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軍用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風 筝 的 軍 用

王水寶 韓建忠

春風骀蕩,麥田鋪綠,正是放風筝的好時光。望著那在碧空中上下翩翩起舞的風筝,令人心曠神怡。
風筝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當時稱之謂“木鸢”。據《詢刍綠》記載:“五代李邺,於宮中作紙鸢,引線乘風而戲。後於鸢首以竹爲笛,使風入竹,聲如筝鳴,故名“風筝”。
風筝又稱“紙鸢”,又名“鹞子”,北方叫“風鸢”,江浙人稱“鹞兒”,是我國獨具一格的民間玩具。風筝的被人們作爲娛樂玩具,在風和日麗的春天消遣自娛,大約還是唐代以後的事。《武林舊事 西湖遊賞》載:“少年郎競縱紙鸢,以相勾引,相牽翦截,以線絕者爲負。”就是盛行於南宋杭州“鬥風筝”娛樂的記載。風筝最早還是作爲軍用工具,被廣泛地運用在軍事上。
早在春秋時代,相傳有個叫公輸般的,曾乘坐自己制作的木鸢,飛到宋國的領空上,偵察過都城的情況。公元三世紀,楚漢交戰,“項王軍壁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劉邦的名將韓信,也曾放過一只用絹綢制作的大風筝,在夜闌人靜之時,飛到垓下上空,用風筝上的笛聲,配合漢軍大唱楚歌。纏綿淒涼的鄉音,勾起了楚軍對自己故鄉和親人的思念,激起了他們的厭戰之感,因此,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垓下不戰自潰。也給後人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後到了南北朝,侯景將南朝的梁武帝圍困在南京的台城,城內炊無米,戰無兵,大臣羊侃獻計,用風筝求援救兵,梁武帝準計,但風筝飛去後,卻被侯景手下兵士射落,但風筝仍不失充當了一名“郵遞員”。唐朝末年,臨安城守將張丕,被田悅包圍,張丕爲了搬取救兵,也將求援書信綁在風筝上,飄送出城,最後救兵趕到,臨安城解危爲安。抗日戰爭時期,我華北地區的軍民,也曾利用風筝,傳遞鬼子掃蕩的情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也利用風筝,作爲軍事目標,放飛到海面上空,以標出德國潛水艇藏在海水中的位置。

最早的風箏的確是用在軍事用途
水寶倒是用心不少呀

對賦雲而言,風箏之間好像也沒什麼好爭的了

呵呵,問好水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