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 人間才覺重西湖
王水寶
“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湖,不僅以她的溫柔婉約、千嬌百媚吸引著衆多的海內外遊客,留連忘返,曆史上還曾引起胡馬的南來。據西湖志余載: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詞贈之,詞中的“三秋桂子,十裏荷花”之句傳入金邦後,金主完顔亮對西湖垂涎三尺,遂虜騎百萬,投鞭渡江,滾滾南下,妄想“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然而,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中華兒女,用自己的生命與鮮血,捍衛了祖國的錦繡河山,使完顔亮立馬吳山的企圖,遂成泡影;而同時在那桃紅柳綠、鳥語花香的西子湖畔,由於長眠著許許多多的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給西湖的美景,更增添了愛國主義的光彩。古往今來,無數中外人士,以景仰之情,紛至沓來,泛舟西湖,憑吊英烈。
嶽飛、於謙、張蒼水三位傑出的民族英雄的墓茔,分別都屹立在西湖之濱,人們稱頌爲“西湖三傑”,“青山有幸埋忠骨”,使西湖的湖光山色也爲之相映生輝。清末富有民族思想的章太炎先生,十分敬慕三傑,他說:“望南屏諸山,東北是嶽鄂王之墓,西南是於忠肅之墓,居中是張蒼水之墓,三峰鼎立,皆是攘夷匡夏之人。對此湖山,若無故國之思,是必全無心肝者矣!”
嶽飛,是一位婦孺皆知的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心昭天日”的民族英雄。1103年出生在河南湯陰縣的一個農民家庭裏。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19歲的嶽飛,應招募當了“敢死戰士”。公元1125年,女真貴族率領金兵大舉南侵,攻戰杭州、紹興,企圖乘勢捉拿皇帝趙構。在這民族垂危之秋,22歲的嶽飛,懷著驅逐外患、山河一統的報國大志,率軍抵抗,並刺血激勵將士們說:“我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將士爲之感動,都表示要隨嶽飛抗戰到底。在披星戴月戎馬疆場的20個春秋中,轉戰大小二百余仗,仗仗獲勝,嶽飛身先士卒,屢立戰功,人稱“常勝將軍”。但正當在中州戰場浴血奮戰,直搗敵巢的勝利時刻,以趙構,秦桧爲首的民族敗類,卻以十二道金牌,火速將嶽飛召回臨安(今浙江杭州),後又以“莫須有”罪名於1142年1月27日被害於杭州風波亭,時年僅39歲。遺骨埋在西子湖畔的棲霞嶺上。嶽飛精忠報國,丹心一片,爲後人景仰,而他那充滿高尚品德和偉大情操的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的至理名言,八百多年來,不但一直在中華大地流傳,而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於謙,距嶽飛的時代有三百多年,明朝錢塘人,自少仰慕嶽飛、文天祥的忠烈,曾寫下《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剛毅之氣,以自督勵。於謙官至兵部尚書,他赤心忠良,爲國爲民,蒙古也先聞於謙之名,不敢輕舉妄動。後也因權奸進饞被戮,遺體喪於西湖之濱的三台山麓。陵墓的牌坊上寫著“一力奠金瓯,以社稷爲重;三台埋碧血,於湖山有光。”張蒼水,名煌言,明崇宗十五年舉人從事抗清近二十年,因此,清朝把他視爲心複大患。在重兵圍攻的同時,又屢屢誘說勸降,但煌言抗清意決,堅決回絕。後因兵敗被俘,在從故鄉鄞縣押往杭州途中,寫下了絕命詩《入武林》詩:“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敢向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鸱夷”。表白了自己滿腔忠忱和一片丹心,抒發了英雄強烈的愛國激情,成爲絕唱。臨刑前,張蒼水面不改色,還戀戀不忘祖國的錦繡河山,他向南道了聲“好河山,”慷慨就義。遺骨也埋在西子湖畔。
中國是一個具有光榮傳統的文明古國,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代代相傳的,從嶽飛、於謙、張蒼水三位傑出的民族英雄又傳到了秋瑾、徐錫麟等。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女革命家,字璇卿,別號鑒湖女俠,從小“放縱自豪,喜酒善劍”。她到北京後,眼見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八國聯軍踐踏京城的罪迹,面對祖國山河慘遭帝國主義的掠奪和蹂躏,她大聲地發出了“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疾呼,並主張以流血鬥爭來推翻清朝,拯救祖國。1907年,秋瑾聯合會黨,組織光複軍,和徐錫麟相約起義,後因失敗被捕,在嚴刑逼供下,秋瑾斬釘截鐵地說:“革命黨人不怕死,欲殺便殺。”於七月十五日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死後,按照她的遺願,葬於西湖的西冷橋畔。徐錫麟,字伯荪,懷有“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爲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豪情壯志,1904年加入光複會,1906年買官打入清政府內部,進行秘密革命活動。後來在皖浙同時起義中,不幸失敗被捕,壯烈犧牲,實踐了他“爲國死”的誓言。徐錫麟的遺骨也埋在西子湖畔。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才覺重西湖。”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詩,道出了西湖山水之俊秀傳奇,更道出了人們看重西湖的原因。是啊,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的光輝業績,不但把祖國的錦繡河山點綴得分外妖娆妩媚,也爲祖國的錦繡河山增添一重色彩。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留下的浩然正氣、高尚人格和報國爲民的耿耿忠心,永將傳之後代。我們要以先烈們那豪邁的民族氣魄和激烈的愛國熱情,把祖國的湖光山色裝點得更加壯麗。
王水寶
“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湖,不僅以她的溫柔婉約、千嬌百媚吸引著衆多的海內外遊客,留連忘返,曆史上還曾引起胡馬的南來。據西湖志余載: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詞贈之,詞中的“三秋桂子,十裏荷花”之句傳入金邦後,金主完顔亮對西湖垂涎三尺,遂虜騎百萬,投鞭渡江,滾滾南下,妄想“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然而,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中華兒女,用自己的生命與鮮血,捍衛了祖國的錦繡河山,使完顔亮立馬吳山的企圖,遂成泡影;而同時在那桃紅柳綠、鳥語花香的西子湖畔,由於長眠著許許多多的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給西湖的美景,更增添了愛國主義的光彩。古往今來,無數中外人士,以景仰之情,紛至沓來,泛舟西湖,憑吊英烈。
嶽飛、於謙、張蒼水三位傑出的民族英雄的墓茔,分別都屹立在西湖之濱,人們稱頌爲“西湖三傑”,“青山有幸埋忠骨”,使西湖的湖光山色也爲之相映生輝。清末富有民族思想的章太炎先生,十分敬慕三傑,他說:“望南屏諸山,東北是嶽鄂王之墓,西南是於忠肅之墓,居中是張蒼水之墓,三峰鼎立,皆是攘夷匡夏之人。對此湖山,若無故國之思,是必全無心肝者矣!”
