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與萬載花燈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元宵與萬載花燈

王水寶 韓建忠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在民間,這天夜晚,各家各戶,樓上樓下,甚至豬欄牛棚都要點燈,預示新年光明。從正月初七到十五,民間還要玩花燈,稱“鬧元宵”。
元宵節的來曆,說法很多。因其是一年的第一個月的十五夜晚,故稱元宵。另一種說法是,與道教有關,漢代呂後崇拜“太乙天神”,且太乙天神又對漢高祖有恩,故呂後(即呂雉)於每年的正月十五舉行“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大典。呂後死後,周勃、陳平等人擁立劉恒爲帝,事也湊巧,掃除呂後勢力的這一天,又正好是正月十五日,劉恒便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史載,每逢這一天的夜晚,“馳禁”(即取消戒嚴)放燈,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男女老少通宵觀燈。此俗一直流傳至今,可見元宵節和元宵玩燈始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此後,雖然朝代更叠,但元宵節和元宵玩燈,不但沒有廢除,還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隋代,元宵之夜在大道旁建起了高大的燈樹,高挂彩燈千盞,燈火輝旺,熱鬧非凡,有詩爲證:“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唐代,元宵之夜不僅觀燈,朝廷還組織萬人“踏歌”活動,唐睿宗時,還出現了歌舞表演,“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宋代,元宵之夜將萬盞花燈改爲燈彩壘成山形的彩棚,上飾各種花燈,燈上彩紮文殊、普賢等神仙形象,金碧相射,同時,神仙的五指還能噴出五道水,可謂是現代的音樂噴泉。南宋時,元宵燈節增添了跑旱船、踩高跷、社火百戲等活動。到了元代,鬧花燈活動曾處於低谷,但並未泯滅。明代,人民生活安定,元宵玩燈大盛。值得一提的是,元宵節北方出現了冰燈,北方人刨冰雕刻彩燈,這是我國元宵玩燈史上的一大創舉。清代,元宵之夜的水燈別具一格,《杭城遣風》中記述:“元夕沿西湖放燈,用竹木爲底座,糊以帛紙紮制成荷花形燈……輕浮水面,中燃紅燭,多至千余盞,任其隨波流蕩……”
地處贛西偏北邊陲的萬載縣,元宵玩燈也十分盛行,舊時有“沒有花燈不成村”的說法,幾乎村村玩燈。萬載民間除玩龍燈、獅燈、馬燈、春牛燈、鯉魚燈、蚌殼燈、車仂燈、彩船燈、花燈和笑菩薩戲獅子、鵲鹿蜂猴等外,還依據這些燈彩中花、鳥、魚、蟲、獸的外形爲道具,並模擬其動作、習慣和形態,挨家串戶進行表演,向東道主表達吉慶和祝福。其中富有萬載特色的“鵲鹿蜂猴”,它是取“爵、祿、封、侯”的諧音,由4人分別穿戴鵲、鹿、蜂、猴的象形服裝和頭飾,在民間曲牌《大金錢》以及吹奏曲《呱呱調》的伴奏下,且蹦帶跳,用以慶賀新春,祝願東道主“進爵封侯,高官厚祿”,深受村民歡迎。因“鵲鹿蜂猴”與“花燈”、“笑菩薩戲獅子”爲萬載獨有的特色燈彩,均入選《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在玩燈與表演時,都伴以鼓钹笙箫、胡琴唢呐等樂器,並不斷燃放花炮,氣氛熱烈。花燈隊進入人家,接燈人就要鳴放鞭炮相迎。因萬載是“花炮之鄉,”在玩燈時,有不打完花炮不罷休的玩法,花燈隊也以鞭炮不斷而高興而越演越起勁。
元宵玩燈,萬載民間還有扮演花燈戲人物、擡閣、社火、跳傩的。傩,是古代的一種風俗,多爲迎神以驅逐疫鬼。萬載傩舞,又稱《跳魈》和《搬案》,除表演驅鬼捉鬼外,還以舞蹈形式來祈求國泰民安、人壽年豐、驅瘟除疫、人丁興旺。萬載傩舞由24人表演,表演者都必須頭戴面具,身穿古代服裝。大年三十晚上,傩廟大開正門,燃燭鳴炮,鼓樂喧天,由傩首從神龛上請下傩神大菩薩,爲其用清水洗臉,更換新帽,便將大菩薩安放在交椅上,然後再置於神龛前的香案上。過了正月初一,正月初二傩舞隊便擡著傩神一路吹打,前往各村和鄰縣跳傩。傩隊每到一戶,該戶男女老少都要焚香鳴炮出廳接傩。跳傩時,按順序跳完17個節目後,跳傩結束,戶主全家及觀衆立於大門兩側,燃放花炮爲傩神送行。各傩隊收傩日期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是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後收傩。萬載元宵跳傩的傳統,自明清一直流傳至今。
元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隨著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玩燈日趨興旺,千燈滿挂,萬民歡躍,成了中國人民的狂歡節。

述理性強的文章,總讓人有許多知識上的收穫。
以元宵作為題材,不會讓人感覺枯燥
更由於時節將至,令人倍感趣味。

您廣博的知識,還容不才冒瀆偷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