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夏霏版主貼出阿昌哥的【何謂散文】,這個題目自我當散文版版工以來一直在思考。以下是我蒐集資料,並與文友討論之後,加上個人心得而整理出來的。大部份是我自己的看法,不見得正確,在此張貼出來,希望與各位分享,並請各路英雄豪傑不吝賜教,就「散文創作」種種加以討論。
《現代散文的定義》
中國散文的濫觴,可以追溯到「尚書」,然而內容以公文為主,宋、明以來的話本、小品,更接近現代的散文,五四之後,白話文普及,亦使一般人更容易接受。
廣義的「散文」,是相對於中國文學的另一主流「韻文」而言。撇去了押韻、對仗及平仄等的約束,不論抒情或說理,散文顯然瀟灑自在得多。
胡適之曾提出:散文,在內容上,是展現作家的生命歷程與生活體驗;風格上則呈現作家的人格個性,情緒感懷;而主題方面,要能表現作家的關照、思索、智慧、學識。以內容分,可以區分為:情趣、哲理、雜記。如果以結構分,則又可區分為:日記/週記類、遊記、札記、傳記、報導文學、序跋類。
可見散文的形式和內容均十分自由,許多非文學類的作品如新聞、講稿、說明(如工具書)等,都可以算是「散文」的表現。
時至今日,隨著網路普及,以文字溝通、創作者越來越多。然而許多人無法分辨散文與詩、小說之間的差異,事實上這三類文體的分界也確實越來越模糊。簡單地說,小說是「以文字構成情節(plot)來敘述故事(story)的藝術形式」,「情節」、「場景」和「角色」是構成小說的要件。是否成立端看這些形式要件是否滿足,故事不必真實,但情節必須合乎邏輯。
至於散文,只要「情節」、「場景」和「角色」其中之一,就可以鋪陳出不錯的文章了。李廣田『談散文』中提到:「只寫一個情節、一段心情、一片風景,也可以成為一篇很好的散文。」有人是把虛構的都當做是小說,個人以為小說必須要具有足夠的故事性,當然散文也可以用來說故事,但散文中「感覺」的成份應該大於「情節」。要寫得好,條件在於「誠」字,也就是作者自我的情感。
《散文創作要點》
散文創作,無論內容或形式都十分自由,所謂「散」者,係指自由瀟灑不受拘束。但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在寫作上仍必須留意以下數項。即:主題要明確、內容要言之有物、修辭要精確。
一、主題明確
和公文寫作一樣,每篇散文也要有一個「主旨」。主題是散文的靈魂,從一個主題出發,旁徵博引,每一步布局都這個主題習習相關。選材要有創意。題材或過於龐雜瑣碎,或故意裝腔作勢、東拉西扯等毛病,最好是能免則免。若內容是較重理性的談論,便可安上一個「試論○○○」、「○○○之我見」等;而若以感性的筆調書寫,則命題不妨也柔軟一些。
主題不宜過大,例如「人生」這一類主題,可考慮從大主題中再縮小範圍。近年亦常見到有分成幾篇小文章,掛上不同子題以一個系列的方式表現。
二、意象清楚
意者抽象,象者具象。作者純靠文字來表達色受想形識,讓讀者能理解,進而有同樣的感受。
好的散文,常以意象呈現主題。作者必須描繪具體可感的、可見的、可觸摸的事物,讓讀者體會作者的描象的意念。也就是讓讀者透過作者的眼耳心,去看去聽去想,讀者才能清楚感受作者的感覺,更能產生共鳴。
三、修辭典雅
文字精確是文學創作者最基本的修養,散文還要求典雅,散文的觀點就是作者的觀點,一切言論代表作者的意見。修詞精巧典雅是散文作品影響讀者感受的重要因素。另文字不應寫得太死,要有活潑的生機。
四、氣勢連貫
掌握一個主題、一件事件,利用情節轉換,逐段翻瀾、遞轉,營造生動連貫的氣韻,緊扣讀者心弦。切忌節外生枝,將讀者注意力引到別處。
詩、小說、戲劇往往為作者人格的轉化,只有散文才是作者人格的直接呈現。好的散文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誠意與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技巧則像是化妝,可以加深文章帶給讀者的力量。功力高明的作者,可以發揮寫作技巧而不見修飾;如果全篇不見作者的真性情,技巧再好都是次等。
《個人心得》
「先有文章後有文體」然而我們現代人寫作,詩與散文的差異應該是相當清楚的。至少在我下筆時,便知道那將是什麼。
自從掛上網以來,從純粹找資料到聊天,到發表個人文章,算算竟有七年之久了!這期間,陸陸續續寫了一些有點文藝氣息的東西,「散文」該是最大宗,而且以個人平常寫箋函公文致詞稿新聞稿經驗,自信表達能力應該不致於太離譜。受到幾位文友影響,我也寫過不算多的詩,然而揮灑自如的散文,才是我的最愛。
只是不知道別人如何看我的作品?在幾個常去的文學網站上發表,居然會被選中的多半是詩作,而且我自己喜歡的不見得入選,反而是普普的入選了。我反覆思索,自忖不是自己的詩寫得進步多少,而是散文的表現,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好。
那麼,散文該怎麼寫?或者,怎樣的散文才稱得上是好?
