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奶頭及其它
王水寶 韓建忠
德國教育家佛留伯爾曾說過:“孩子5歲以前便學會了一生中應學的東西。”5歲的孩提時代,正好生活在父母親身邊,因此,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親素質的高低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起著直接、重要的作用。
一天,我在水果攤買蘋果,一中年婦女牽著個四、五歲的男孩也在買蘋果,那個小男孩趁攤主不注意,順手拿了一個蘋果,兩眼直直地望著母親,中年婦女迅速瞥了攤主一眼,微微點了點頭,小男孩即刻把蘋果塞進了自己的口袋。兒子偷蘋果(小男孩並不意識到這就是偷),做母親的不但不阻止,反而點頭慫恿,這位母親的品行實在是太差勁了。由此,讓我想起了流傳在我家鄉的一個故事。說的是某婦之子,從小在外偷偷摸摸,每次偷東西回來,母親總是喜笑顔開,不但不指責,還“寶貝乖”、“寶貝能幹”地稱贊。孩子的賊膽也就越來越大,後來成了江洋大盜,被捕殺頭,刑前想見娘一面,監斬官允準,母子刑場見面,兒子要求吮娘最後一口奶,母親應諾,兒子便將母親的乳頭咬了下來,譴責母親從小不教,今天成了刀下之鬼。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值得我們每一個做母親的好好深思。
前不久,在舊報上讀到:34歲的何飛(化名),在他4歲那年,因頑皮、不聽話,遭幼兒園老師咒詛;“不聽話長大了去坐牢,”而何飛的父親呢,更是變本加厲地惡咒:“難怪老師說你長大了要坐牢,你要吃槍子的。”鄙視和咒罵,使4歲的何飛,在幼小的心靈上受到了痛苦的創傷,致使泯滅了自尊心和上進心,終於在何飛15歲那年,因偷了家裏的5萬元錢,換來了10年的牢獄。像這樣素質低下的老師和父親,能培養、教育好下一代嗎?
而爲後世人留下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他之所以能成爲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這與他從小生活在一個知書達理的家庭,和父母親從小抓緊對他的培養是分不開的。文天祥的父親文儀,號革齋,爲人淳樸正直,道德情操十分高尚,且學識淵博。爲了培養子女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讓孩子們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除了每日必須完成的功課外,在兒女們讀書的“傍竹居”書房內的牆壁上,挂滿了由文儀親自規定、並要孩子們做到、且天天都要背誦的諸如報國愛民、忠孝節義、品德修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格言和信條。同時,文儀還經常給孩子們講些曆代民族英雄的愛國故事,帶領文天祥遊覽名勝古迹,名山大川,以開闊視野,豐富閱曆。從而,在文天祥幼小的心靈深處,就埋下了忠臣愛國的種子,後來成爲民族英雄,萬世敬仰。
中國幾千年來,一貫重視“發智在師,育善在家,”就是說子女在學校裏接受師長的教化、啓迪;在家裏則受到父母良好的品行的感染、熏陶。因此,從偷蘋果、咬奶頭到何飛坐牢的殘酷現實,以及文天祥的輝煌一生,都無不說明,做父母親的從小抓緊抓好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中之重。所以,父母親的思想品質、行爲道德、言談舉止、風度氣質,甚至生活細節、性格愛好等等,以及老師的爲人師表都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學生。可見,要搞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父母、師長就必須要以高尚而純潔的思想和行爲做榜樣。
但願天下的父母、師長,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優良的思想道德種子,讓他們茁壯成長,開好花,結優果,成爲全面發展的社會新人。
厚老實
王水寶 韓建忠
德國教育家佛留伯爾曾說過:“孩子5歲以前便學會了一生中應學的東西。”5歲的孩提時代,正好生活在父母親身邊,因此,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親素質的高低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起著直接、重要的作用。
一天,我在水果攤買蘋果,一中年婦女牽著個四、五歲的男孩也在買蘋果,那個小男孩趁攤主不注意,順手拿了一個蘋果,兩眼直直地望著母親,中年婦女迅速瞥了攤主一眼,微微點了點頭,小男孩即刻把蘋果塞進了自己的口袋。兒子偷蘋果(小男孩並不意識到這就是偷),做母親的不但不阻止,反而點頭慫恿,這位母親的品行實在是太差勁了。由此,讓我想起了流傳在我家鄉的一個故事。說的是某婦之子,從小在外偷偷摸摸,每次偷東西回來,母親總是喜笑顔開,不但不指責,還“寶貝乖”、“寶貝能幹”地稱贊。孩子的賊膽也就越來越大,後來成了江洋大盜,被捕殺頭,刑前想見娘一面,監斬官允準,母子刑場見面,兒子要求吮娘最後一口奶,母親應諾,兒子便將母親的乳頭咬了下來,譴責母親從小不教,今天成了刀下之鬼。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值得我們每一個做母親的好好深思。
前不久,在舊報上讀到:34歲的何飛(化名),在他4歲那年,因頑皮、不聽話,遭幼兒園老師咒詛;“不聽話長大了去坐牢,”而何飛的父親呢,更是變本加厲地惡咒:“難怪老師說你長大了要坐牢,你要吃槍子的。”鄙視和咒罵,使4歲的何飛,在幼小的心靈上受到了痛苦的創傷,致使泯滅了自尊心和上進心,終於在何飛15歲那年,因偷了家裏的5萬元錢,換來了10年的牢獄。像這樣素質低下的老師和父親,能培養、教育好下一代嗎?
而爲後世人留下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他之所以能成爲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這與他從小生活在一個知書達理的家庭,和父母親從小抓緊對他的培養是分不開的。文天祥的父親文儀,號革齋,爲人淳樸正直,道德情操十分高尚,且學識淵博。爲了培養子女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讓孩子們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除了每日必須完成的功課外,在兒女們讀書的“傍竹居”書房內的牆壁上,挂滿了由文儀親自規定、並要孩子們做到、且天天都要背誦的諸如報國愛民、忠孝節義、品德修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格言和信條。同時,文儀還經常給孩子們講些曆代民族英雄的愛國故事,帶領文天祥遊覽名勝古迹,名山大川,以開闊視野,豐富閱曆。從而,在文天祥幼小的心靈深處,就埋下了忠臣愛國的種子,後來成爲民族英雄,萬世敬仰。
中國幾千年來,一貫重視“發智在師,育善在家,”就是說子女在學校裏接受師長的教化、啓迪;在家裏則受到父母良好的品行的感染、熏陶。因此,從偷蘋果、咬奶頭到何飛坐牢的殘酷現實,以及文天祥的輝煌一生,都無不說明,做父母親的從小抓緊抓好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中之重。所以,父母親的思想品質、行爲道德、言談舉止、風度氣質,甚至生活細節、性格愛好等等,以及老師的爲人師表都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學生。可見,要搞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父母、師長就必須要以高尚而純潔的思想和行爲做榜樣。
但願天下的父母、師長,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優良的思想道德種子,讓他們茁壯成長,開好花,結優果,成爲全面發展的社會新人。
厚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