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去〉
睜眼,掀開筆電的螢幕,按下開機鍵,打開電腦,連上網路,喝一口白開水,我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無色無味,並不特別高興,也沒有莫名奇妙的憂傷。看了看窗外,東北部多陰的天氣讓天空只是白與灰,連帶使得這座落於島嶼東岸的小鎮籠罩在一股灰色的氛圍中。窗外,建築物的牆面顏色:白、黃、粉紅、淡藍,襯著週遭的樹叢與滿是雜草的空地,原本該是彩度十足的風景,在沒有陽光的日子裡,卻都像是睡著了一樣。
剛醒,我對著螢幕發呆,正計畫著一場旅行,但面對腦中雜亂的感受與想法,不知道該從何整理,更不知道該打包哪一種情緒。一些愛過的或恨過的,都在一場夢之後,杳然無蹤,彷彿不曾發生過。
我正計畫著一場旅行,但任何文字還來不及成為我前行的腳印,句子與段落仍是虛幻的足跡,慵懶的本性牽動我的手,帶他握上了滑鼠,移動游標,在螢幕上的瀏覽器圖示輕點了兩下,於是,我的旅行又開始了,寒假中每個日子總是這樣啟程,但這不是我計畫中的方向。
逛了幾個人的部落格,收收信,看看留言,而後,逛部落格,再收信,繼續期待新的留言。網路讓我成為一隻蜘蛛,結網,捕獲一些外界資訊,藉以填飽自己的空虛,但卻讓自己困在網裡,為了生存無法離開,而且,往往餓著肚子。
這是一種惰性,我不斷提醒自己,原先打開電腦是為了寫些東西,連上網路是為了接收新訊息,但事實上卻是一種逃避。為了寫,我必須喚回一些閃過的場景,一些人說過的話,或一個表情,這並不難,難就難在無法將當時的情感百分之百還原,面對缺損的心緒,該寫,或者不寫?
空白的文字檔裡,游標一閃一閃,惰性擋在游標之後,告訴我:既然當時的感動無法化為文字,不如就讓那些淡成記憶裡的一片霧,不如就讓他們朦朧未明,而我往往接受惰性的說詞,進而告訴自己,還不到時候,那些深刻的記憶或想法,應該等到能夠隨心所欲的使用文字之後,再化為段落或篇章。
而我運用文字的能力,何時才足以承載事發當下的感動呢?該等?或不等,該寫,或者不寫?若是把那些深刻的感動寫壞了?豈不對不起當時的生命經歷?而若真的不寫,那麼感動必將隨時間淡去,情感恐怕越來越淡,真要寫時,往往會發現筆下過多的辭彙與說明,掩蓋了當時的情感,描摹不出當下真正的感受了。
螢幕上有三、四個視窗,每個視窗裡又有好幾個超連結,點選超連接之後又有無數個超連結,有些網站擺著漂亮的圖片,有些則是網頁作者自己的心情。那,會不會有一個網頁,藏在網路的角落,人跡罕至,偶然間,我點選進入之後,看見過去的自己,而且能夠下載每一幕感動的當下,重複播放,觀看時,每一次的感受都是百分之百的原音重現?