稍稍注意了一下,在許多發表平台上,散文似乎被定義成「抒情文」,看了替作者叫屈!散文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不論在優秀、楓情或者喜菡文學網,都可以發現:許多被推薦的散文,都帶有「詩」的味道,然而不是散文詩,也許可以稱為「詩散文」。
我個人是很喜愛抒情文,然而難道非抒情不足以稱散文?2002年10月中國時報副刊刊出了散文獎的評審經過,蔣勳說:「寫散文的人容易落入窠臼,常常分不清楚什麼是真情,什麼是矯情。」古蒙仁說:「散文必須真摰而感人,缺乏實質內容,只知在技巧或形式上刻意求新而忽略感情的投入,絕對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朱天文說:「很『甜』的題材,容易感動人,在相信散文是真實的前提下,往往在評審散文時,會因為他的真實,產生同情而予支持。所以我會提醒自己隔著距離,以冷靜的態度去省視他的文學成績。」蔡康永說:「面對感人的文章,必須抱持更高的標準來評審。(某一篇文章)作者應該更自覺的去寫作,不是以這種放鬆自在的姿態,感覺上沒什麼骨氣,文字張力不足。」
這當中大部份的論點我同意,除了說「散文一定是真實」這部份。(有一派是以真不真實來區分散文與小說的,可我覺得這種分法並不恰當,總以為文體還是應該用文字表現的方式去區分吧?就算朱天文自己,也有一堆不見得是事實的散文呀!也許她都歸到小說類去了?)
去年九歌出了一本【散文教室】,選了十二家,主題明確,文字優美精練,意象清楚準確,視野廣闊而描寫深刻,這些也是我心目中的散文,然而也可能「了無新意」。
最最害怕的,是極華麗繁複的文字。大量的形容詞堆砌的文章,美則美矣!然而全篇讀下來,往往找不到哪一段是印象深刻的。化濃妝的文字是一種沈重負擔!更是閱讀上的障礙!偶有一兩句穿插在文中是很美的,然而通篇如此,讀來不免嘔血三升。看看其他所謂的好散文,似乎也有這類傾向。
在這樣的潮流中,我仍堅持自己一貫的看法(可說是古板吧),創作原本就是為了自己高興、自己理念,以認真的態度發表與人分享或討論。譁眾取寵終究短暫,真正有內涵的才經得起時間考驗。倒也不是說自己的文章就多有內涵了,而是在檢討「什麼是好的散文」的過程中,漸漸體會自己所嚮往、追求的是什麼。
《現代散文的定義》
中國散文的濫觴,可以追溯到「尚書」,然而內容以公文為主,宋、明以來的話本、小品,更接近現代的散文,五四之後,白話文普及,亦使一般人更容易接受。
廣義的「散文」,是相對於中國文學的另一主流「韻文」而言。撇去了押韻、對仗及平仄等的約束,不論抒情或說理,散文顯然瀟灑自在得多。
胡適之曾提出:散文,在內容上,是展現作家的生命歷程與生活體驗;風格上則呈現作家的人格個性,情緒感懷;而主題方面,要能表現作家的關照、思索、智慧、學識。以內容分,可以區分為:情趣、哲理、雜記。如果以結構分,則又可區分為:日記/週記類、遊記、札記、傳記、報導文學、序跋類。
可見散文的形式和內容均十分自由,許多非文學類的作品如新聞、講稿、說明(如工具書)等,都可以算是「散文」的表現。
時至今日,隨著網路普及,以文字溝通、創作者越來越多。然而許多人無法分辨散文與詩、小說之間的差異,事實上這三類文體的分界也確實越來越模糊。簡單地說,小說是「以文字構成情節(plot)來敘述故事(story)的藝術形式」,「情節」、「場景」和「角色」是構成小說的要件。是否成立端看這些形式要件是否滿足,故事不必真實,但情節必須合乎邏輯。
至於散文,只要「情節」、「場景」和「角色」其中之一,就可以鋪陳出不錯的文章了。李廣田『談散文』中提到:「只寫一個情節、一段心情、一片風景,也可以成為一篇很好的散文。」有人是把虛構的都當做是小說,個人以為小說必須要具有足夠的故事性,當然散文也可以用來說故事,但散文中「感覺」的成份應該大於「情節」。要寫得好,條件在於「誠」字,也就是作者自我的情感。
《散文創作要點》
散文創作,無論內容或形式都十分自由,所謂「散」者,係指自由瀟灑不受拘束。但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在寫作上仍必須留意以下數項。即:主題要明確、內容要言之有物、修辭要精確。
一、主題明確
和公文寫作一樣,每篇散文也要有一個「主旨」。主題是散文的靈魂,從一個主題出發,旁徵博引,每一步布局都這個主題習習相關。選材要有創意。題材或過於龐雜瑣碎,或故意裝腔作勢、東拉西扯等毛病,最好是能免則免。若內容是較重理性的談論,便可安上一個「試論○○○」、「○○○之我見」等;而若以感性的筆調書寫,則命題不妨也柔軟一些。
