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塵所貼的這篇談朱光潛的文章,應該也是寫作的最高指導與原則,想必沒有人有異議。但到底又是揹著古人「文以載道」的思想前進--雖然孟實先生並不是一個陳陳板板的人。
治學嚴謹固然好,但是學海浩瀚,為文著述也永遠跟不上思想的腳步,如果堅持每一個字都要斟酌再三,生怕有所疏漏或衍生他意,則又未免把文字的份量無限上綱到神話的地步。其實一篇文章動輒以千以萬計,意涵在字裡行間顯現,作者的企圖果真會因為一字之疏而不能傳達嗎?這我只能說「吹毛求疵」用在詩詞創作或規約條則、格言、語錄等等是必要的,用在氾氾文章裡,除非真的有字字珠璣的文章。你以為呢?當然,我還是絕對接受那樣的「原則」的。
又這段;
「這鎔鑄的功夫比經驗更重要千百倍,因為經驗人人都有,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表現它的經驗成為藝術家」。我也有不同的看法。
電影戲劇以及所有的創作皆一樣,甚至個人日記遊記,往往我們被吸引、被感動的不在於所謂的「鎔鑄功夫」,而是純樸的、真實的、故事性的,或者新鮮的、奇特的、
聳動的……那怕是來自於用字措辭都不能達意的小孩子、鄉巴野人,或初生之犢,卻
無礙於藝術性,因為能感動人。
如同我一再舉例的「英雄」的唯美表達與極大場面的鋪排營造絕對勝過「臥虎藏龍」好幾倍(後來的幾部大戲亦然),但是堆砌、鎔鑄的美學卻無靈魂的注入,也即所謂的「經驗」不符人性的期待,則再偉大的包裝也罔然。我因慕名買下該片,卻先後兩次都無法看完全片,反而「臥虎藏龍」則感動了我好幾回。(這裡個人好惡還請不認同者諒解)相對於張藝謀之前的「活著」,其扣人心弦,令人欷噓不已之處,理由也是「經驗」~劇中人物的際遇絕對勝過鎔鑄的功力。
以上對文學前輩這不甚恭敬的各人看法,只是一種向權威、向典型、向制式思想的反省而已。如同當今佛、道、基督教等背離原始教義何止千里,有那一個信徒能夠、膽敢在研讀、恪守教義的同時,也有一點點異聲?沒有一種思想或理論是重要到必須完全接受 、遵守的。相對而言,質疑、挑戰也不必一定要有相等身份與成就方可提出,這只是我的觀念。不敬之言還請包涵。
治學嚴謹固然好,但是學海浩瀚,為文著述也永遠跟不上思想的腳步,如果堅持每一個字都要斟酌再三,生怕有所疏漏或衍生他意,則又未免把文字的份量無限上綱到神話的地步。其實一篇文章動輒以千以萬計,意涵在字裡行間顯現,作者的企圖果真會因為一字之疏而不能傳達嗎?這我只能說「吹毛求疵」用在詩詞創作或規約條則、格言、語錄等等是必要的,用在氾氾文章裡,除非真的有字字珠璣的文章。你以為呢?當然,我還是絕對接受那樣的「原則」的。
又這段;
「這鎔鑄的功夫比經驗更重要千百倍,因為經驗人人都有,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表現它的經驗成為藝術家」。我也有不同的看法。
電影戲劇以及所有的創作皆一樣,甚至個人日記遊記,往往我們被吸引、被感動的不在於所謂的「鎔鑄功夫」,而是純樸的、真實的、故事性的,或者新鮮的、奇特的、
聳動的……那怕是來自於用字措辭都不能達意的小孩子、鄉巴野人,或初生之犢,卻
無礙於藝術性,因為能感動人。
如同我一再舉例的「英雄」的唯美表達與極大場面的鋪排營造絕對勝過「臥虎藏龍」好幾倍(後來的幾部大戲亦然),但是堆砌、鎔鑄的美學卻無靈魂的注入,也即所謂的「經驗」不符人性的期待,則再偉大的包裝也罔然。我因慕名買下該片,卻先後兩次都無法看完全片,反而「臥虎藏龍」則感動了我好幾回。(這裡個人好惡還請不認同者諒解)相對於張藝謀之前的「活著」,其扣人心弦,令人欷噓不已之處,理由也是「經驗」~劇中人物的際遇絕對勝過鎔鑄的功力。
以上對文學前輩這不甚恭敬的各人看法,只是一種向權威、向典型、向制式思想的反省而已。如同當今佛、道、基督教等背離原始教義何止千里,有那一個信徒能夠、膽敢在研讀、恪守教義的同時,也有一點點異聲?沒有一種思想或理論是重要到必須完全接受 、遵守的。相對而言,質疑、挑戰也不必一定要有相等身份與成就方可提出,這只是我的觀念。不敬之言還請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