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youtube]
這段youtube勾起澳門人的回憶,那才是令人懷念的澳門,我輩那時代出生的人看著有點激動,眼匣有點淚影,令影像更矇矓,夢中的澳門正是如此的模樣。
黑白影片看到那時生活和景貌,西灣南灣仍見黃水滔滔,漁民下網,我最記得是那在海岸長長伸出之防波堤,渾名-長命橋,我們兒時下課最愛去之危險地方,老爸老媽知道必有一餐藤條炆豬肉相贈,就是怕我們浸死長命橋,當時一年必有一兩單浸死兒童浮屍,是邪門地方。但我們兒童就是喜歡那裡的無拘無束,如遠離現實,進入一個自己面對天空和大海的境域,可能就是外國名著〈頑童經歷險記〉所描述的一種童年公路電影似的上路反叛行為。
內港碼頭一帶以前是澳門街對外交通重地,往離島便坐火船,兒時學校旅行往路環島可是孩子心中大興奮的期待,那有今天一揮手上的士便到達路環了,這是進步還是拓荒,我真是有點點迷惑。上望到黑壓壓山崗上的便是主教山,昔日很蒼涼,是修道院,聽說逃情的女人最愛走進修院中,澳門是有幾家修院的,而且是與世隔絕的苦修院,聽母親曾講她有認識一位很漂亮的女工友,逃情跑進苦修院,誤闖出塵界,一去三十年,重逢時已經老人家了。假如向她問世間情是何物,她可能濠淘大哭一場宣洩這三十年的抑壓,一發不可收拾,只能兩字形容,便是“唏噓”!
媽閣,實稱媽祖廟,那船石彫圖,進山門之圓門,今仍舊在,只是俗不可耐,上了一堆顏色,還是當年人心簡單,進媽祖廟只求家人安然回航,家宅平安,是有一種心誠則靈之民間信仰注其中精神,今天廟前車水馬龍,進廟已經沒有人求水路平安,只問橫財,市俗已經淹沒了靈氣。
大三巴那一從炮台拍攝鏡頭很有味道,遠晀大陸荒涼灣仔,只有一列一列山,什荒涼,那只隔一水,大陸當時人口很稀少,正值文化大革命,有時順風是聽到那種大陸共產黨特色廣播,虛無縹緲間傳來澳門空中,人間一水隔天涯,當年很多浮屍沿珠江到澳門,那個中國人最蕭殺的時代。今大三巴成國際遺產,真是妙,但我卻只是想知道大三巴排坊頂格是否曾經有一只純金鑄造的鷹,老人家話日本仔爬上去跌死幾個,最終取去下落不明。我覺得真假參半,就當澳門街傳說吧,我會再告訴我兒子的,這比告訴他什麼國際遺產,孩子一定會覺得金鷹傳說有趣多,一個地方的故事就是一種文化留傳,應該傳下去。
新馬路郵局門口一幕亦是經典,三輪車單車下的澳門,我已經接近忘記這種光景,多虧此短片重現當時面貌。石仔路上的澳門孩子穿著校服很天真,我一直覺得澳門各學校的校服比香港端莊和有美感,很合孩童氣質,鏡頭下亦表演出澳門人一種熱情純樸古道熱腸的小鎮風情。
.....最後是那隻叫【德星】號的往來港澳大船,我坐過很多敞,記得還有【大來】號和【彿山】號。【彿山】是在避颱風反而被打沉,死了一些船員,當時算大件事的。這組【德星】號鏡頭有一種開往南國之船,一個時代離開再見南國風味,如電影〈情人〉中一段女主角乘洋船離開越南港......。
勾起太多回憶,我一定會嘗試找回老爸留下一大盒柯達相機拍攝下之黑白照,嘗試放上blog,應好玩好看頭。
澳門街,真是我的故鄉,問我正式故鄉反而只是告訴你兩個沒有情感的字-開平。我的父母親亦安葬回澳門,她們心中最好的日子,便是那段開開心心的澳門崗頂生活,那時我還小,但隱約覺得一種天倫之樂便是如此的生活吧,那是街坊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黑白時代。