嶽飛,是一位婦孺皆知的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心昭天日”的民族英雄。1103年出生在河南湯陰縣的一個農民家庭裏。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19歲的嶽飛,應招募當了“敢死戰士”。公元1125年,女真貴族率領金兵大舉南侵,攻戰杭州、紹興,企圖乘勢捉拿皇帝趙構。在這民族垂危之秋,22歲的嶽飛,懷著驅逐外患、山河一統的報國大志,率軍抵抗,並刺血激勵將士們說:“我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將士爲之感動,都表示要隨嶽飛抗戰到底。在披星戴月戎馬疆場的20個春秋中,轉戰大小二百余仗,仗仗獲勝,嶽飛身先士卒,屢立戰功,人稱“常勝將軍”。但正當在中州戰場浴血奮戰,直搗敵巢的勝利時刻,以趙構,秦桧爲首的民族敗類,卻以十二道金牌,火速將嶽飛召回臨安(今浙江杭州),後又以“莫須有”罪名於1142年1月27日被害於杭州風波亭,時年僅39歲。遺骨埋在西子湖畔的棲霞嶺上。嶽飛精忠報國,丹心一片,爲後人景仰,而他那充滿高尚品德和偉大情操的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的至理名言,八百多年來,不但一直在中華大地流傳,而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於謙,距嶽飛的時代有三百多年,明朝錢塘人,自少仰慕嶽飛、文天祥的忠烈,曾寫下《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剛毅之氣,以自督勵。於謙官至兵部尚書,他赤心忠良,爲國爲民,蒙古也先聞於謙之名,不敢輕舉妄動。後也因權奸進饞被戮,遺體喪於西湖之濱的三台山麓。陵墓的牌坊上寫著“一力奠金瓯,以社稷爲重;三台埋碧血,於湖山有光。”張蒼水,名煌言,明崇宗十五年舉人從事抗清近二十年,因此,清朝把他視爲心複大患。在重兵圍攻的同時,又屢屢誘說勸降,但煌言抗清意決,堅決回絕。後因兵敗被俘,在從故鄉鄞縣押往杭州途中,寫下了絕命詩《入武林》詩:“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敢向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鸱夷”。表白了自己滿腔忠忱和一片丹心,抒發了英雄強烈的愛國激情,成爲絕唱。臨刑前,張蒼水面不改色,還戀戀不忘祖國的錦繡河山,他向南道了聲“好河山,”慷慨就義。遺骨也埋在西子湖畔。
中國是一個具有光榮傳統的文明古國,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代代相傳的,從嶽飛、於謙、張蒼水三位傑出的民族英雄又傳到了秋瑾、徐錫麟等。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女革命家,字璇卿,別號鑒湖女俠,從小“放縱自豪,喜酒善劍”。她到北京後,眼見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八國聯軍踐踏京城的罪迹,面對祖國山河慘遭帝國主義的掠奪和蹂躏,她大聲地發出了“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疾呼,並主張以流血鬥爭來推翻清朝,拯救祖國。1907年,秋瑾聯合會黨,組織光複軍,和徐錫麟相約起義,後因失敗被捕,在嚴刑逼供下,秋瑾斬釘截鐵地說:“革命黨人不怕死,欲殺便殺。”於七月十五日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死後,按照她的遺願,葬於西湖的西冷橋畔。徐錫麟,字伯荪,懷有“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爲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豪情壯志,1904年加入光複會,1906年買官打入清政府內部,進行秘密革命活動。後來在皖浙同時起義中,不幸失敗被捕,壯烈犧牲,實踐了他“爲國死”的誓言。徐錫麟的遺骨也埋在西子湖畔。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才覺重西湖。”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詩,道出了西湖山水之俊秀傳奇,更道出了人們看重西湖的原因。是啊,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的光輝業績,不但把祖國的錦繡河山點綴得分外妖娆妩媚,也爲祖國的錦繡河山增添一重色彩。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留下的浩然正氣、高尚人格和報國爲民的耿耿忠心,永將傳之後代。我們要以先烈們那豪邁的民族氣魄和激烈的愛國熱情,把祖國的湖光山色裝點得更加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