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 福 橋 述 懷 •
王水寶
“桃紅又是一年春”。光陰如白駒過隙,劉實老先生離我們而去已整整8個年頭了,爲尋覓那逝去的記憶,我沿著龍河,來到了這古色古香、由劉老先生捐資興建的梓福橋。
梓福橋,座落在江西萬載縣城鬧市區的龍河上,是一座供人們遊憩的人行風景橋,由旅居台灣的萬載籍人劉實老先生捐資14萬元人民幣興建,於1989年的中秋節竣工通行。橋上建有曲廊亭台,那紅柱綠檐,雕梁畫棟,使梓福橋顯得十分古樸典雅。遠遠望去,她那臥水而眠的風姿,宛若一舫古舟,正待起錨遠航。
橋美,名更美。橋名曰“梓福”,寓意著兩重意義:一是不忘故土,劉老先生緬懷故鄉和鄉親,爲桑梓造福;二是不忘雙親,感激父母養育的辛勞。故取其父母名字之前一字(父名梓全,母名福蓮),合爲梓福。“梓福”二字,既寄托劉老先生的脈脈鄉思之情,也蘊含劉老先生的拳拳敬祖之意,可謂是名含雙關,珠聯璧合。
我漫步走上橋頭,舉目瞻顧,只見逶迤的龍河若遊龍戲水,穿城而過,那岸旁輕舔水面的依依垂柳,拂動了我的心潮,一種莫名的情感襲上心頭……捐款造橋的劉老先生人已作古,睹橋思人,不竟令人思緒湧流……
劉老先生,這位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的國民黨將軍,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北伐,並參加抗日,立下功勳。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去了台灣,但對生育養育他的故鄉,劉老先生無時無刻不萦回於懷,那眷戀故鄉的一往深情,沒有在日月的嬗變中淡漠,而是隨著光陰的流逝而更加濃烈,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在外40年,非常眷戀故鄉。”這座梓福橋,就溶進了劉老先生對故鄉真切的情和愛,也傾注了劉老先生不少的心血。建橋前,劉老先生讓在美國任“劉門電腦公司”總經理的四公子飛抵萬載,選擇橋址,簽訂協議;竣工的那天,又委派在台灣的鍾教授,代表他專程來萬載剪彩。尤其令人難以忘懷的,那是1990年正當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劉老先生以82歲的耄耋之年,偕妻兒和女婿,踏上了暌隔40余年情牽夢萦的故土……當劉老先生健步登上梓福橋時,那溫馨的秋風,吹拂著老將軍的縷縷銀絲,“秋風匹馬試登臨,此時能無感慨心”,劉老先生手撫白色欄杆,仰天遙望,思念起他那長眠在雞關石的雙親:在台灣,多少回只能在夢中遙寄哀思,每每醒來,淚濕枕巾。要是台灣海峽早拆藩籬,早日“三通”,以盡人子之孝……如今兒子回來看望你們了,然而,太晚了,未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未能盡到做兒子的孝心……劉老先生沈浸在深切的懷念之中。此時,數百名早早等候在梓福橋釁的鄉親,都圍了過來,老一輩的鄉親還用親昵的鄉音呼喚著劉老先生的乳名。此情此景,充滿了濃郁的鄉情鄉誼;此時此刻,惹得劉老先生鼻翼聳動,嘴唇顫抖,兩行熱淚,撲簌簌地奪眶而出,不知是酸是甜。劉老先生連連招手,把圍攏來的鄉親們拉到自己身邊,和大家合影留念。在照相機的“咔嚓”聲中,攝下了劉老先生40多年來對故鄉的綿綿情思;“咔嚓”聲中,也圓了劉老先生積聚在心頭40多年的回鄉夢,劉老先生得到了莫大的慰藉。離鄉返台前,劉老先生舉起狼毫飽蘸濃墨,將自己的千般感慨、萬般思念全都凝聚在筆尖,題寫了“集結人民的力量早完和平統一之大業”的條幅,道出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一陣春風,拂面而過,把我從沈思中吹醒。我伫立橋頭,目不轉睛地望著那逝去的潺潺流水,是啊,“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祖國和平統一的潮流,正如這奔騰的流水,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但願祖國早日和平統一,以告慰劉老先生在天之靈。我想,這一天一定是很快就會到來的。
