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現時唯一的固定自營劍道場,就是位於番禺海龍灣桔樹村廣州劍道運動中心,即是廣州修道館之自置道場。這裡乃旅居南方的台灣劍道七段魏芳彬先生,他這十年來在廣州地區推廣劍道的一個驕人成果。

劍道中心之落成,好如昔日耶穌會教士或弘佛法僧侶之無私付出和因緣,時機一到便會出現眾信來籌建教堂或者寺院成聚落之點。今經多年在聚集了劍眾後,心誠則靈,便出現第一所中國南方固定專門劍道而設之道場。

臨河之道場環境清幽,河對岸便是大石鎮,河道偶有運沙船往來,卟卟馬達聲中遊遊而過,訓練場外之河堤式花園亦是中心之自用地方,練習後圍在河堤花園樹下飲啤酒,實在爽!此棵細葉榕盛長於中國南方,現在此成為魏先生至愛,地靈出大樹,可見這地方有點仙氣,合乎修行之場所是也。

聞道場前身乃一所餐廳,賣鄉村菜餚為主,但路口已經有一間相若的,便守不下去,劍眾便頂手取之改建一番。現在主堂之地板可算是不俗之含彈性多層地板,亦花弄了不少金錢和曾面對不少困擾,現在終於穩定下來。見學員自發抹地板,場面隱隱散發出修行的味道,抹地磨心去慢,不是自家道場便難以體會這個收拾入門功夫和精神,更煌論神聖修行之所了,外界劍道會多租場館訓練便全無歸屬感,場地是任人踐踏之所而已。

一星期4回訓練,確實能強化劍手相當有效,亦是有賴先生和前輩、先進們之勞力和財力付出,各位劍手其實在沾福,付出的實在難以跟前輩付出的成比例。

劍手勤練,打出成績,先生會當然欣慰,但可能更多人透過劍道洗煉,成堂正君子,行諸社會,這種人格上之劍道精神教育,能廣傳及至一劍興國,這更可能是先生心底中之原動力理念。

有教無類,廣傳普及,這個路程令我記得十年前左右的 魏先生在天河一體育學院場館展示開劍道班的情況,那個場館地無一塊無塵板,我們拖抹出來的布是黑色的,圍觀學生什眾,但真是當年一直留下的可無一人,這就是廣州劍道之萌芽時代,魏先生當年一直堅持著,迄今終得成一果,吾等曾有宿緣後輩亦替先生高興。

星期日早上習後,先生領眾赴路口酒家大吃一頓,我攜來一支大清酒『新政』便被喝掉,新場勵政,乃取其意,酒真正亦日本秋田名酒,剛好道場看門大哥便是一只巨黑白秋犬,真是巧合。敬敬酒,吹吹水,一大瓶酒皆赴醉談席者肚子中,原來習劍道是飲酒之最佳藉口,真的是 ~ >_< 汗!席間悉先生已榮升爺爺,哇!我立即記起十年前在台北見那青春期兒子之模樣,亦已經大學畢業,時間就是如此如一陣風,我們輩份便一下子老起來,人生舞台亦快是我輩開始踏上謝幕台階了。

酒酣耳熱後,我耳際響起起紐約劍禪道場 創辦人 蛯原先生youtube上之一些說話:
"......我的先生(老師),這裡知道他的只有五人......"
"......這個道場會由一個又一個我的學生延續下去......"

魏先生的先生(老師)是台北修道館的 吳金璞先生,這個道場知道他或者見過他的,可能我是有幸其中一人,這可能就是劍道人生之感受共嗚吧。

離去前,我佇立在道場外泥路上,看到道場細葉榕樹下之河道下,一艘作業船在卟卟馬達聲中經過細葉榕樹向濛濛煙霞的未知方向駛去……




後記:
廣東白話素來有一稱呼名詞〝教書先生〞,不喜歡稱老師,其實日本人亦愛使用〝先生〞(sensei),給有社會貢獻人士的一個尊稱,無分男女。昔日中國人亦有如此,例如 孫中山先生、宋慶齡先生、梁啟超先生......往昔多不勝數。
吾自幼在濠江接受慣用先生叫老師,這是嶺南遺風,澳門可能仍然使用,吾心中有點頑固在保留嶺南傳統,故至今難以改口叫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