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的孤兒一:亞細亞的孤兒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亞細亞的孤兒一:亞細亞的孤兒

  2004年七月五日凌晨,來直潭酒友院子裡對酌已數不清次數了,但初次在深夜裡,遇上狂雷暴雨的對酌夜晚。那一道道聲響很大的雷雨閃電,勾起我好遠好遠的記憶,彷彿如恍若隔世那麼遠。爺爺剛從出院返家休養不久,當時在基隆讀私立高職的大堂姐,在每個週末如以往一般,自基隆把我帶回金山老家,隔天週日晚上才又與我搭客運回家。那時,我才國小二年級。

  我對雷雨有著很深的記憶,如果直潭的今夜不算,離記憶裡距離最近的是:與杭州酒友在多年以前坐在貓空的樹林裡,在好大的傘下,一邊煮茗品酒,一邊欣賞著在林子間此起彼落的午後雷陣雨。然而,距離記憶最遙遠的記憶,是那一晚在金山海邊故鄉,雷電交加的夜裡,我睡在爺爺的胳肢窩下,看著此起彼落的閃光,聽著來自海邊陣陣聲響好大的雷雨聲,爺爺輕聲問我:孫勒,你會驚否?我答:有阿公惦身軀邊,嘸驚!阿公感慨地說:倘是有一工阿公無地裡,阿孫仔會驚袂?我哭答:會!(因我知道爺爺這幾年一直在生病,媽媽已帶我到醫院看爺爺好幾次了,但我以為爺爺出院回到家裡是病好了。)

  失眠的爺爺將我抱起放在眠榻上坐著,看著我說:你是阿公的孫中間唯一一個無惦阿公身軀邊大漢的孫勒,但是媽媽尬你教尬真好,阿公相甲意,所以阿公有真追話要尬你講,這嘛無講阿公以後無機會。有真追代誌是會閒忍耐的,但是嘛有一定無閒忍耐的代誌。

  我回想著爺爺的話,想起在上小學前的夏天,整個夏天都住在金山故鄉,爺爺很高興,在初秋時牽著我的手,站在稻田邊看著飽滿的金黃稻穗低垂的模樣,輕風吹過,它們就跳起波浪舞,好壯觀的美麗,爺爺笑得好開心,還說著下個禮拜全家族都要下田收割了。我抬頭看著爺爺,覺得他是我心靈裡的巨人。

  但過了幾天之後,颱風來了。我拿著小板凳站在窗戶邊,看著連防風林也招架不住的狂風暴雨,爺爺站在我身後一臉擔心的表情。一夜過後,爺爺清晨依然牽著我的手,站在前幾天看稻穗跳波浪舞的地方,稻田全都積水,稻穀全都泡在水裡,家族的男丁陸續返回故鄉,爺爺領著我們,把田裡的積水放掉,大家全下田去搶收稻穀。那時由於我年紀還很小,過了那個夏天就要上小學了,我還不懂得怎麼拿鐮刀收割,所以負責疊起一串串的已割下的稻穀,扛在肩上把它們在田裡疊得整整齊齊,等爸爸他們來打穀子。而爺爺領著大堂哥與哥哥他們在第一線搶收,與時間賽跑,唯恐穀子在水裡泡得太久。那些穀子都是花了爺爺今年好多時間,每天去巡田,不但用了心血,也用了感情。而奶奶同一時間也領著媽媽與姐姐她們,到菜園裡搶收青菜。遠遠望著媽媽與伯母挑著一擔又一擔往家裡一路狂奔,肩上扛著稻穗也越扛越起勁地,平常得兩天多的收割,硬是在一天之中,直至天色漸晚臨近入夜的時分,把它完成。媽媽與伯母搶收完青菜後,也下田來幫忙,挑著一擔又一擔回家。此時,雖然聽不見以往歡呼收割的歌聲,卻在齊心一致的專注下,把上天加諸的苦難,轉化成另一種型式的甜美。我們全家族又超越一次苦難了,即使在一天流了比常不知超過幾倍的汗水,但一切都很值得。我在窗外雷雨交加的深夜裡,在爺爺懷裡搶收記憶。