這段youtube勾起澳門人的回憶,那才是令人懷念的澳門,我輩那時代出生的人看著有點激動,眼匣有點淚影,令影像更矇矓,夢中的澳門正是如此的模樣。
黑白影片看到那時生活和景貌,西灣南灣仍見黃水滔滔,漁民下網,我最記得是那在海岸長長伸出之防波堤,渾名-長命橋,我們兒時下課最愛去之危險地方,老爸老媽知道必有一餐藤條炆豬肉相贈,就是怕我們浸死長命橋,當時一年必有一兩單浸死兒童浮屍,是邪門地方。但我們兒童就是喜歡那裡的無拘無束,如遠離現實,進入一個自己面對天空和大海的境域,可能就是外國名著〈頑童經歷險記〉所描述的一種童年公路電影似的上路反叛行為。
內港碼頭一帶以前是澳門街對外交通重地,往離島便坐火船,兒時學校旅行往路環島可是孩子心中大興奮的期待,那有今天一揮手上的士便到達路環了,這是進步還是拓荒,我真是有點點迷惑。上望到黑壓壓山崗上的便是主教山,昔日很蒼涼,是修道院,聽說逃情的女人最愛走進修院中,澳門是有幾家修院的,而且是與世隔絕的苦修院,聽母親曾講她有認識一位很漂亮的女工友,逃情跑進苦修院,誤闖出塵界,一去三十年,重逢時已經老人家了。假如向她問世間情是何物,她可能濠淘大哭一場宣洩這三十年的抑壓,一發不可收拾,只能兩字形容,便是“唏噓”!
媽閣,實稱媽祖廟,那船石彫圖,進山門之圓門,今仍舊在,只是俗不可耐,上了一堆顏色,還是當年人心簡單,進媽祖廟只求家人安然回航,家宅平安,是有一種心誠則靈之民間信仰注其中精神,今天廟前車水馬龍,進廟已經沒有人求水路平安,只問橫財,市俗已經淹沒了靈氣。
大三巴那一從炮台拍攝鏡頭很有味道,遠晀大陸荒涼灣仔,只有一列一列山,什荒涼,那只隔一水,大陸當時人口很稀少,正值文化大革命,有時順風是聽到那種大陸共產黨特色廣播,虛無縹緲間傳來澳門空中,人間一水隔天涯,當年很多浮屍沿珠江到澳門,那個中國人最蕭殺的時代。今大三巴成國際遺產,真是妙,但我卻只是想知道大三巴排坊頂格是否曾經有一只純金鑄造的鷹,老人家話日本仔爬上去跌死幾個,最終取去下落不明。我覺得真假參半,就當澳門街傳說吧,我會再告訴我兒子的,這比告訴他什麼國際遺產,孩子一定會覺得金鷹傳說有趣多,一個地方的故事就是一種文化留傳,應該傳下去。
新馬路郵局門口一幕亦是經典,三輪車單車下的澳門,我已經接近忘記這種光景,多虧此短片重現當時面貌。石仔路上的澳門孩子穿著校服很天真,我一直覺得澳門各學校的校服比香港端莊和有美感,很合孩童氣質,鏡頭下亦表演出澳門人一種熱情純樸古道熱腸的小鎮風情。
.....最後是那隻叫【德星】號的往來港澳大船,我坐過很多敞,記得還有【大來】號和【彿山】號。【彿山】是在避颱風反而被打沉,死了一些船員,當時算大件事的。這組【德星】號鏡頭有一種開往南國之船,一個時代離開再見南國風味,如電影〈情人〉中一段女主角乘洋船離開越南港......。
勾起太多回憶,我一定會嘗試找回老爸留下一大盒柯達相機拍攝下之黑白照,嘗試放上blog,應好玩好看頭。
澳門街,真是我的故鄉,問我正式故鄉反而只是告訴你兩個沒有情感的字-開平。我的父母親亦安葬回澳門,她們心中最好的日子,便是那段開開心心的澳門崗頂生活,那時我還小,但隱約覺得一種天倫之樂便是如此的生活吧,那是街坊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黑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