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水寶 韓建忠
“處處相思一時同”的中秋節剛過,獲悉消息兩則。筆者所在縣的一位久居台灣的大陸籍老兵,當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將不久人世後,毅然放棄在台灣的家財,雇一陪員,千裏迢迢,日夜兼程趕回祖國,在家鄉與親人度過了他最後的一個團圓節。在彌留之際,老人斷斷續續地說:“我總算實現了幾十年的夙願,把這幾根老骨頭帶回了故鄉”,便安祥地閉上了雙眼,帶著微笑,帶著慰藉,長眠在故鄉的土地上;另一則是有位台胞,在皓月當空的中秋月夜,激起了他“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特地與家鄉的親人通了長途電話,話筒裏傳出了親昵的鄉音:“我好想你們呀!”便泣不成聲了。
這種“葉落歸根”、“鄉音難改”的崇高美德,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有之。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鍾儀的楚國人,他彈得一手好琴,到晉國後,晉侯給鍾儀一張琴,要他演奏一曲,鍾儀撥弄琴弦,铮铮地彈出了鄉土氣分外濃烈的楚音,晉侯聽後,十分贊頌鍾儀,說:“樂操土風,不忘舊也”;戰國時越國人莊舄,雖然在楚國做官,但他時刻思念自己的故鄉,即便是在他生病的時候,連發出的呻吟聲,依舊是越國的鄉音,足見莊舄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是多麽的深切。
說古也好,道今也罷,都充分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親情、重人倫、重人道、是最愛自己的故鄉、具有永不忘祖美德的民族。俗話說:“人生易逝,故土難離”,因爲有條“根”,深深地埋在那裏。久適台灣的遊子,對故鄉、對親人的眷念,更是魂繞夢萦。每當他們面海凝眸、遙望故鄉,就會發出“南望家千裏,無限故鄉情”的感歎。在我工作的縣,有位台胞給他在大陸弟弟的信中這樣寫道:“我沒有一天不想念你們,從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曆曆有如昨日,只要一靜下來,家鄉的一切情景,都很自然地浮現在我眼前……”字裏行間,流露出一位海外羁人深深的思鄉之情,苦苦的分離之痛,讀來感人衷腸。有的則題詩作畫,寄懷於吟詠。一位台胞以詩詠懷:“中秋月好情難遣,重九登高恨別離……驚序節,斷腸時,不堪回首各東西。”抒發了他思鄉懷親的真情實感,也吐露了他與大陸親人長期別離的痛苦之聲。當年叱咤風雲的於右任老先生去了台灣後,由於回不了大陸故鄉,發出了“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的悲號,這位國民黨元老企盼祖國統一、回歸故鄉與親人團聚的淒恻纏綿之情,是何等的真切呀!國畫大師張大千老先生,也因爲不能回大陸故鄉與親人共享天倫,只有將一幅畫著茫茫大海,一葉孤舟的國畫,送給故鄉親人,張大千老先生用這幅寓意深刻的國畫,表達了他無限思念故鄉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一片真情。梁實秋先生,在晚年也放棄了美國的“綠卡”,表示要回生育養育他的故鄉,如有可能就定居大陸。就連蔣介石也不忘自己的故土,希望在死後,能葬於南京中山陵下、明孝陵之上的紫霞湖。他的大兒子蔣經國在臨終前,也曾叮囑,死後,葬在溪口媽媽(毛太夫人)墓地旁。二子蔣緯國先生,生前也慷慨陳詞:“絕對的,當然要回大陸,”可是回鄉夢未圓,就仙逝台灣島……人心都是肉做的,誰無骨肉之親,誰無懷鄉之情,但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多少客死台灣的同胞,尚未魂歸故裏,落土爲安。這些涼曲悲音,實令人喟然長歎!痛哉!惜哉!但這種刻骨銘心的人老思鄉、葉落歸根的情愫,是任何人爲的裂痕和政治觀念都不可能改變的。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對故土的眷念和盼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兩岸同胞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然而,時之今日,“盈盈一水間”的台灣與大陸,依舊還築著一道人爲的藩籬,那無情的屏障,造成亘古未有的人間悲劇,成爲千古遺恨!死者已逝,生者尚存,爲了今後不再産生遺恨,台灣當局應“順應人民意願爲依歸”,盡快拆除藩籬,結束台灣與大陸的分離,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讓血濃於水的兩岸同胞團圓的日子早日到來。