  爺爺勉力地把我抱在床前坐著,房裡沒有燈,只有一道道此起彼落落雷的閃光。爺爺輕聲喚我把手伸出來給他看看,爺爺以他租糙的手撫摸著我正在脫皮,也是粗糙的手,露出一絲微笑。爺爺說我的手與他的漁夫酒友(我的外公)很像,他很高興地問我會不會痛?我答:會很熱很燙,有點難受但不會痛。

  我的爺爺是個很沉默,但骨子裡卻十分熱情的農夫書生。他出生於民國前一年,而奶奶與他同年紀。爺爺懂得日文與中文,接受過日本教育與中文教育。他可以平日沉默寡言,卻可以在農閒出海捕漁後,與外公倆人在港邊把酒言歡;也可以在農閒時,與奶奶一起帶著爸爸媽媽與叔叔他們,到隔壁村子去拼酒,把隔壁村子殺個片甲不留,幾乎在以前古老的金山鄉遠近馳名。

  在那一夜雷雨交加的夜晚裡,失眠的爺爺跟我說了好多好多話,而那也是我們爺孫倆的最後一夜。過了兩天,禮拜二一大早,金山故鄉來電,我與爸媽與叔叔就直奔金山奔喪了。我生平初次不自覺地流淚,就是為爺爺流的。爺爺躺在大廳裡,剩下最後一口氣在等著隨基隆港商船出海多時的大堂哥(長孫)。爺爺把我喚到身邊,摸著我的頭說:平安遨讀冊,袂愛哭。之後當大堂哥在爺爺出院後即千里迢迢自遠方趕回來,一踏進故鄉三合院的大廳,奶奶在一旁對爺爺說:你的金孫返來啊!

  在爺爺撫摸過大堂哥臉頰的輪廓後,大堂哥流著淚對著院子狂喊著:爺爺歸天了(爺爺享年六十四歲)!院子裡所有的家族族人盡皆跪了下來,還在路口已嫁作人婦的的姑姑們,遠遠地跪了下來。從濱海公路至鄉間道路入口處,一路涕泗縱橫地幾至暈厥地爬回故鄉院子裡,爬至爺爺身邊哭喊著::阿爸!你倘攏無等查某囡返來見你最後一面,就按呢去啊?

  我自那一刻起懷想著爺爺以前與我的對白,一連幾日,常在母親懷裡,在睡夢裡自夢見世上最慈祥的爺爺驚醒,媽媽問:爺爺來找你了?我點頭說:爺爺說他跟我說了很多秘密!還有說:鄉愁,是阮父母生成的權利。我問母親:爺爺說的「鄉愁」是啥代誌?母親說:若是以媽媽的個性是按呢解釋的,「鄉愁,是阮父母生成的權利,誰人破壞阮美麗的鄉愁,阮落尬伊拼生死。」而我在想起雷雨中爺爺說的那些話,心底並沒有絲毫害怕,只是莫名地覺得極度寂寞與空虛。

  我躺在牧牛的海邊青草地上看著藍天,小茉莉彎著腿,把她的腿當我的枕頭,我第一次抒發爺爺逝世的哀痛,也是唯一的一次。我娓娓道來關於爺爺的事,小茉莉在夕陽下默默拿著她的手帕幫我擦眼淚說:阿公有講,平安遨讀冊袂愛哭。可爺爺為何與你這麼好呢?對你說了些你當時聽不懂的心事?幸好你記性好!我眼邊流出一條溫熱的河地說:那大概是因為爺爺在我身上看到他想念的酒友,我外公的影子,還有他自己的一絲影子,另外還有爺爺之所以疼孫子,那是因為我是爺爺心裡未來的主人翁,這是不老的天性。

  那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對人抒發我對爺爺的感情,也是唯一的一次,原因是因為當時我心底只有這麼一件心事而已。我在海邊牧牛的青草地,看著藍天躺在小茉莉黑色的百摺裙上回頭對她說:爺爺心中有很多事,我是越來越懂了!我前些時候學會一首歌,小農夫唱給妳聽好不好?