曾經在一本小說裡讀到一段話,大意是說,終有一日人類抵達火星,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但儘管科技越來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相隔的,仍是非常遙遠,而且無法縮短的距離。
或許吧。
記憶裡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漸漸凋零了,場景也越來越淡,直到有一天,我們連自己當時的輪廓也無法勾勒,才會發現,其實離我們最遙遠的,不是那些人那些事,而是記憶裡的自己。
闔眼欲睡,再睜眼時,已與昨日相隔一兩個夢的距離,很多的曾有的感動已逐漸消逝,對於自己尚未出發的旅行,我愈來愈迷惘了。拿起杯子,一口喝光所有的白開水,味覺淡去,終至無味。而心頭上想著的,那些曾經閃耀的過往,現下已在思緒裡淡成窗外灰色的風景。
睜眼,掀開筆電的螢幕,按下開機鍵,打開電腦,連上網路,喝一口白開水,我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無色無味,並不特別高興,也沒有莫名奇妙的憂傷。看了看窗外,東北部多陰的天氣讓天空只是白與灰,連帶使得這座落於島嶼東岸的小鎮籠罩在一股灰色的氛圍中。窗外,建築物的牆面顏色:白、黃、粉紅、淡藍,襯著週遭的樹叢與滿是雜草的空地,原本該是彩度十足的風景,在沒有陽光的日子裡,卻都像是睡著了一樣。
剛醒,我對著螢幕發呆,正計畫著一場旅行,但面對腦中雜亂的感受與想法,不知道該從何整理,更不知道該打包哪一種情緒。一些愛過的或恨過的,都在一場夢之後,杳然無蹤,彷彿不曾發生過。
我正計畫著一場旅行,但任何文字還來不及成為我前行的腳印,句子與段落仍是虛幻的足跡,慵懶的本性牽動我的手,帶他握上了滑鼠,移動游標,在螢幕上的瀏覽器圖示輕點了兩下,於是,我的旅行又開始了,寒假中每個日子總是這樣啟程,但這不是我計畫中的方向。
逛了幾個人的部落格,收收信,看看留言,而後,逛部落格,再收信,繼續期待新的留言。網路讓我成為一隻蜘蛛,結網,捕獲一些外界資訊,藉以填飽自己的空虛,但卻讓自己困在網裡,為了生存無法離開,而且,往往餓著肚子。
這是一種惰性,我不斷提醒自己,原先打開電腦是為了寫些東西,連上網路是為了接收新訊息,但事實上卻是一種逃避。為了寫,我必須喚回一些閃過的場景,一些人說過的話,或一個表情,這並不難,難就難在無法將當時的情感百分之百還原,面對缺損的心緒,該寫,或者不寫?
空白的文字檔裡,游標一閃一閃,惰性擋在游標之後,告訴我:既然當時的感動無法化為文字,不如就讓那些淡成記憶裡的一片霧,不如就讓他們朦朧未明,而我往往接受惰性的說詞,進而告訴自己,還不到時候,那些深刻的記憶或想法,應該等到能夠隨心所欲的使用文字之後,再化為段落或篇章。
而我運用文字的能力,何時才足以承載事發當下的感動呢?該等?或不等,該寫,或者不寫?若是把那些深刻的感動寫壞了?豈不對不起當時的生命經歷?而若真的不寫,那麼感動必將隨時間淡去,情感恐怕越來越淡,真要寫時,往往會發現筆下過多的辭彙與說明,掩蓋了當時的情感,描摹不出當下真正的感受了。
螢幕上有三、四個視窗,每個視窗裡又有好幾個超連結,點選超連接之後又有無數個超連結,有些網站擺著漂亮的圖片,有些則是網頁作者自己的心情。那,會不會有一個網頁,藏在網路的角落,人跡罕至,偶然間,我點選進入之後,看見過去的自己,而且能夠下載每一幕感動的當下,重複播放,觀看時,每一次的感受都是百分之百的原音重現?
曾經在一本小說裡讀到一段話,大意是說,終有一日人類抵達火星,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但儘管科技越來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相隔的,仍是非常遙遠,而且無法縮短的距離。
或許吧。
記憶裡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漸漸凋零了,場景也越來越淡,直到有一天,我們連自己當時的輪廓也無法勾勒,才會發現,其實離我們最遙遠的,不是那些人那些事,而是記憶裡的自己。
闔眼欲睡,再睜眼時,已與昨日相隔一兩個夢的距離,很多的曾有的感動已逐漸消逝,對於自己尚未出發的旅行,我愈來愈迷惘了。拿起杯子,一口喝光所有的白開水,味覺淡去,終至無味。而心頭上想著的,那些曾經閃耀的過往,現下已在思緒裡淡成窗外灰色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