王水寶
“桃紅又是一年春”。光陰如白駒過隙,劉實老先生離我們而去已整整8個年頭了,爲尋覓那逝去的記憶,我沿著龍河,來到了這古色古香、由劉老先生捐資興建的梓福橋。
梓福橋,座落在江西萬載縣城鬧市區的龍河上,是一座供人們遊憩的人行風景橋,由旅居台灣的萬載籍人劉實老先生捐資14萬元人民幣興建,於1989年的中秋節竣工通行。橋上建有曲廊亭台,那紅柱綠檐,雕梁畫棟,使梓福橋顯得十分古樸典雅。遠遠望去,她那臥水而眠的風姿,宛若一舫古舟,正待起錨遠航。
橋美,名更美。橋名曰“梓福”,寓意著兩重意義:一是不忘故土,劉老先生緬懷故鄉和鄉親,爲桑梓造福;二是不忘雙親,感激父母養育的辛勞。故取其父母名字之前一字(父名梓全,母名福蓮),合爲梓福。“梓福”二字,既寄托劉老先生的脈脈鄉思之情,也蘊含劉老先生的拳拳敬祖之意,可謂是名含雙關,珠聯璧合。
我漫步走上橋頭,舉目瞻顧,只見逶迤的龍河若遊龍戲水,穿城而過,那岸旁輕舔水面的依依垂柳,拂動了我的心潮,一種莫名的情感襲上心頭……捐款造橋的劉老先生人已作古,睹橋思人,不竟令人思緒湧流……
劉老先生,這位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的國民黨將軍,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北伐,並參加抗日,立下功勳。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去了台灣,但對生育養育他的故鄉,劉老先生無時無刻不萦回於懷,那眷戀故鄉的一往深情,沒有在日月的嬗變中淡漠,而是隨著光陰的流逝而更加濃烈,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在外40年,非常眷戀故鄉。”這座梓福橋,就溶進了劉老先生對故鄉真切的情和愛,也傾注了劉老先生不少的心血。建橋前,劉老先生讓在美國任“劉門電腦公司”總經理的四公子飛抵萬載,選擇橋址,簽訂協議;竣工的那天,又委派在台灣的鍾教授,代表他專程來萬載剪彩。尤其令人難以忘懷的,那是1990年正當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劉老先生以82歲的耄耋之年,偕妻兒和女婿,踏上了暌隔40余年情牽夢萦的故土……當劉老先生健步登上梓福橋時,那溫馨的秋風,吹拂著老將軍的縷縷銀絲,“秋風匹馬試登臨,此時能無感慨心”,劉老先生手撫白色欄杆,仰天遙望,思念起他那長眠在雞關石的雙親:在台灣,多少回只能在夢中遙寄哀思,每每醒來,淚濕枕巾。要是台灣海峽早拆藩籬,早日“三通”,以盡人子之孝……如今兒子回來看望你們了,然而,太晚了,未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未能盡到做兒子的孝心……劉老先生沈浸在深切的懷念之中。此時,數百名早早等候在梓福橋釁的鄉親,都圍了過來,老一輩的鄉親還用親昵的鄉音呼喚著劉老先生的乳名。此情此景,充滿了濃郁的鄉情鄉誼;此時此刻,惹得劉老先生鼻翼聳動,嘴唇顫抖,兩行熱淚,撲簌簌地奪眶而出,不知是酸是甜。劉老先生連連招手,把圍攏來的鄉親們拉到自己身邊,和大家合影留念。在照相機的“咔嚓”聲中,攝下了劉老先生40多年來對故鄉的綿綿情思;“咔嚓”聲中,也圓了劉老先生積聚在心頭40多年的回鄉夢,劉老先生得到了莫大的慰藉。離鄉返台前,劉老先生舉起狼毫飽蘸濃墨,將自己的千般感慨、萬般思念全都凝聚在筆尖,題寫了“集結人民的力量早完和平統一之大業”的條幅,道出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一陣春風,拂面而過,把我從沈思中吹醒。我伫立橋頭,目不轉睛地望著那逝去的潺潺流水,是啊,“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祖國和平統一的潮流,正如這奔騰的流水,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但願祖國早日和平統一,以告慰劉老先生在天之靈。我想,這一天一定是很快就會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