  我愉快地暢快地唱了亞細亞的孤兒之後,小茉莉說:改天你唱這首歌給姥姥聽聽好不好?小茉莉幫小農夫擦汗汗,你看你眼睛到處都是汗。我仰望著小茉莉的臉說:如果爺爺還在的話,他一定好疼妳。小茉莉說:那是一定的,因為這些話你只對我說,可是你眼睛在汗裡頭搶收回憶,我也很心疼。

  酒愁 2004.07.05凌晨於直潭狂雷暴雨中有感
     2004.07.07凌晨酒筆

  亞細亞的孤兒 詞曲:羅大佑
  (1983年未來的主人翁專輯)

 1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2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3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真)理

  repeat 1 蘇格蘭風笛solo
  repeat 3.1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感人...

親情不像愛情那般令人死去活來,

可是總在失去後才發現.
  魚路古道(古稱金包里大路),建於清光緒29年,是當時金包里(現金山鄉)到士林的道路,話說二百多年前,金山鄉的漁民必需將漁獲挑過擎天崗、經山豬湖、山仔後到士林或大龍峒、大稻埕等地販賣個好價錢後,再補給些日常用品,就循原路趕回家吃晚餐了。

  這條漁民們披星載月、奔波往返營生的古道,除了運送漁獲,亦有煤炭、硫礦、牲畜等貨物,在陽金公路的開通後,也就逐漸被荒煙蔓草給埋沒了。 物換星移、曾幾何時,探訪古道之風氣興起,「魚路古道」再度受到山友的青睞而幸存,祇是從早期的漁人、商旅爲生活趕路忙,變成現在遊客逍遙遊的好去處。造訪魚路古道,可以拉近時空的差距,想象一下古人爲討生活奔走之艱辛,應當慶倖身爲現代人。

  魚路古道全線從陽金公路入口進入,直行到473公尺處,有一道瀑布,此後山徑一路蜿蜒直下上磺溪,越上磺溪順左岸而上,於540公尺處有一分叉路,(右叉路可上切大油坑沼澤區接挑硫古道),續往前行路況明顯好走,視野極佳,可遠眺周邊各個山頂及終年白煙繚繞的大油坑山谷,約40分鐘後即可抵古道之最高點--擎天崗。先民在此搭建一座土地廟,供奉福德正神,以祈求旅途平安。

  魚路古道沿途經過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精華區,包括:絹絲瀑布、冷水坑遊憩區、菁山露營場以及太陽穀大草原,配合前人留下的遺迹與生活素材等,皆令衆多山友再三造訪。

~~以上資料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

金包里大路:

  從擎天崗遊客中心往東的步道,可以連接金包裏大路。金包裏大路是指昔日從八芝蘭(士林)經大嶺(擎天崗)至金包里(金山)的一條運送貨物的道路。根據1896年臺灣總督府殖産部出產的臺灣産業調查錄中記載,當時臺北府四周的主要交通道路有12條,大路有6條,小路有6條;小路爲一般的土路,大路則是由石塊鋪排而成的道路,路面相當的狹隘。

  當時金包里這個濱海的小村所捕的魚獲要運往較爲繁榮的臺北府,都必須依賴金包里大路,這條越嶺的快捷方式,由於地形起伏相當大,馬車難以通行,因此往來交通全靠徒步。據說爲了要運送新鮮的漁獲,當地專門擔貨的人便連夜由金山磺港出發,經三重橋、嶺腳莊,翻上大嶺,然後下至山豬湖、草山公學校、石角嶺、泰北中學,走過圓山橋右轉酒泉街,最後到達大稻埕(迪化街)。如果從晚上八點出發,大約於半夜三點可達目的地,有時若是在石角嶺下的大橋(現在的復興橋)小睡片刻,則大約五點抵達。因爲金包裏大路多以運送漁獲與日常用品爲主,所以又稱「魚路」。

