心去愛;過去恨,現在就去找尋讓自己拾回愛的力量。

  若是我們都能時時保持反省的心,不管到哪裡都會快樂,不管處於怎樣的環境,我們都有突破的決心,不管遭遇如何艱辛的困難,我們都會有堅持下去的毅力。我以「十思」這樣的精神勉勵我自己,以及我的朋友。

2007.11.05 初筆
這一篇文章啊之前我的老闆曾經要我幫他蒐集資料從現代管理者的角度來談,但是因為我當時要負責整個公司的活動,超大型的活動,因此沒時間幫他整理,所以古塵或許可以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切入,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一篇文章,其實我覺得這一篇文章不管是對君王或對君子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鏡,問好古塵。

謝謝姍薏的分享。

歷史就像一名導師,祂告訴我們許許多多的「道」,可惜,我們卻不斷地在生命中重複前人的遺憾。
書不用讀多,要讀到它的本心才能有所用,所以,我真的認為教育很重要。凡事都要把根扎實了,才能期待它的將來是枝繁葉茂。

這是我喜歡讀古人的作品的原因,比起現代流行的,古文說得更簡單且更見鋒利。
問好姍薏。謝謝分享。祝文安。
唐太宗是「犯過大錯的聖賢之君」,誅殺兄長與太子、逼退父皇,然後才有貞觀之治
,相對於雍正「疑似」竄改遺詔而被後世人大作文章,顯然歷史對這位好皇帝還是滿包容的。
也真巧,衛徵原來也曾「建議」他的主子殺掉李世民的。結果後下手遭殃,太子雖然被除掉,他卻作了皇帝的賢臣。在唐以前,類似這樣的臣子也被後世人譏嘲,而衛徵則留下美名。
所以「治天下」 是一個犯過錯的君或臣努力洗刷污名的機會,老百姓會對仁君賢臣感戴不已,反映的也是現實的切身利益,而非儒家念茲在茲的倫理道德的「原罪」。
只是自身的道德重大瑕疵,縱然他人不說,怕也是不太好受吧?

古塵問好:
1.觀於個人的行為我自己是不太介意的,我在乎的是當中有沒有我要學習的。
2.不以人廢言,或許是這樣的觀念影響著我、提點著我。
3.就像某些運動員或演藝人員私下的生活與螢幕前的模樣相去甚遠,但是,我們依舊藉由他們的演出而得到了生活的娛樂,這樣也就夠了。我是這樣的想法。

謝謝芝言的分享。
古塵祝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