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篡位從以前到現在有一種現象,那就是成功叫變〈明-靖難之變〉,失敗叫亂〈漢-七國之亂。

  但一個帝王的功過後人評價卻是不一的,我們先不談夏商周三代。先看漢朝。

  漢朝在文帝跟景帝的「文景之治」後,漢武帝對匈奴大規模用兵,連年的兵禍讓「文景之治」積聚起來的國力幾近耗盡,本已充盈的國庫空虛了,整個社會陷入飢荒混亂中,田園荒蕪,流民失所,一幅破敗的景象。所以武帝在「輪臺罪己之詔」加了一句話「海內耗虛,戶口減半」,這樣的皇帝評價是不可知的。

  在唐太宗「貞觀之治」後,誰會評論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年〉的玄武門之變。

  滿清推翻後,孫中山為大總統,「三民主義」課本都說他的資金來自海外華僑,但他是洪門的人,也是哥老會的一員〈沒記錯的話〉,蔣中正本身也是青幫的。

  在周公東征後,有沒有人想過他也是在殘殺自己的兄弟。正如羅素在一次演講中,公佈乾隆兩道賜給英國國王的上諭中,曾有「咨爾英王,海外輸誠,重譯向化……」的字詞。結果是聽眾哈哈大笑,羅素表示,如果聽眾覺得乾隆皇帝的用詞可笑,表示還不瞭解中國對外關係的歷史背景。

  不錯,這不僅是那些聽眾犯的毛病,也是現代人在看歷史的通病,除非我們能夠回到當代,或者將事情的真相詳細還原,我們才有資格可以評論一個人的功過。

任尉好

您的文章寫的工整
引述也切實
但就我ㄧ個閱讀者的角度來說
坦言我讀來有點不知所云的感覺
似乎與主題的緊密點稍顯鬆散
當然,只是我個人觀感

問好

我是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