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80後作家拜師余光中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尊敬的余光中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來自沙汀故鄉——綿陽的二十歲青年廖宇靖。
  我出生在中國西部一個普通的鐵路世家,我從小酷愛文學,五歲熟讀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七歲時第一次接觸到您的詩歌《鄉愁》。我還記得第一次朗誦完《鄉愁》後,口中情不自禁的念道: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我十六歲時,出版了首部校園小說《邊緣》,隨後出版了長篇小說《你的微笑》《單人床》《談中國的微型詩》等。雖然出版作品眾多,但都是一些淺水之魚,難以入大海。隨著圖書文化的商業化,我正在慢慢的迷失自己當初的創作方向。我被冠上了80後作家的光環,但是我深知高產化,娛樂化,邊緣化,市場化並不是中國文學的前進方向。在我身邊,有許多80後作家,他們鋒芒過一陣,但很快就銷聲匿跡,曇花一現。
  我希望自己能夠創作出更多屬於自己、屬於民族的作品,不願和被過分市場化的80後及文學圈同流合汙。為了寫出更有內涵的文字,我每個月都要去農村呆上一個星期,與農民們共同耕作;在創作長篇鄉土《黃土鎮》時,我扮成乞丐在成都鬧市區一路行討半個多月的時間。這些經歷都是我最寶貴的創作財富。但是,在洋洋萬言出來後,當我重新審讀,卻發現內容空洞,無法和大家相比。文學的創作與發展離不開生活,從最初的巫術文化發展到楚辭,屈原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一查屈原的生平,他並不是職業的詩人或者文學家,當他的救國救民的思想得不到施展的時候,他毅然將所有的思潮與困惑用一種民族的悲調吟出了心中的報國無望和救民不能的悲憤,流傳千古的是他行吟澤畔的為國為民的士大夫的英雄本色。
  我八歲時開始寫詩歌,可以說您就是我的文學啟蒙老師。《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至今都讓我愛不釋手。我從十六歲開始苦心研究中國微型詩的出現及思想潮流、後期新月派對微型詩的影響、微型詩的創作方式。我廣泛閱讀從古到今以及國內外優秀詩歌作品,發現了詩歌與禪悟有著許多重要的聯系。中國古代詩歌從逐漸擺脫儒家傳統詩教的束縛,走向唐代的多元與輝煌,禪宗的影響不容忽視。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禪宗的頓悟思維方式改變了詩人的藝術思維模式。由於頓悟思維與靈感思維十分相似,所以,禪悟的非功利化、非邏輯化和非客觀化特征使詩歌創作在內容上由重再現客體轉向重表現主體,風格上由溫柔敦厚轉向空靈幽遠,為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開辟了一個不同於儒家傳統詩教的嶄新天地,大大增強了詩的美感。在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從總體看,我國詩歌無論是內容還是風格,在這一時期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內容上,從重再現客體轉向重表現主體;風格上,從溫柔敦厚轉向空靈幽遠。這種轉變自魏晉始,到盛唐達到高峰。造成我國詩風這一轉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佛教的影響是主要原因之一。
  禪宗以“梵我合一”為其世界觀理論,在它看來,我心即佛,佛即我心,客觀世界中的萬物均為我心幻化而已。據說有一天,印宗和尚問眾人,風吹幡動,究竟是風動還是幡動?眾人或說風動,或說幡動。而慧能說:風也不動,幡也不動,而是人心自動。慧能後來成為禪宗的奠基人。故禪宗認為,既然人人皆有佛性——本心,那麽只要能發掘出“本心”,就人人皆可成佛。而發掘本心的方法就是“頓悟”。“頓”是指“直接當下”,“悟”即妙悟。“頓悟”就是“直指人心,見性見佛”,它強調在直覺體驗中“直接當下地領悟佛教真諦。如果揭開禪宗神秘主義的宗教外衣,我們會發現,“頓悟”其實與藝術思維中的“靈感”十分相像。“這是一種非分析又非綜合、非片斷又非系統的飛躍性的直覺靈感”。它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思維形式。錢學森把人類的思維分為三種形式,即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感)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頓悟”和藝術創造中的靈感有著同形同構的關系。
  佛教倡導“攝心靜坐,潛神內觀,息慮靜緣”、“簡單為真理”,微型詩的創作主旨便是“以小取勝,以巧取勝”,那三行小詩正是佛的真實寫照,也正是非功利化的象征。