  金包里大路目前在國家公園的規劃下,將原來尚存的古道重新鋪設,並在遊客中心辟有展覽室,以及上磺溪停車場附近設置定點的解說牌,以便讓遊客能對這條古道的所代表的人文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金包裏大路主要是從擎天崗至陽金公路的頂八煙,全長約4公里,走完全程約需3小時。從擎天崗可沿著土地公廟旁左邊的芒草小徑,或從環形步道走到金包裏大路城門,經過百二崁石階、許顔橋,就可達陽金公路的頂八煙。金包裏大路沿途景觀相當怡然,有小橋流水、森林、梯田、火山口,並有豐富的植物林相,在安步當車的情況下行走,不僅心神舒暢,同時也能體會先民篳路藍縷的精神。

~~以上資料:KingNet旅遊網

金包里大路:

  金包里大路從金山至士林長達三十余公里,步道特色爲天然石塊鋪設而成,寬六呎,沿途有土地公廟、石屋及石橋等。目前園區內金包里大路的南側入口,位於菁山路101巷山豬湖附近,昔日先民曾在此廣泛種植很多大菁藍染植物,所以地名有「菁」字。其實大菁並非本土植物,是清初從國外引進做爲藍染植物,先民將其栽種於較涼的溪邊、山坡或森林底層,通常一年兩獲;製作藍染過程,爲首將地上的莖葉刈除,再置於菁礐(貯放大菁染液醱酵用的坑池)醱酵數日,再除枝敗葉,加入石灰製作藍靛後供染布或外 銷。藍染産業至日據初期才因人工染料合成而漸趨沒落。

  由此進入金包里大路後,則沿著山豬湖舊圳岸邊而行,這古圳灌溉山豬湖附近的梯田農園,也是附近居民重要水源。行約一公里,可看到絹絲瀑布,此段金包裏大路皆位於林蔭底層,再行不久于路旁可看到舊時荒廢的石砌牧場事務所,其旁於日據年間又興建了新的牧場事務所,現爲臺北市農會代管的陽明山牧場。由此續行,在雞心侖的小山丘上,早期有一營盤,俗稱"河南營"或"番仔營"遺址,此處展望良好,日據時,日本人推展登山健行活動,河南營亦爲必經之地。從絹絲瀑布步行約1.5公里後,可至擎天崗草原,草原上有一土地公廟,其上方爲嶺頭嵒,是先民過往金包裏大路途中的休息站,士地公二百年來歷經滄桑,護佑行經過客旅途平安。而昔日的擔魚人路過此地,爲希望魚貨能賣好價錢,會以擲茭決定挑往何處販售,另外,擎天崗草原上牧場的牛主人與牧牛人也會膜拜這土地公,以前這座廟全是石塊搭的,空間極小,要見士地公還得彎腰參拜!

  由土公廟沿草原上的牛垺循金包里大路路徑前行,至城門(圖爲金包里大路的城門口)往下行沿線有多處河勇路與日人路交會點,日人路於日治時代所築,是爲行軍拖炮而開,因河南勇路坡度太陡,不易拉動炮輪,因而另辟新路,以之字型迂回切過河南勇路而下。嶺腳坪是兩路首先交會處,清朝曾有一兵營在此,循階而下,經過獅子頭下方的痟人墓後,就是二層坪,二層坪是平坦階地,在二層坪下,有一水源,泉水清澈沁涼,這處水源是一路上有的, 所以從前由金包裏經此的擔魚人或趕路人,一定會停下來休息喝水。