王水寶 韓建忠
“處處相思一時同”的中秋節剛過,獲悉消息兩則。筆者所在縣的一位久居台灣的大陸籍老兵,當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將不久人世後,毅然放棄在台灣的家財,雇一陪員,千裏迢迢,日夜兼程趕回祖國,在家鄉與親人度過了他最後的一個團圓節。在彌留之際,老人斷斷續續地說:“我總算實現了幾十年的夙願,把這幾根老骨頭帶回了故鄉”,便安祥地閉上了雙眼,帶著微笑,帶著慰藉,長眠在故鄉的土地上;另一則是有位台胞,在皓月當空的中秋月夜,激起了他“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特地與家鄉的親人通了長途電話,話筒裏傳出了親昵的鄉音:“我好想你們呀!”便泣不成聲了。
這種“葉落歸根”、“鄉音難改”的崇高美德,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有之。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鍾儀的楚國人,他彈得一手好琴,到晉國後,晉侯給鍾儀一張琴,要他演奏一曲,鍾儀撥弄琴弦,铮铮地彈出了鄉土氣分外濃烈的楚音,晉侯聽後,十分贊頌鍾儀,說:“樂操土風,不忘舊也”;戰國時越國人莊舄,雖然在楚國做官,但他時刻思念自己的故鄉,即便是在他生病的時候,連發出的呻吟聲,依舊是越國的鄉音,足見莊舄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是多麽的深切。
說古也好,道今也罷,都充分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親情、重人倫、重人道、是最愛自己的故鄉、具有永不忘祖美德的民族。俗話說:“人生易逝,故土難離”,因爲有條“根”,深深地埋在那裏。久適台灣的遊子,對故鄉、對親人的眷念,更是魂繞夢萦。每當他們面海凝眸、遙望故鄉,就會發出“南望家千裏,無限故鄉情”的感歎。在我工作的縣,有位台胞給他在大陸弟弟的信中這樣寫道:“我沒有一天不想念你們,從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曆曆有如昨日,只要一靜下來,家鄉的一切情景,都很自然地浮現在我眼前……”字裏行間,流露出一位海外羁人深深的思鄉之情,苦苦的分離之痛,讀來感人衷腸。有的則題詩作畫,寄懷於吟詠。一位台胞以詩詠懷:“中秋月好情難遣,重九登高恨別離……驚序節,斷腸時,不堪回首各東西。”抒發了他思鄉懷親的真情實感,也吐露了他與大陸親人長期別離的痛苦之聲。當年叱咤風雲的於右任老先生去了台灣後,由於回不了大陸故鄉,發出了“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的悲號,這位國民黨元老企盼祖國統一、回歸故鄉與親人團聚的淒恻纏綿之情,是何等的真切呀!國畫大師張大千老先生,也因爲不能回大陸故鄉與親人共享天倫,只有將一幅畫著茫茫大海,一葉孤舟的國畫,送給故鄉親人,張大千老先生用這幅寓意深刻的國畫,表達了他無限思念故鄉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一片真情。梁實秋先生,在晚年也放棄了美國的“綠卡”,表示要回生育養育他的故鄉,如有可能就定居大陸。就連蔣介石也不忘自己的故土,希望在死後,能葬於南京中山陵下、明孝陵之上的紫霞湖。他的大兒子蔣經國在臨終前,也曾叮囑,死後,葬在溪口媽媽(毛太夫人)墓地旁。二子蔣緯國先生,生前也慷慨陳詞:“絕對的,當然要回大陸,”可是回鄉夢未圓,就仙逝台灣島……人心都是肉做的,誰無骨肉之親,誰無懷鄉之情,但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多少客死台灣的同胞,尚未魂歸故裏,落土爲安。這些涼曲悲音,實令人喟然長歎!痛哉!惜哉!但這種刻骨銘心的人老思鄉、葉落歸根的情愫,是任何人爲的裂痕和政治觀念都不可能改變的。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對故土的眷念和盼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兩岸同胞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然而,時之今日,“盈盈一水間”的台灣與大陸,依舊還築著一道人爲的藩籬,那無情的屏障,造成亘古未有的人間悲劇,成爲千古遺恨!死者已逝,生者尚存,爲了今後不再産生遺恨,台灣當局應“順應人民意願爲依歸”,盡快拆除藩籬,結束台灣與大陸的分離,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讓血濃於水的兩岸同胞團圓的日子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