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談文學的朱光潛

  朱光潛,筆名孟實,生於1897年,卒於1986年,安徽桐城縣人。朱是畢生提倡美學,不遺餘力,而其目的,在於追求人生的美化。其著作有《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談修養》、《談文學》、《詩論》、《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等。

  在這本《談文學》的書裏,我們可以見到作者論述美學的觀念,以及創作者為文的基礎功夫。其中,我最感到興趣的是他對於創作所下的基本功,是講求紮實的,惟有紮實求穩的態度,才能循序漸進的發揮自身的潛力,以及獲得突破界限的實力。對於文學的修養,與對於美學的堅持,從作者的口中娓娓敘述,我們可以得到更實在的應用文學面觀。

  「情是自然,融情於思,達之於詞,才是文學的藝術。在文學的藝術中,情感需經過意象化和文詞化,能算得到表現」;「一個作家如果信賴他的生糙的情感,讓它『自然流露』,結果會像一個掘石匠而不能像一個雕刻家」;「在沉靜中加過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觀的感觸變成客觀的觀照對象,才能受思想的洗鍊與潤色,思想才能為依稀附約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個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人生經驗如果要形成藝術作品,必經心靈鎔鑄。從藝術觀點看,這鎔鑄的功夫比經驗更重要千百倍,因為經驗人人都有,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表現它的經驗成為藝術家」。由此可知,冶煉一段文句、針織一篇文章,是需要下多少的功夫,而這並非全由「心」的單向直通,而是「心靈」與「意識」計畫性的整合,再藉由手筆流淌而出。

  在〈咬文嚼字〉篇中,我們可以見到文人寫作時嚴謹的態度與講究,光是一個字的取捨差別,就決定了一篇文的方向和情感流露的深淺。因此他說:「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又說:「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鍊。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再說:「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

  我們為學作學問,應該都要時時反省自己,看看是不是有所遺漏的,看看是不是有所缺失而待補足。我們承接起先人的智慧,是為融合於我們的生活與心靈。我希望自己能這樣不斷地學習,也不斷地上進。心再細膩一點、眼界再寬廣一些,手筆再巧一點,這就是我正在學習的目標。從這書裏,我吃到了豐富的餡料,謝謝孟實先生。

2007.10.31 初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