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與追尋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午寐。

  極其睏悶。昏昏然;覺得腦子再也無法裝下任何東西了,於是本能的傾倒向床,一條薄被裡的蜷窩;陷入,不斷的陷入,眼皮彈跳,眼珠翻轉,巨石般的沉重;墜。

  窗帘無法遮蔽完全的光,流動的影,在白牆上粼粼波動;聲音,屬於白晝未歇的,簌然耳過的車,人聲喃喃,狗聲吠吠,瀕臨死的狀態,你在尋找那道光芒。

  痛。耳際傳來收音機介紹桐花祭,雙腳抽筋,然後桐花紛落,迷茫間,花呀花呀花呀花呀花……,莫非那光?只剩兩枝石硬的樹幹,小腿動彈不得,驚然夢醒。

  慟。一具無法預料的軀體。

  一個寫作者囚禁之虛與實。

  記得白先勇曾經說過(大意是):「一個作家一輩子寫那麼多的故事,其實都是在處理同一個問題。」

  大陸作家莫言,一開始都是在處理他饑餓的問題,因為那是他的夢魘,餓得吃煤炭,拉了之後再燒。繼之是他的孤獨,在無邊無際的草原放牧牛群,他說:「我對牛的瞭解勝過我對人的瞭解」。他童年時更是怕鬼,因為爺爺奶奶的鬼故事,讓他每次經過村子裡傳說的那座橋,總是飛奔而過。

  每個人都有一間被囚禁的密室,在那兒彷彿是個巨型的玻璃缸,水就要淹沒至鼻腔了,突然;筆尖沙沙,直達天聽,在字與字之間;在句與句之間,猶若神通,頓時萬物於豁間叢生,在字裡行間萌然生機,猛地一吸氣,下筆如飛瀑,時而涓細;時而滂沛。莫言說經歷了那麼多苦難,除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更在於成為一個作家。

  也有人逃不過的,一股神秘力量的籠罩,外表似乎縫得很好,裡面住著個不確定的形體正在溶解,三毛逃不出,袁哲生逃不過,於是---淹沒了。駱以軍有一次悟到他的憂鬱症,當時他正坐在咖啡館外面的位置抽煙,而咖啡館因為外冷內熱起了一層霧氣,他感到他就是被霧包住了,在一間衝不出的密室裡;活在當下,卻隔著一層狀態。

  作家是被詛咒與被祝福的行業,他們時常意識到不自由。鍾怡雯老是覺得家鄉無止境的油棕園,像是逃不出的牢籠;日復一日的黃土飛揚,家族成員若干得了精神疾病,彷彿某種宿命的牽絆,選擇隻身來臺灣讀書,遠觀也許可以更貼近生命的原型,她正在等待適當的時刻,書寫呼之欲出而又撲朔迷離的熱帶記憶。

  作家之囚禁與追尋,猶如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被宙斯綑縛於高加索山(Mt. Caucasus)岩石上,讓一隻老鷹每日來將他的肝臟啄出,而到了晚上他失去的器官又會重新長出來,這樣的的酷刑日復一日。另一說法是面對啄食的鷹嘴,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愈來愈深的避入岩石,最後與之成為一體。

  而石山仍在。

  沈從文的《邊城》正是在描寫囚禁與追尋,吉本芭娜娜的《白河夜船》也是描述類似的情境。簡媜在《女兒紅》裡似乎身陷泥淖無法跳脫,她感到周遭的不友善,並且面臨愛情的業,彷彿她就被浸在這紅缸子裡跳脫不出來,終因她美滿的婚姻及為人母而寫下《紅嬰仔》,另一種束縛,也是另一種追尋,因為書寫而產生了力量。

  到底要如何因為囚禁而超脫並且追尋?寫作者的宿命就是搜集生活的碎片構成語言,並且組合成文字,讓它成真,有光。如夜之星。

  天際。星星與星星。互語。

  有光隕落......

我想
真正該解決的問題
其實我們都知道
只是難以解決

不然何以一生之長
為何要陷入同樣的泥淖
除了執著之外
是種對自己的訴求

在矛盾再矛盾的對峙中
擦撞出的火花
可以照明濛濛黑夜
讓更多人用短暫的時間

看見

我們都在密室裡彼此觀望

並且看見自己


謝謝回覆指教


葉子鳥 :D

好喜歡這篇文章
說到許多人的心坎裡

謝謝幸運草的回覆
我剛才才發現

此篇乃聽鍾怡雯演講加上自己的心得
混為一體

我不過深深的體驗
之於有形之軀
之於無形之時間
那種莫可奈何的囚禁
文字是飛躍的靈魂吧
弔詭的是

文字可能又是另一種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