  而二層坪旁有一座頗圓的山侖稱圓山,駐足此地可見前方大油坑的磺煙嫋嫋,及舊時厝地的田園階地景觀,田野上偶有黑色神戶牛漫步其間,一付悠遊自得。過二層坪後則遇一陡坡稱百二崁,原有路迹久經沖蝕,路面陡斜難以通行,現己修復。百二崁之下,東側聳立一塊大石,人稱大石公,是金包里(金山)---八芝蘭(士林)道路整修的分界點,大石公以上的路段由草山、山豬湖居民負責;大石公以下則由金包裏的人負責,這也呼應了當時日據末期,日人實施的保甲制度,每一戶 人 家需提供壯丁義務勞動。過大石公後便進入森林,此段沿溪而行,兩側殘留有以前人家居住的厝地景觀,綠竹、菜圃夾雜于樹林當中。繞出竹林後,只見眼前豁然開朗,一片綠草如茵,其實這原本是舊時人家的田地,但現已沒有耕作,只留平坦短小的類地毯草以及灌木狀的粟蕨。沿溪而行,傾聽流水潺潺、鳴蟲呤唱,遙想當年辛苦的過路人行走其中,也會因有此大自然樂章而忘卻辛勞。

  續前行,則遇另一昔日厝地---憨丙厝地,此厝地爲早期的店仔地,專賣草鞋、糕餅、飯粥及簡易器具等服務過往旅人,現已由國家公園復舊整建爲展示站及休憩涼亭,遊客至此可于休憩亭內稍作休息,並藉展示站內的解說牌瞭解金包裏大路石屋、石橋及石階步道的打造方式。經過憨丙厝地不久後,即見河南勇路又與日人路交叉,由日人路往上行約十五分鐘,有一茅草石屋緊倚日人路旁,這是一戶昔日以打山豬爲生的人家,當地人喚此地爲山豬豐厝地,年久失修,原只剩頹牆倒石,國家公園已依原貌將其修建,並陳設當時民家生活起居所使用的器具及解說牌。

  由此折返河南勇路,淙淙水聲流過許顔橋,最早的許顔橋修築於西元一八九六年,搭建于金包里大路所經三條溪溝中最寬的上磺溪河面。許顔系一人名,石門人士,以制茶爲業,其正確的名字應爲許清顔,此橋即爲許清顔所修,當時修橋的動機應是擔運茶葉所需,因由石門擔運茶葉經此需過溪,爲防粗茶濺水潮濕,影響品質,才有此橋。由於是許清顔修築,再經大家口耳相傳,就變成橋的名稱。此橋於日據時代已遭沖毀,新橋系由國家公園考據其拱型舊觀於八十五年復舊,倚橋佇足,令人愈發思古之幽情。河南勇路與日人路在過後又一分爲二,日人路由此至陽金公路頂八煙出口,清朝古道之河南勇路則隱藏在林中,人迹罕至,目前尚在整理中,而其出口則是八煙。

  此段日人路,于光復後因采白土礦,將日人路再拓寬爲十二呎以利車輛通行載運礦土,而路邊的竈也述說採礦工人曾經在此的採礦點滴,其實在未拓寬前,礦土的運送乃是將礦土和以溪水後以陶管輸送,現沿車埕連絡步道至上礦溪停車場途中仍可見當年所遺留的陶管,而車埕一處則爲昔日車輛回轉的地方。

  走過這段採礦路後,不久,即可遠遠聽到滂沱水聲渲泄而下,一道有如銀白水煉的番坑瀑布映入眼簾,行路至,清涼水氣陣陣襲來,只覺心曠神怡,消除了路途的疲憊。再行三十分鐘,便可到頂八煙出口,走過這條金包裏大路,晃如進入時光遂道一般,所見所聞,是魚路古道也好、是婚姻道、茶道、行軍道也罷,且讓我們緬懷先民的勸奮刻苦、開荒拓土的精神,一爲保存愛護這條國家公園的古道---金包里大路,付出一份心力。

~~以上資料來自:陽明山國家公園

金包里慈護宮:

