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麵包組曲』
台灣的菠蘿麵包始於五O年代,當時臺灣的經濟剛剛紮根,百業興旺社會生氣蓬勃發展。農業社會逐漸變化,西點麵包漸漸成為時代的新寵兒。記得有位同學家住羅斯福路,因為開設西點麵包店頗受歡迎。他父親在開幕當天,吩咐師傅烘焙一批招待我們。當天新出爐的麵包,它就是今日大家熟悉的「菠蘿麵包」。
它是一種大眾化的麵包,陪伴著台灣多少人走過童年乃至成長。記得當年家窮經常無隔宿之糧,但家長仍願節衣縮食,去買個菠蘿麵包犒賞孩子們的好成績。有個炎熱的夏天,父母與兄弟們都在田中除草。頂著大太陽,大夥懶洋洋的跪扒不進。這時母親大聲說:「誰先除完一行,誰就可吃一顆菠蘿麵包。」話音剛歇,大家拼命往前扒草。不瞬間,一畝多的田草已被扒除精光。當日總共發出十五個菠蘿麵包,就連平日吝嗇的老爸也說值得。
至於它為何取名為「菠蘿麵包」呢?根據方家的解說:這種麵包起源於南洋,其外殼裹著一層香酥起司。經過熱火的烘焙後,它的表皮龜裂出鳳梨皮似的花紋。鳳梨在南洋的華人稱作「菠蘿」,所以它就被取名為「菠蘿麵包」啦。
早年江仔翠是農業區,田連阡陌綠意盎然,處處可見到三合院伙房,只有小學校附近才有商店。這種小型商店甚麼都賣,麵包則由板橋或埔墘的店家供應。每天早上八點左右麵包送到,不到半個小時全部賣光。而「菠蘿麵包」上市初期,只有在小學內的員生消費合作社才可買到。由於供應時斷時續,有人就乾脆去賣菜回家時,順便在板橋或萬華的麵包店買回來。
華江橋與新海橋的興建,地處偏僻的江仔翠,一夜之間成為大臺北的副都心。農地瞬間變成建地,水泥叢林於是入侵焉。就在這段狂飆的日子裏,開始有了麵包店出現。初期這些麵包店的主打是紅豆麵包,接著菠蘿麵包取而代之。之後西點麵包與蛋糕進駐,可是紅豆麵包與菠蘿麵包的地位始終屹立不搖。
吾友父親為學西點麵包與蛋糕的製作技術,個人束裝至美國學習烘焙技術。他們是糕餅世家,年輕時期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所以,他在美國學藝期間溝通順暢無阻。
學成歸國之後,他們在羅斯福路設立「美利堅麵包廠」,產品花樣百出,顧客遍及整個大臺北地區。儘管生意滾滾上門,可是他們對菠蘿麵包的堅持,令人感到意外。其實這門技術是在留美之前學得,因為助他賺得不少利益,所以他對後輩交代,哪怕將來生意再好,絶對不可放棄菠蘿麵包的供應。他們這種「吃果子拜樹頭」飲水思源之堅持,已成為附近同業尊崇與學習的典範。
某次,有位同學好奇問他:「製作好吃的菠蘿麵包有何秘訣?」他風趣的回答說:「菠蘿麵包的好壞全在一皮,它要蓬鬆酥脆但不糜爛。香味十足甜度恰好,皮與麵包口感協調,如此便可稱得上一級棒。」他老人家說得滔滔不絕,大夥卻聽得雙耳垂垂,至今依舊有聽沒有懂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