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廟梵唱』
在故鄉的桃花墩內山,有座歷史悠久的古廟。因為大地震關係,一夕之間化為礫土。廟裡的主持是位普陀山僧,未曾留下法名。但村人都認為他是得道高僧,因此對他格外的尊敬。
那年夏初故鄉的河溪泛洪,受災面積廣達九成。人畜損失不計其數,四處所見皆是待援住戶。當時社會的救濟物質杯水車薪,幸賴古廟山僧打開廟門接納災民,這才避免了流離失所的悲劇發生。
說巧還真巧,泛洪那年的前季,廟方耕種的樹薯意外的大豐收。廟主持怕這些山薯無處儲藏,所以,住持便吩咐寄宿的行腳僧人,將它們磨漿製成乾粉留存倉庫。歪打正著,這些藏存的山薯粉竟成為這次救災的主角。
山僧平日古佛青燈俢唸蓮華,有空打禪靜坐於一塊巨石之上,單手打訊口中念念有詞。近聽音調婉轉,遠聞韻律清晰入耳。某日,我將這種情形告知老師,並還向老師請教原因。老師答說那是「梵唱」,它是佛教音樂之一。至於更深一層的意義,老師說他沒有智慧無法說明。
初中我離鄉北上就讀,學校後山是個靈修了好地方。山明水秀,禪門林立。有個叫阿叔的在家居士對我們學生甚好,每次學校溫書假,我們都在他的禪堂溫習課業。遇到不懂之處,居士就成為我們的解惑老師。
居士知道我跳皮好玩,為引導我走上正途,他故意讓我抄些經文修身養性。每於抄經之時,他就播放一些佛樂陪伴我工作。楞嚴經剛抄好半部我被家父押回家,於是這段佛緣就此終了。
在禪堂寄宿期間,阿叔曾教我一闕佛曲。他叫我先哼唱簡譜,熟悉全曲之後再學歌詞。這首佛樂曲名「目蓮救母」,可惜年代已遠歌詞記憶零落,甚至大部分都已經忘光了。
中學三年級音樂課學會「道情」,旋律韻調與佛曲極為相似。歌詞大概是這樣:「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來往船隻無牽絆。沙鷗點點清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金波搖影,驀抬頭,抬頭月上東山。」
「老頭陀,古廟中。自燒茶,自打鐘,燕麥莬葵閒齋供。山門破落無關鎖,斜日蒼黃有亂松。秋星閃爍堆垣縫,黑漆漆蒲團打坐。夜燒茶,燒茶爐火通紅。」
法無定法,歌聲動人,這首道情被視為天籟而吟詠竟日。我更喜歡它那消遙的意味,每逢高興或不如意之時,我都會哼它幾回舒暢心情。
某日在公會堂聆聽一位高僧弘法,他用梵唱替代說法,當場我就被那婉轉的韻律迷化。佛光山紀念星雲法師弘法五十年,一連三晚在國父紀念館開「佛教唱誦講座」。躬逢盛會參與其中,浸沐於梵唱曲中洗滌心靈塵垢,真乃得天之厚待也。 【完】
附註:「梵唱」又稱之為「梵唄」,係指清淨不染之聲音,用以讚詠歌頌佛德。它具正直、和雅、清澈、深入人心、普遍能懂等五種特質,它是最早的佛教音樂。(梵音饗宴專輯-佛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