  位於大同村金包裏街十號,乃全鄉鄉民信仰中心,俗稱「大廟」。主祀媽祖,兼祀三教教主(孔子)、關帝、水仙尊王、神農大帝及佛祖。清嘉慶(西元一七九六年~一八二○年)年間有媽祖神像漂流至野柳海岸,爲漁民發現迎回,設草壇奉祀,因神靈顯赫,信徒大增。嗣後遵聖母指示建廟于金包裏街,先賢黃士進捐獻廟地及水田山林作廟産,嘉慶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年)歲次己落成,命名爲天後宮,始由野柳恭迎媽祖神像鎮座奉祀。

  爾後因極靈驗,香火鼎盛,信徒日增,逐年擴建,光緒二十七年(西元一九○一年)金包裏堡下角莊衆弟子獻建前殿,萬里加投衆弟子獻建東廡,由同堡中股莊衆弟子獻建西廡,後殿則由頂角莊衆弟子捐建,至光緒二十九年(西元一九○三年)十月下旬竣成。宣統元年(西元一九○九年)二月十五日捐出「媽祖山」給予金包裏學校爲學林。嗣後前殿因年久失修以致傾塌,由金山莊役場(鄉公所)發起募捐,於民國二十四年重建爲宮殿式,新雕刻石龍柱,石龍楣,琢成花鳥人物之壁飾及丹鳳屋頂,並改兩廊,粉刷前後殿,歷時二年餘才完成。

  民國四十年三月十五日成立金包里慈護宮管理委員會(合併保安宮),專責管理兩宮廟務及修繕維護等。四十三年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放領「媽祖田」予佃農。民四十四年至五十八年間陸續收購土地擴大廟庭,鋪設柏油,整修廟貌,並投資改建保安宮。民國五十九年五月重新翻修前殿、兩廊、屋頂鋪蓋琉璃瓦。六十年由地方紳商樂捐,重新油漆前後殿、兩廊、添建拜亭,六十六年添建鍾、鼓樓,成爲今貌雖新,失其樸拙,但雕工極細,不亞于三峽之祖師廟。

  現廟內尚存同治癸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之龍柱二,浮雕雅致,分別爲張廖簡三宗及郭姓弟子所獻;另有光緒元年(歲次己亥)之對聯,雲「慈衆人猶一人聖功昭宇宙,護弟子若赤子毋德配乾坤」,及蔡姓弟子敬奉。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爲迎媽祖之日,熱鬧非凡,近經勸導,已較爲改善。民國七十年新建聖母大樓,並向政府立案爲財團法人,設有董監事會。昔年船隻可溯金包里溪至媽祖廟,今該溪已成一大水溝,臭氣熏天,遑淪船隻之行駛停泊矢,另中正公園門前之兩隻石獅據說爲慈護宮之古物,惜未刻有年代,現已移至護守聖母大樓。

~~資料來自:卓克華.(臺北文獻-金山小志)作者

法鼓山金山有情季刊雜誌
懷舊金包裏,漫步遊老街【第七期】2004.1.1

  金包里街是金山地區發展最早的街道,它曾經是最繁榮的市集所在, 商船停泊在不遠的港口,貨物經由接駁小船在這裏集散,布行、米店、中藥鋪等商店應運而生,隨著時光流轉,老街也面臨了保存或拆除的爭議,目前街上還存有一些老字型大小商店以及古色古香的屋宇,不妨趁著假期來趟金包里老街之旅,回味一下舊時代曾有過的繁華!