  現代心理學已經發現,靈感思維主要發生在潛意識,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相互交融的結果。它的發生一般分為準備、松弛、爆發、驗證四個階段。對藝術創造主體而言,準備階段實際是一個長期觀察、不斷積累的過程,觀察時間越長,所積澱的形象形式也就越豐富,並最終形成某一定勢的直覺力。松弛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理性思維加工停止,而非理性思維開始運轉,即顯意識活動處於停頓狀態,而潛意識活動漸趨活躍。因為靈感主要發生在潛意識,故這是靈感爆發的重要前提。禪悟是由欲界到禪界,主張“對境觀心”,即往往借取客觀事物作暗示,促使聯想的飛躍,從而獲得頓悟,達到佛我同一、物我雙忘的境界。而詩悟是由客觀到主觀,即從對外物的靜心觀照中獲得物我雙遺的審美愉悅。因此,兩者均不離欲界,又超越欲界,而這一超越又建立在不以功利為目的和靜心觀照的基礎上,最終又都獲得了心靈的凈化。這是禪悟與詩悟相通的又一個方面。這實質上就是藝術思維的超越性。只有超越了功利,審美主體才能在審美時獲得最大程度的審美愉悅。費歇爾在《美學》中說:“我們只有隔著一定的距離,才能看到美,距離本身能夠美化一切。”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更是明確指出,距離是美感的一種顯著特點。禪僧與詩人的這種超越功利性的頓悟正與這種“心理距離說”相符。一切文學的創作,根本便是靜其心。禪宗發展了他們的“言不盡意”說,把“不立文字”作為其根本宗旨之一。所謂“不立文字”,就是不借助文字解釋禪法大意。在他們看來,每一個語言符號均有明確的規定性,而這種規定性會使被表達事物固定化。禪理是豐富的、多義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語言文字遠遠代替不了禪理真義,而只能是幫助人們通向禪理真義的工具。禪理真義只能靠內心自悟。
  有人說實踐更重要,我這樣做空頭研究並沒有實際的意義。但是我卻不這麽認為,我覺得我做詩歌研究事半功倍。我根據實際生活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橡皮擦》擦得掉痕/抹不去傷《太監》閹得了命根/卻/割不斷欲望《煙》燃的是煙/燒的是寂寞。也許我的詩歌並不優秀,但是它卻真實。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鐵路工人,他們沒有什麽文化,也沒有一個好的老師指導我前行,我就只有多讀多看。我通過朋友找到了1981年版的《分水嶺上》、1986年版的《紫荊賦》、1997年版的《五行無阻》和《日不落家》《藍墨水的下遊》。如今這些書都靜靜的躺在我的書架裏,雖然已經泛黃,但更顯得她非凡的渾厚。2005年5月,在首屆中華校園詩歌節上,我獲得了金獎,而主辦方告訴我您將參加詩歌節的開幕式,得之這個消息我非常的激動興奮,我甚至準備在開幕式現場跪拜你為師。但是讓人遺憾的是,因故您未能到現場,我沒有得到近一步和您交流的機會。非常遺憾。但是,這成為了我文學創作的動力。我相信,只要在文學路上堅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再見到您,就一定能成功。工夫不負有心人,近5年來我創作了長篇小說5部,共計100多萬字;創作的詩歌100余首在各大雜誌上發表、獲獎;散文集《門前安昌水》也正在出版之中。
  我讀過您的大部分作品,《天狼星》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部作品,《大度山》是其中一章。《大度山》寫春天對於書齋裏知識分子的呼喚,在這裏,我感受到了您對生命對春天的敏感和對於文字的敏感和創新。在廣闊的視野裏有深度地展開了生命在春天的體驗。浮士德、濟慈、存在主義等引入詩,是學院派詩人的藝術方式。卓文君死了兩千年,還是十六歲,諸如此類的時空感受方式,使詩有了深邃的歷史感。雲很天鵝,雲很芭蕾,女學生們很雲雀,女學生們很四月,諸如此類對於日常語言的悖離,使得讀者更能把握經驗,並豐富了詩的技巧。《等你,在雨中》是一首流行很廣的詩。您的等待是瀟灑的等待,審美的等待,因此,盡管難耐剎那,您仍然能夠充分領略等待的情趣,而且對遲到的情人也就沒有怨言了。也許,您是在提倡一種審美的生活態度。您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您曾經說過:“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幾十年來,您手裏的詩筆從未放下,也從未有過擱筆之念。有時迫於環境,困於心情,或者忙於工作,最多也不過六七個月無詩。有時詩情充沛,一個月內也會寫出七八首來。一般人總是迷信詩是所謂靈感的產品,往往不請自來。您認為靈感多半是潛思冥想之余的豁然貫通,絕少不勞而獲。最後等到了手的,往往是追求已久的東西。靈感真正出現的時候,往往只露一斑兩斑,至於新作的全豹,還有待詩人去殷勤追獵,才能得手。您呼吸在當今,卻已經進入了歷史,您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我不知道在文學界是否有收徒弟一說,但是尊敬的余光中先生,我真誠的渴望您收下我這個徒弟。我相信在您的引導下,我可以在文學這條道路上走得更寬更遠。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投師如投胎。拜師余光中先生是我多年來的願望,並非一時沖動,而是經過長久的深思。我願拜祖師,我願行拜師禮,並尊祖守規。
  
  
   廖宇靖
   農歷戊子 元月

我的個人博客:www.yujingli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