主題不宜過大,例如「人生」這一類主題,可考慮從大主題中再縮小範圍。近年亦常見到有分成幾篇小文章,掛上不同子題以一個系列的方式表現。
二、意象清楚
意者抽象,象者具象。作者純靠文字來表達色受想形識,讓讀者能理解,進而有同樣的感受。
好的散文,常以意象呈現主題。作者必須描繪具體可感的、可見的、可觸摸的事物,讓讀者體會作者的描象的意念。也就是讓讀者透過作者的眼耳心,去看去聽去想,讀者才能清楚感受作者的感覺,更能產生共鳴。
三、修辭典雅
文字精確是文學創作者最基本的修養,散文還要求典雅,散文的觀點就是作者的觀點,一切言論代表作者的意見。修詞精巧典雅是散文作品影響讀者感受的重要因素。另文字不應寫得太死,要有活潑的生機。
四、氣勢連貫
掌握一個主題、一件事件,利用情節轉換,逐段翻瀾、遞轉,營造生動連貫的氣韻,緊扣讀者心弦。切忌節外生枝,將讀者注意力引到別處。
詩、小說、戲劇往往為作者人格的轉化,只有散文才是作者人格的直接呈現。好的散文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誠意與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技巧則像是化妝,可以加深文章帶給讀者的力量。功力高明的作者,可以發揮寫作技巧而不見修飾;如果全篇不見作者的真性情,技巧再好都是次等。
《個人心得》
「先有文章後有文體」然而我們現代人寫作,詩與散文的差異應該是相當清楚的。至少在我下筆時,便知道那將是什麼。
自從掛上網以來,從純粹找資料到聊天,到發表個人文章,算算竟有七年之久了!這期間,陸陸續續寫了一些有點文藝氣息的東西,「散文」該是最大宗,而且以個人平常寫箋函公文致詞稿新聞稿經驗,自信表達能力應該不致於太離譜。受到幾位文友影響,我也寫過不算多的詩,然而揮灑自如的散文,才是我的最愛。
只是不知道別人如何看我的作品?在幾個常去的文學網站上發表,居然會被選中的多半是詩作,而且我自己喜歡的不見得入選,反而是普普的入選了。我反覆思索,自忖不是自己的詩寫得進步多少,而是散文的表現,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好。
那麼,散文該怎麼寫?或者,怎樣的散文才稱得上是好?
稍稍注意了一下,在許多發表平台上,散文似乎被定義成「抒情文」,看了替作者叫屈!散文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不論在優秀、楓情或者喜菡文學網,都可以發現:許多被推薦的散文,都帶有「詩」的味道,然而不是散文詩,也許可以稱為「詩散文」。
我個人是很喜愛抒情文,然而難道非抒情不足以稱散文?2002年10月中國時報副刊刊出了散文獎的評審經過,蔣勳說:「寫散文的人容易落入窠臼,常常分不清楚什麼是真情,什麼是矯情。」古蒙仁說:「散文必須真摰而感人,缺乏實質內容,只知在技巧或形式上刻意求新而忽略感情的投入,絕對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朱天文說:「很『甜』的題材,容易感動人,在相信散文是真實的前提下,往往在評審散文時,會因為他的真實,產生同情而予支持。所以我會提醒自己隔著距離,以冷靜的態度去省視他的文學成績。」蔡康永說:「面對感人的文章,必須抱持更高的標準來評審。(某一篇文章)作者應該更自覺的去寫作,不是以這種放鬆自在的姿態,感覺上沒什麼骨氣,文字張力不足。」
這當中大部份的論點我同意,除了說「散文一定是真實」這部份。(有一派是以真不真實來區分散文與小說的,可我覺得這種分法並不恰當,總以為文體還是應該用文字表現的方式去區分吧?就算朱天文自己,也有一堆不見得是事實的散文呀!也許她都歸到小說類去了?)
去年九歌出了一本【散文教室】,選了十二家,主題明確,文字優美精練,意象清楚準確,視野廣闊而描寫深刻,這些也是我心目中的散文,然而也可能「了無新意」。
最最害怕的,是極華麗繁複的文字。大量的形容詞堆砌的文章,美則美矣!然而全篇讀下來,往往找不到哪一段是印象深刻的。化濃妝的文字是一種沈重負擔!更是閱讀上的障礙!偶有一兩句穿插在文中是很美的,然而通篇如此,讀來不免嘔血三升。看看其他所謂的好散文,似乎也有這類傾向。
在這樣的潮流中,我仍堅持自己一貫的看法(可說是古板吧),創作原本就是為了自己高興、自己理念,以認真的態度發表與人分享或討論。譁眾取寵終究短暫,真正有內涵的才經得起時間考驗。倒也不是說自己的文章就多有內涵了,而是在檢討「什麼是好的散文」的過程中,漸漸體會自己所嚮往、追求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