金聲橋捐銀紀念碑:

  泰豐米店正面,二樓鋪有彩色磁磚裝飾,在當時是十分昂貴少有的建材。 溫泉的水源頭,溫泉店家將汨汨湧出的泉水接管引出,供路人取用。盛米的木制容器。頂街尾的民房,還保留著原木窗臺和擱板。

地理:

  金包里街位於大同村與和平村交界處,與民生路相交于慈護宮旁。緩緩流過的金包里溪在這裏優雅地繞了一個彎,據說早年金包里溪猶能行船,一些小船由水尾舊港行駛至慈護宮旁之烏橋頭卸貨,然而時至今日,金包裏溪淤塞只剩下排水功能而已,當年點點漁帆的景觀,只留給我們無限的想象。

  當地人習慣以溪流爲界,將老街一分爲二,以東到慈護宮稱「下街」,以西到金山國小稱「頂街」,整條街長約一公里,連接下街與頂街的橋爲金聲橋。目前鄉公所正進行金包里街風貌改善工程,初步計畫將鋪設安山岩地面、裝置景觀街燈和雨遮,預計二○○四年二月底完工。

歷史:

  金包里街是金山鄉現存最完整的歷史性古街,明鄭時期先民曾屯墾於此,清朝康熙年間開始辟建街道,至雍正時期已逐漸發展成街市。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時,老街因毀於大地震而重建;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時,又因日軍焚毀民房而再度重建。今日所見的街貌,還有部分留有百年前的樣式。在清代,這條街上有數家米店、布行、中藥店、雜貨店等,特別是「下街」,更是熱鬧非凡。從老街尚存的建築形態、房屋規模來看,仍依稀可窺見當年市井的繁華。隨著漁村沒落、河道淤塞、經濟型態的轉變,加上百年老宅年久失修、傳統行業轉型,金包里街盛況已大不如前。由在地居民組成的「金包里社區發展協會」,正積極的爲老街尋求新契機,陸續舉辦過不少活動,例如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的「金包里藝術饗宴之旅」即是。雖然我們見不到當年的繁榮景象,但近來老街建築及金山特産(芋頭、箭竹筍、甘藷、山菜、山藥)聲名遠播,慕名而來的遊客不斷,也爲老街帶來了不少生機。

建築:

 來到金山,絕對不能錯過金包里街,雖然它規模不大,但仍有其獨特的古早味:建於一八○九年的慈護宮,見證了近二百年老街的滄桑與風華;而一八六七年的大地震幾乎將當地夷爲平地,卻因此噴出地底溫泉;街上傳統閩式店窗交雜著日制洋樓、現代化的建築,除了東口建于清朝嘉慶年間的慈護宮之外,整條街仍有三十幾家民居,保持著舊時「街屋」的原貌。

  所謂街屋,正式的說法是「臺灣傳統式長形連棟式店鋪住宅」,通常是同一時期由同一批人集資,共同興建在同一條街的同一側,今天在金包裏街的南側,那一長串連棟的木造房子,就都有「帶步口廊式亭仔腳、單層帶半樓式街屋」的共同形式。北側原來也有一排磚造的街屋,但現在僅剩二、三家了。街屋的興建,通堂以巿集小店、商業買賣爲主要目的,其門面通常是「兩側開窗、中央開門」,窗戶以數片木板榫接而成,白天老闆們卸下木板,在窗口處擱上一塊橫板,就成了貨物架。「共同壁」則是街屋最大的特色,屋身深且長,通常爲二進或三進,中間有天井,屬於「店鋪住宅」,強調的是「住商合一」的功能。此外,這種有亭仔腳的建築形式,不但方便零售貨物,也可避免行人日曬雨淋。
街屋依傍著金包里溪而建,結合了商業、生活、休憩、交通、景觀等多重功能,從前,居民們打開後門走幾步就到了溪邊,可以蒔花草、曬衣服,也可以洗滌和嬉戲,顯示出先民在建造居住環境時,與自然環境的充分結合。

認識金山(歷史文獻)

  金山鄉位於臺灣東北角,東北緊靠太平洋與臺灣海峽,西北鄰石門鄉與三芝鄉,西南與臺北市北投區、士林區接壤,東南鄰萬里鄉。本鄉舊名「金包裏」,原取自凱達格蘭族的譯音。又因爲大屯的特産硫磺礦,古籍中多以「采硫之地」形容金包里一地。 1920年(大正九年),金包里改稱「金山莊」,光復後按原區域改設「金山鄉」,隸屬於臺北縣。

