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軒亭俠女魂
王水寶
一個“鐵骨立風寒,梅香透國魂”的初春時節,應友人之邀,我回故鄉與朋友遨遊杭州西湖。沿著白堤,緩緩而行,陣陣春風不時送來梅花幽幽的清香,我們跻身遊人叢中,漫步來到西泠橋東,只見在松柏梅樹中,掩映著一座漢白玉雕像,這就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志士、中國婦女革命的先行者、鑒湖女俠——秋瑾。
秋瑾烈士塑像於1981年9月,在杭州西子湖畔西泠橋東落成。像高2。7米,像底大理石上刻著孫中山先生題詞“鑒湖女俠千古”和“巾帼英雄”。
在昊昊天宇裏,這位巾帼英雄,身披披肩,長裙著地,昂然屹立,英姿如生,巍然屹立於朝晖夕照、湖光山色之中,令人肅然起敬!只見她左手叉在腰上,右手緊按著龍泉寶劍,顯出了烈士那“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的堅貞不屈的英雄本色。她微微仰首,兩目注視遠方,給人一種鐵骨淩霜、意志超逸之感,耳旁仿佛響起了女英雄慷慨激昂地高唱:“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此方英傑。”
秋瑾,字璇卿,浙江紹興人,是清朝一位能文能武的女革命家。曾在上海發刊《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光緒二十八年,隨夫到北京後,耳聞目睹清政府的腐敗,深爲憂慮,立志改革。1904年冬秋瑾從日本回國,歸途中,秋瑾發現一張“日俄戰爭”地圖,看到中國領土被並入了日本版圖,她十分憤慨。這時,正好有位叫銀瀾的日本使者向她索詩,本來就怒火中燒的秋瑾,面對祖國山河遭受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宰割,便毅然提筆寫下了“萬裏乘風去複來,只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顔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消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詩句。字裏行間,抒發了秋瑾甘灑熱血、赤誠報國的革命豪情。1905年春,秋瑾再次東渡日本,經黃興介紹,與孫中山先生相識,並加入了同盟會,在孫中山先生“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促使下,秋瑾更加積極投入革命活動。1907年,主張以流血鬥爭推翻清朝拯救祖國的秋瑾,回到了故鄉紹興,主持大通學堂,組織光複軍和徐錫麟相約起義,後因事泄失敗,於7月13日被捕。在獄中,雖多次嚴刑逼供,但秋瑾大義凜然,斬釘截鐵地說:“革命黨人不怕死,欲殺便殺。”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年僅31歲。就義後,按照她生前遺願,葬於西湖的西泠橋畔。柳亞子先生曾賦詩:“於祠嶽廟中間路,留取荒墳葬女郎。”這座漢白玉雕像下,安放著女英雄秋瑾的遺骸。“青山有幸埋忠骨”,西湖的湖光山色,也爲之相映生輝,西湖的美景,更增添了愛國主義傳統的色彩。
我久久地伫立在漢白玉雕像前,望著一批批紛至沓來憑吊英烈的少先隊員、青年學生和來自港澳台及世界各地的遊客,他們都以敬仰之情,凝望塑像,表達著對秋瑾的追思。此情此景,勾起了我無限深情的遐想……是啊!秋瑾,一位小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的女子,不忘民族苦難,敢於沖破封建禮教和家庭束縛,走上武裝革命的道路,她這愛國的一生,爲時代譜寫了一部壯烈的曆史,人民永遠懷念她,把她英雄的名字和英雄的姿態,雕鑿在漢白玉上,更深深地刻印在人民心中,這是真正的塑像,永不磨滅……
絲絲柔風,掀起了我的鬓發,把我從沈思中喚醒。仰望塑像,忽然記起了孫中山先生在秋瑾就義後,揮筆作的挽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把它寫在這裏,作爲本文的結束。
王水寶
一個“鐵骨立風寒,梅香透國魂”的初春時節,應友人之邀,我回故鄉與朋友遨遊杭州西湖。沿著白堤,緩緩而行,陣陣春風不時送來梅花幽幽的清香,我們跻身遊人叢中,漫步來到西泠橋東,只見在松柏梅樹中,掩映著一座漢白玉雕像,這就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志士、中國婦女革命的先行者、鑒湖女俠——秋瑾。
秋瑾烈士塑像於1981年9月,在杭州西子湖畔西泠橋東落成。像高2。7米,像底大理石上刻著孫中山先生題詞“鑒湖女俠千古”和“巾帼英雄”。
在昊昊天宇裏,這位巾帼英雄,身披披肩,長裙著地,昂然屹立,英姿如生,巍然屹立於朝晖夕照、湖光山色之中,令人肅然起敬!只見她左手叉在腰上,右手緊按著龍泉寶劍,顯出了烈士那“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的堅貞不屈的英雄本色。她微微仰首,兩目注視遠方,給人一種鐵骨淩霜、意志超逸之感,耳旁仿佛響起了女英雄慷慨激昂地高唱:“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此方英傑。”
秋瑾,字璇卿,浙江紹興人,是清朝一位能文能武的女革命家。曾在上海發刊《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光緒二十八年,隨夫到北京後,耳聞目睹清政府的腐敗,深爲憂慮,立志改革。1904年冬秋瑾從日本回國,歸途中,秋瑾發現一張“日俄戰爭”地圖,看到中國領土被並入了日本版圖,她十分憤慨。這時,正好有位叫銀瀾的日本使者向她索詩,本來就怒火中燒的秋瑾,面對祖國山河遭受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宰割,便毅然提筆寫下了“萬裏乘風去複來,只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顔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消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詩句。字裏行間,抒發了秋瑾甘灑熱血、赤誠報國的革命豪情。1905年春,秋瑾再次東渡日本,經黃興介紹,與孫中山先生相識,並加入了同盟會,在孫中山先生“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促使下,秋瑾更加積極投入革命活動。1907年,主張以流血鬥爭推翻清朝拯救祖國的秋瑾,回到了故鄉紹興,主持大通學堂,組織光複軍和徐錫麟相約起義,後因事泄失敗,於7月13日被捕。在獄中,雖多次嚴刑逼供,但秋瑾大義凜然,斬釘截鐵地說:“革命黨人不怕死,欲殺便殺。”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年僅31歲。就義後,按照她生前遺願,葬於西湖的西泠橋畔。柳亞子先生曾賦詩:“於祠嶽廟中間路,留取荒墳葬女郎。”這座漢白玉雕像下,安放著女英雄秋瑾的遺骸。“青山有幸埋忠骨”,西湖的湖光山色,也爲之相映生輝,西湖的美景,更增添了愛國主義傳統的色彩。
我久久地伫立在漢白玉雕像前,望著一批批紛至沓來憑吊英烈的少先隊員、青年學生和來自港澳台及世界各地的遊客,他們都以敬仰之情,凝望塑像,表達著對秋瑾的追思。此情此景,勾起了我無限深情的遐想……是啊!秋瑾,一位小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的女子,不忘民族苦難,敢於沖破封建禮教和家庭束縛,走上武裝革命的道路,她這愛國的一生,爲時代譜寫了一部壯烈的曆史,人民永遠懷念她,把她英雄的名字和英雄的姿態,雕鑿在漢白玉上,更深深地刻印在人民心中,這是真正的塑像,永不磨滅……
絲絲柔風,掀起了我的鬓發,把我從沈思中喚醒。仰望塑像,忽然記起了孫中山先生在秋瑾就義後,揮筆作的挽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把它寫在這裏,作爲本文的結束。