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亞細亞的孤兒"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在眾多描述這個時代的歷史叢書中,若是閱讀其他刻版的史料事實,我們所得到的也不過是個模糊的概念,只是看過了一些名詞,內心卻沒有深刻的體悟,也不能了解當時的人還有社會情形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矛盾,最多所得到的結論,恐怕就是類似”日本人有多可惡”等空泛的現象描述,但是對於當時生活在那樣時代的眾多台灣人、日本人,甚至是對岸的中國人是怎麼樣的價值觀、思想和生活等等,我們卻是完全沒有概念,可以說是根本沒有認識到那個時代的歷史也不為過。
而這本書最大的優勢就是作者吳濁流是當代的人物,因此可以說是作者藉著主角胡太明表達那個時代的心聲的一本自我告白,同時,小說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很詳細地描述一個故事,同時藉著胡太明心境的轉折和他的想法,以及一些情節上的安排,也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傾訴還有反諷的一些事實,這本書緊湊的劇情更是讓讀者想一看再看,充分融入了那個年代,對日治時代的人更能產生可貴的同理心。
當初看到這個書名就引發了我很大的興趣,主要是因為”孤兒”這兩個字帶給我的震撼。故事中的人物處在一種新政權和舊政權交接的時代,也是新舊思想的衝突和矛盾中,而除了要習慣和調適這種新舊思潮的並存外,當時生活在台灣的民眾們幾乎是沒有反對的餘地,就被歷史強迫地推上了另一個衝突之中。
在日本人所帶來的殖民統治下,一方面,台灣居民要適應日本人帶來的種種制度和風俗習慣,慢慢地調整一個可接受的生活方式,同時在視台灣人民為二等公民的統治下,雖然同是生活在台灣,但是卻存在著許多差異,在待遇上,書中反應了許多台日不公的事實,同時也反諷當時的日本政府口口聲聲”日台平等”,但是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壓榨台灣人民,而政府對這樣的不公卻是絕口不提,使得台灣人民對於這些奇怪的現象陷入迷惘之中。
書中一開始就揭示了在這樣的台日矛盾中所發展的三種處事態度--祖父的完全超然,恩師的完全逃避,以及父親的隨波逐流;另外,原有的語言隔閡加上此種差別又加深了難以磨滅的斷層。在描寫久子認為台灣人不洗澡還有一些日本人的心態中,以及台灣人可笑的模仿”半套”的日本習俗描寫上,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兩個生活在台灣的民族,卻是陌生地彼此都不了解,甚至存在著許多誤解,而台灣的民眾雖然對這種次等待遇不滿,卻在這樣的教育和環境中培養出一種自卑的價值觀,也可悲地認為自己是次等的,對大人的橫行更是敢怒不敢言地恐懼。
這樣差別待遇也反映在教育的弊病下,老師們因為抱著”再怎麼努力教學,錄取人數也是一樣”的想法,因而不認真教學,同時日籍教員對孩子們的暴力行為更是在學生心理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壓抑久了,也就難怪日後會培養出一種畸形的價值觀了。
而除了日本人的優越感外,更諷刺的是由於長久的日治,就連對岸的中國人也歧視台灣人,認為台灣人都是日本的走狗而不願接觸他們,更悲慘的是,身為台灣人卻不能大聲得宣告自己是個台灣人的悲哀,正如書中所說:

“命中注定我們是畸形兒,我們本身並沒有什麼罪惡,卻要遭受這種待遇是很不公平的。”

“台灣人為什麼要忍受別人的屈辱呢?”

那個時代的民眾有許多疑問卻得不到答案,自己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這種茫然讓台灣人迷失了,書中的主角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已經承受了相當程度的衝突,而後又經歷了許多挫折,祖父的死是第一個挫折,讓他年少徬徨的心頓失依靠,對久子的戀情未果是第二個挫折,讓之後的他對於其他新的戀情總是畏縮,之後的主角到了日本求學,見識到台灣人的卑微是另一個打擊,回來後擁有高學歷卻找不到工作,那種閒言閒語更是帶給他很深的痛苦,而妻子那種不成熟的新時代主張更是讓他啼笑皆非,尤其是痛惡當時的年輕人十分容易被熱血的言論煽動,卻沒有自己思考判斷的能力,以及之後和妻女的分離,更是讓他陷入絕境。
從書末的皇民化運動還有強制徵收自願兵可知道,主角生長在日治後期,可由主角看出當時的人心境轉折。主角原先接受日治教育,對於殖民政府的惡行濛濛懂懂,基本上不是排日,甚至有些民眾十分親日,就像太明的哥哥那樣,但是日後在種種經歷後,漸漸警覺到這種種的不公:對從事政治活動的友人藍態度從厭惡轉為體會,甚至之後對政治也開始有興趣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卻無能為力;身邊有親人因強制徵召而死,被召去當民伕時,赫然看破身邊好相處的日本人竟然毫無罪惡地誇耀著強暴中國婦女的惡行,顯然把自己當作優等的種族,把中國人當成畜生一樣踐踏;主角到蔗糖公司上班了解了日本壓榨糖農的辛酸,又在之後看到日本檢查員強迫米店老闆送東西的惡行,以及後來看到官場的腐敗以及台灣人可憐的拍馬屁行為,這些經歷終於讓他看破了日本的惡行,但是又如何呢?他努力嘗試卻不能改變些什麼,只能無奈得接受這種不公的命運!
主角在親人一個個死去後終於發瘋了,但是我卻對於他是否真的發瘋了感到懷疑,在那樣的時代裡,也只有假裝瘋子才能光明正大地吶喊出這種無奈,大聲喊出警惕的箴言,而不被大人抓去吧!主角的結局是忽然消失了,留下許多矛盾仍未解開,亞細亞的孤兒還要漂流到什麼時候?沒有人知道,就連日治時代已經過去的今天,儘管現在的台灣並沒有受到日本的欺壓,但這段歷史卻已經帶給兩岸情感的裂縫,經過二二八事件還有本省外省人的糾纏對抗,到如今,這種隔閡也愈來愈大了。
現在的兩岸彼此陌生,存在著許多誤解,同時,這種曖昧的狀況也讓台灣的民眾對自身的國家認同以及定位產生疑慮,台灣明明擁有著主權,但台灣卻不算個完整的國家,只是個處在模糊地帶的政權,過去都不說破而相安無事,然而,這種曖昧卻讓國家認同愈來愈混淆,我們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為了尋求答案,本土化的需求逐漸沸騰,然而,對中國的依戀卻還存在著,這也反應在每年的大選上,藍綠的支持各半,然而台灣新生代對於中國卻是陌生了,將來本土化的需求,勢必高過一中原則。
重新架構新的國家認同是必須的,但是說台獨卻又太早,台灣的無奈就是不能大聲的宣告自己是個台灣人,然而過於急迫卻只會帶來更深的反彈,同時,現代人普遍存在容易被政治人物煽動卻缺乏自我判斷的能力,隨便就被綁上藍綠的標籤,不論對錯去信奉一個政黨而仇視,對於對岸也是只有刻版印象而漠不關心,這些現象對於釐清以及建立國家認同都沒有幫助,未來還渴望社會的努力以及政黨間的合作改善這種狀況,好讓亞細亞的孤兒不再流浪。


有些感懷投射到政治之後,
或者變得悲觀消極,
人們其實很少從歷史為鑑,
多半是從歷史中取其有利的部分再利用。

好在,我們來有許多人在努力,
可能力量微薄,但總是聚沙成塔。 :o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