  在金山鄉含括的地域中,從距今4500年前開始,就已經是史前人類活動的場所;而十七世紀中葉以前,擅長海上活動的馬賽人金包裏社群(Tappare),也曾經是這塊土地的主人翁。自康熙年間漢人入墾以來,粗曠的地表逐漸轉化成水田生業;居民主要集中在平原與獅頭山間、舊名叫「下中股」的美田村、和平村、大同村、磺港村、豐漁村一帶;其餘則以散村的形式,分佈在綠野平疇、山間緩坡上。

  本鄉今日共轄14個村,分別爲豐漁村、磺港村、和平村、大同村、美田村、五湖村、重和村、兩湖村、六股村、三界村、清泉村、萬壽村、西湖村、與永興村。土地面積4,921公頃,人口約兩萬人左右。村名由來及變革如下: 豐漁村: 原名水尾村,因位於金包里溪與磺潭溪彙集出海口而名之。爲望漁獲豐收,而更名爲豐漁村。

磺港村:此地爲一港灣,因系磺溪入海口處而得村名。
和平村:昔日稱金裏村,因金包裏地區而得名。
大同村:屬於昔日金包裏地區,原稱金鄉村。
美田村:早期于水田之中心建莊,所以稱爲田心子,今稱美田。
五湖村:原爲五福與南湖兩村分別所轄,後因行政區域調整而合併,各取其中一字爲村名。
重和村: 行政區域調整,將重光與三和兩村合併稱之。
兩湖村: 以葵扇湖和倒照湖兩角落組成,以該兩湖而得名。
六股村: 昔名爲六股莊,今名六股村。
三界村: 早期鄉民于本村籌建三界公廟,名爲三界壇。
清泉村: 因此地有清水溪,後方有西勢溪,水清澄靜,乃稱清泉村。
萬壽村: 取吉利之名爲萬壽。
永興村: 合併永樂、民興兩村,各取一字爲村名。
西湖村: 村名由來乃因本村有一西勢湖,位於西方山腳下。

  我的故鄉爲萬壽村一號..背山面海.務農爲生!是離金山鄉熱鬧街市最遠的村莊(散村),全村(其實沒幾戶人家,且每家都相隔甚遠)以我家的唯一的地址,舉凡信件等大小連絡事項皆以我家爲唯一住址。古老的公路局站牌爲:香菓園。當時本村除了稻作以外, 金山老街市場上賣的,除漁獲以外的各式農產品,家裏皆有種植。我印象最深家裏最富盛名的農產品是:蕃薯、竽頭、茭白筍、蒜苗與各種短期蔬菜,爲何對此印象最深,因爲我自小就不喜歡吃魚,除每年端午節一隻雞腿的生日禮物,也不是很愛吃肉,卻十分偏愛家裏種植的各式青菜水果。

  爺爺是當時村子裏的最德高望重,且唯一接受過日本教育與中文教育的耕讀仕紳!亞細亞的孤兒,酒愁爺爺的故事,從這個文獻開始!


 ∮黃昏的故鄉∮ 詞:文夏 曲:日語曲

  叫著我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塊叫我
  叫我這個苦命的身軀 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孤單若來到異鄉 有時也會念家鄉
  今日又是聽見著 喔!親像塊叫我的

  叫著我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塊叫我
  懷念彼時故鄉的形影 月光不時照落的山河
  彼邊山彼條溪水 永遠包著咱的夢
  今夜又是來夢著伊 喔!親像塊等我的

  叫著我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塊叫我
  含著悲哀也有彈目屎 盼我返去的聲叫無停
  白雲啊 你若要去 請你帶著我心情
  送去乎伊我的阿母 喔!不通來袂記的
  

嗯....
至真至善之人 最終當還以摯誠的熱愛
生命來去 本不由人
誠心便是....

心誠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